
中秋,唐诗浓浓亲情
文/潘路明
制作朗诵/荆棘
中秋,唐诗浓浓亲情
中秋月圆人团圆,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礼赞颂扬。唐代诗人辈出,诗作鼎盛繁荣。在中秋时节,诗人以温情的笔墨,书写了浓浓亲情的诗篇,给后人醇厚的文化熏陶和唯美享受。

唐代"诗魔"之称的白居易,写的《望月》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
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是因灾荒战乱,造成情深似海的兄弟异地分离,少得团聚,望月思亲垂泪难以排解。这种亲情的牵挂,确实令人苦痛而又唏嘘。

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坛上写望月思亲的常见,但此诗却以院内"地白”,"栖鸦”,“冷露”,"桂花"等等月下清幽之景物,来衬托人望尽月圆,无限思亲之苦,就别具一格,让人心头为之一震。

在唐代中秋诗作中,具有大情怀大视野的,应该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杰作,表达着清澄的月光下怀念远方的亲人。它那大气魄,大情怀,大梦想,鼓舞着人们,对壮丽愿景充满着必达的信心。这种大爱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唐代诗人的中秋名篇,不胜枚举。司空阁的《中秋》:"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杜甫的《八月十五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等等。明月当空,诗人浮想联翩,各有各的視角和感受,都是精彩。一年一度美中秋,皎洁明月情悠悠。祝愿月圆人团圆,世间和谐,家国安宁,民族复兴。
作者简介:
潘路明,男,广西壮族,年逾九秩,中共党员,湖北经济学院退休荣誉教授。原在政教部任教兼书记与教研室主任,湖北老教授协会会员,湖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受聘北京/华夏文艺出版社终身名誉社长。在岗时,参加国家和省与校际教材编写,出版政教类教材23本。退休后,出版了传记,散文,时评,书画,纪念等7本专著,近30O万字。在省群艺馆公开举办个人书画影文展,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晚年追梦成真。

编辑朗诵老师简介:
荆棘,河南郑州人,百花洲诗刊主编,文心社特约主播;林海文化平台特约主播,副总编;多家平台特约主播,已发表录音作品四千篇(首)。一个曾经从事多年播音主持工作的广电人,一个曾经更换过不同工种的工作者,有一个一直不曾放弃的梦想——用声音交朋友,用声音传递爱,用声音连接情,用声音点
亮生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