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葡萄为什么这么甜美?
(2021-06-17 17:13:21)
——兴安县用星火科技铸就葡萄产业之辉煌
(报告文学)
葡萄原本不是广西兴安的特产,然而,兴安县通过实施“巨峰葡萄引种推广”等广西星火计划项目,不仅使原产日本的巨峰葡萄、美人指葡萄和原产美国的红提葡萄在兴安引种成功,而且通过大力推广“葡萄果穗套袋技术”、“葡萄避雨栽培技术”以及“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提高葡萄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全县的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发展,将几乎不产葡萄的兴安打造成南方的“吐鲁番”,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就是星火计划在古灵渠两岸创造的又一个美丽神话。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原产日本的巨峰葡萄在山东的平度、浙江的金华等地引种获得了成功。1985年春,兴安县科委(1996年8月改为兴安县科技局)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技项目考察时发现,成功引种巨峰葡萄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山东平度及浙江金华,与兴安相比,土壤条件基本相同、气候条件相近。他们在思考,兴安县能否引种巨峰葡萄?于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兴安科技工作者便与农户合作,于当年春季在全区率先引种了巨峰葡萄。
唐世贵,兴安县溶江镇大凸自然村一个敢想敢干的普通农民,就成了全县第一个敢种巨峰葡萄的人。令人惊喜的是,唐世贵种下的1.5亩巨峰葡萄不仅当年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且成熟果实的色泽乌黑、香气逼人、味道甜美,与山东和浙江产的巨峰葡萄没有差别。引种获得了初步成功。
然而,初步成功的喜悦并没有使兴安的科技工作者陶醉,而是形成了他们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原动力。他们很清楚,要实现葡萄的优质丰产,使巨峰葡萄引种获得圆满成功,必须解决以下难题:1、探索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2、找出葡萄树体管理的最优模式;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兴安县科委于1986年向广西区科委申报了“兴安县巨峰葡萄引种推广”项目,区科委经过认真的项目评审,同意给予该项目立项,并给予该项目10万元科技经费的支持。项目获得广西区科委立项之后,兴安县科委立即组织有关科技人员成立项目组,正式开始了项目的实施。
当时,项目组的负责人为具有多年果树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经验的农艺师罗桂文,实施地点选在农户种植水果积极性较高的溶江镇大凸自然村,协作的农户则确定为已初步掌握巨峰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的村民唐世贵。溶江镇大凸自然村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距离溶江镇约四公里,距离县城约三十公里,交通极为不便。为完成课题任务,罗桂文和项目组的同志们经常骑着自行车,从县城赶往三十公里外的大凸自然村,吃住在唐世贵家,对葡萄的生长发育状况、物候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与效果进行认真的观察与记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到了葡萄收获季节,唐世贵的1.5亩葡萄虽然只收获了850多公斤葡萄,但却是桂林市的独家产品。唐世贵试着将葡萄挑到溶江镇和县城去卖,没想到每公斤竟可以卖到7元。他心想,桂林是旅游城市,价格应该更好些,于是,他又乘班车将葡萄挑到桂林去卖。让他高兴的是,在桂林每公斤葡萄卖10元还很抢手,除去来往的车费和伙食开支,每50公斤葡萄在桂林可以多卖120元钱。他将园里的葡萄成熟一批,卖掉一批,零打碎敲,1.5亩葡萄竟然获得了六千多元的好收益。
“唐世贵种葡萄发财了!”消息不胫而走。他家里和他的葡萄园成了村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村民们只要见到他在园里,便要凑过去向他请教种葡萄的事。罗桂文和项目组的同志们一到村里,便被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得水泄不通,并被当作贵客请到家里盛情款待。
种巨峰葡萄赚钱,不仅比种植水稻赚钱,更比种植最赚钱的柑桔还要赚钱(当时的柑桔亩产值约3000元)。村民们及邻村的一些农户便开始盘算着在自家的地里也种上葡萄。村民们想种葡萄,但一些人似乎拿不出买葡萄苗的钱,因为从山东等地采购回来苗价格贵得吓人,每株苗价在5.5元以上,种一亩葡萄就要花掉一千多元的苗钱,那里拿得出钱来!于是村里有的村民便横下心来去信用社贷款购苗,有的农民贷不到款,便到唐世贵的家里向他讨要冬季修剪时剪下来的葡萄枝条,直接插在葡萄种植带上进行扦插育苗。一些旱地不多的农户,则干脆将全家一半甚至大部分排水良好的水田改成了葡萄园。据罗桂文同志回忆,到一九八八年,大凸及附近几个自然村的葡萄种植户已达167户。种植面积已达到186亩。农户开始行动起来了,但他们需要技术。于是,罗桂文和项目组的同志们便将平时观察记录下来的资料整理出来,编成《巨峰葡萄栽培技术》对葡萄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除了办培训班在课堂上给葡萄种植户上技术培训课之外,罗桂文同志还以唐世贵的葡萄园作为示范园,到园里给村民进行现场培训,手把手地教种植户怎样给葡萄修剪、抹芽、疏果和施肥,怎样识别葡萄的病虫害及防治病虫害的时间与措施等。
短短数年间,种植并熟练掌握巨峰葡萄栽培技术的农户由最初的唐世贵一家迅速增加到一百多家,一千多家,甚至上万家;葡萄单产由当初的亩产一千多斤逐渐提高到三千多斤甚至四千多斤;种植面积则由当初的1.5亩增加到了上万亩;种植品种由单一的巨峰葡萄发展到成熟期各异的多个品种,如京亚、红提、美人指等;全县掌握葡萄栽培技术的技术骨干则由当初的数人增加到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这些技术骨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葡萄栽培实践经验,能说会道,成为本县乃至在全区推广葡萄栽培技术的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就这样,溶江镇的葡萄种植作为一项产业,象星火一样,作为火种,不仅在灵渠两岸,而且在八桂大地,燎原开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项目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协作农户的积极配合下,兴安县科委圆满完成了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鉴于兴安县科委在推广巨峰葡萄栽培技术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广西区科委授予“兴安县巨峰葡萄引种推广项目”科技进步三等奖。
兴安葡萄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兴安县属于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年降水量达1813毫米,7月平均气温高达27.6,高温多雨形成了葡萄病虫害繁殖与传播的有利条件,并构成了巨峰等大粒鲜食葡萄种植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葡萄的各种病虫害,如黑痘病、白腐病、灰霉病等随之而来,不仅造成葡萄大幅度减产,而且果实上的病斑严重影响了果实的美观与品质,同时由于农药使用频繁,果实上的残留农药严重超标。日益严重并不断传播的葡萄病虫害已经危及兴安葡萄产业的安全。
为了保障兴安葡萄产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科技人员通过对葡萄果穗进行套袋保护的对比试验发现,果穗套袋能有效地阻挡葡萄主要病害通过风雨的传播,防止日灼,防止虫、鸟、蜂、蝇等对果穗的危害。同时果穗套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挡农药对果穗的直接污染,极大地降低果实表面的农药残留量,果穗套袋后葡萄果粒着色一致,使果穗色泽美观。果穗套袋通过科学确定拆除套袋的时间,人为地控制葡萄的受光照量,相应控制葡萄的成熟期,延长采收期15-20天,解决了葡萄上市过于集中的矛盾。
兴安县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力推广“葡萄果穗套袋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葡萄产量与品质,使全县的葡萄产业上规模、上档次,获得蓬勃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02年底,全县巨峰的葡萄栽培面积已达4万亩,总产量达3.5万吨,总产值8000万元。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大凸和邻村黄毛坝两个自然村,1998年元月被广西区党委、广西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区小康文明示范村”。
随着邻县及区内其他县市跟随兴安开展葡萄规模种植,“兴安葡萄”逐渐迎来了市场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面临着销售难的艰难困境。“兴安葡萄”已不再过去的“皇帝女不愁嫁”了。由于气候异常等原因,兴安葡萄种植中再次出现了“生理性萎缩病、烂果病”等新病害,严重影响葡萄产量与品质。葡萄价格越来越低,葡萄越来越难卖,葡萄种植户种植葡萄开始亏本。一些农户很不忍心地砍掉了那些曾经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希望的葡萄。兴安葡萄产业再次面临着灭顶之灾。
为此,科技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积极的建议:“围绕葡萄产业建立“桂林漓江果蔬协会”,依托“桂林漓江果蔬协会”健全技术及信息服务网络;引进新品种,实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普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果品质量,创立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兴安葡萄市场竞争力。
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2003年7月,“桂林漓江果蔬协会”在作为全县葡萄主产区的溶江镇挂牌成立了。2004年7月,兴安县科技局、兴安县溶江镇政府获得了区科技厅对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工程”项目立项,并获得了15万元的科技经费支持。此外,兴安县科技局还得了桂林市科技局对其“二万亩无公害葡萄标准化栽培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并获得了3万元的科技经费支持。在兴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实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工程”、“二万亩无公害葡萄标准化栽培基地建设”等区、市星火计划项目,把发展壮大葡萄产业真正作为造福全县人民的民心工程,并当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充分调动全县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葡萄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名特优葡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使兴安葡萄产业再创辉煌。“兴安葡萄”被评为桂林市名优农产品,并通过了区农业厅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认证。“兴安葡萄”的品种结构更趋合理,葡萄品质更符合无公害葡萄生产标准,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葡萄产业,已不可动摇地成为兴安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全县以红提、温克葡萄为代表的葡萄名优品种种植总面积已占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的近1/4;以避雨栽培和果穗套袋为代表的葡萄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获得广泛推广,其中,避雨栽培的推广面积已达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50%;果穗套袋的推广面积则达到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的100%。全县70%以上的葡萄都通过桂林漓江果蔬协会销往全国各地。兴安县已打造出一个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葡萄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16万多吨,年产值10亿元。
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兴安的农民富了。他们种葡萄,自产自销;他们育葡萄苗,卖苗又卖技术。富裕起来了的兴安农民纷纷盖起了别墅般的小洋楼,建起了一个又一个花园式的小康文明新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兴安的经济活跃起来了。2004年,兴安县已步入“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先进行列;2006年,兴安县又将“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的匾牌揽于囊中,2007年,兴安县再度捧回“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桂冠。兴安镇----这个位于古灵渠岸边、在葡萄收获的季节街头巷尾处处都葡萄飘香的文明古镇,已一跃成为全国最富魅力的十大小城镇之一。
这里的人,尤其是那些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和已经过上了幸福美满生活的朴素农民,他们勤劳而又智慧,并不满足于现状,在星火科技之光的照耀下,正在努力学科学、学技术,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上奋勇向前。
广西兴安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