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子诗词《卜算子.自题》
(2025-11-14 11:37:58)
标签:
胡立新居士文化 |
分类: 文学原创 |
贫道子诗词《卜算子.自题》
身是云水客,心种菩提树。相观红尘几十秋,一叶扁舟渡。
这首《卜算子·自题》以二十二字勾勒出一幅深邃的精神自画像,其间的张力与融合颇可玩味。且容我分疏其中三层意蕴:
上阕“身是云水客,心种菩提树”构成奇妙的二元结构。云水客典出禅门“云水僧”意象,暗合道家“云气出山泽”的逍遥,将肉身置于永恒流徙之中。而菩提树作为佛陀证道之所,在此化作心田恒常的象征。这种身心的错位安置——身动而心静,形漂泊而神安定,恰是东方哲学特有的修行智慧。犹如庄周梦蝶,不知身化蝶抑或蝶化身的玄妙境界,词人在动荡形骸中守护着灵台的清明。
下阕“相观红尘几十秋”的“相”字殊可玩味。既作“互相”解,暗示与红尘互为主客的观照;亦可作佛家“诸相非相”解,暗藏穿透表象的慧眼。这种双重解读使“观”超越寻常注视,成为《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禅观。当众生在光阴中沉浮,词人却如立在岸边的观潮者,以超越性的视角审视时间洪流。
结句“一叶扁舟渡”堪称词眼。扁舟意象自范蠡泛舟、达摩苇渡以来,始终承载着超越困境的象征。在此既是对“云水客”的呼应,又将前文的静态观照转化为动态修行。值得注意的是“渡”字的完成时态——不是将要渡,不是正在渡,而是已渡。这种当下圆满的证悟,与临济义玄“随处做主,立处皆真”的禅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如出一辙。
统观全词,可见三重境界的递进:首句破“我执”,次句立“心宗”,第三句转“法眼”,末句证“圆觉”。这种结构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次第。词人将佛家的空观、道家的逍遥、儒家的担当熔铸为独特的生命态度,在唐宋诗词常见的渔父意象基础上,注入了更丰富的哲学意蕴。
这般境界,令人想起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之说:未悟时见山是山,修行时见山不是山,证悟后山只是山。词中“红尘几十秋”的观照,正是穿透万象又不离万象的大自在。这种既在世又出世的生存美学,或许正是东方智慧给予浮世人生的最佳赠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