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诗心》
(2025-11-11 12:34:02)
标签:
胡立新居士文化 |
分类: 文学原创 |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诗心》
山水即水墨,色彩浑天然,神态写千秋,诗心涌泉石。
水墨为魂,诗心如泉:读胡立新《贫道子-诗心》的生命美学
山水即水墨——这开篇五字便如一声清磬,在读者心头荡开涟漪。胡立新先生笔下的山水,不是画室中精心调配的赭石与花青,而是天地间浑然天成的墨色交响。那墨分五色的智慧,早已将大千世界的绚烂收纳于至简至朴的黑白之间。
“色彩浑天然”一句道破了东方美学的天机。真正的色彩并非人为涂抹,而是自然本身的呼吸与脉动。春山的青黛、秋水的碧透、朝霞的绯红、暮霭的紫黛——这些都不是画师调色盘上的颜料,而是天地间流转的生命气息。诗人以“浑”字点睛,既描摹了色彩交融的混沌状态,更暗示了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
“神态写千秋”将诗的境界推向时间深处。山水不仅有其空间形态,更有其历史表情。那被风雨侵蚀的岩壁,是大地镌刻的年轮;那蜿蜒东去的江流,是时间书写的长卷。当诗人以“神态”观照山水,山水便不再是冰冷的客体,而成为具有生命质感的存在,承载着千年沧桑,见证着文明变迁。
最妙的是结句“诗心涌泉石”。诗心何以能如泉涌石?这恰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当诗人的心灵与山水相遇,当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景致交融,创作灵感便如地泉奔涌,不可遏制。而那“石”字尤为精当——既是泉涌的依托,又是诗心的质地,暗示着艺术作品既需要灵感的流动,又需要坚实的底蕴。
胡立新先生这首短诗,表面上在描摹山水,实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然不是被征服的对象,而是启示的源泉;艺术不是对表象的模仿,而是对本质的参悟;创作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生命的流淌。
这让人想起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的论断:“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胡立新的诗心正是如此,在看似平淡的水墨山水间,开启了一个意蕴无穷的审美世界。
当我们被这首诗引领,行走在墨色氤氲的山水间,或许会突然领悟:真正的诗心,从来都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高傲主体,而是与天地共鸣的敏感琴弦。它不需要刻意寻找题材,因为在它看来,一山一水皆含道性,一泉一石俱有禅机。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胡立新的《贫道子-诗心》如同一剂清凉散。它提醒我们,美的体验不需要繁复的堆砌,真理的领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能够与山水对话的诗心,一双能够在水墨世界中看见本真的眼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