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琴客行》
(2025-10-15 11:19:30)
标签:
胡立新居士文化 |
分类: 文学原创 |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琴客行》
贫道一叶弹古琴,四方嘉客和声吟,无字音谱自成韵,泉石敲溪清歌行。
这首《贫道子-琴客行》以四句二十八字的精炼篇幅,构建了一个超越世俗审美范式的音乐哲学空间。诗中“贫道一叶弹古琴”的起笔,已然勾勒出一个去除了物质负累的精神主体形象——“贫道”不仅是修道者的自称,更暗示着在艺术创造中达到的“致贫”境界,即通过消解外在依附而获得的创作自由。
“无字音谱自成韵”堪称全诗的诗眼,它直指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核心命题。这无字之谱既是道家“大音希声”的当代回响,也是对中国艺术体系中“空白美学”的承续。它不遵循西方乐理中的和声对位法则,而是在“自成韵”的表述中确立了以自然为本体的音乐生成逻辑。这种音乐不依赖预先设定的符号系统,而是在每一次弹奏中即兴生成独特的韵律结构。
诗中“四方嘉客和声吟”与“泉石敲溪清歌行”共同构建了完整的音乐生态。嘉客的唱和不再是简单的人际呼应,而是人与自然在声波振动中的共鸣同频。泉石敲溪的意象将音乐从有限的琴器延伸至无限的自然,使清歌之行成为天地万物的共同发声。这种音乐观打破了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关系,建立起“琴-人-自然”的三位一体。
从艺术哲学角度解读,这首诗实际上提出了“去符号化”的音乐本体论。无字音谱既是对既定音乐符号体系的超越,也是对自然本真之声的回归。在这里,音乐不再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而是道体自身的显现方式。弹琴者通过“忘技”“忘谱”的修炼,最终达到“指与弦忘,弦与音忘,音与意合”的化境。
这首短诗在形式上保持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特征,在内涵上却实现了对传统琴学话语的现代转化。它提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创造永远发生在既定范式之外,在那些尚未被符号系统完全规训的感知领域。当代艺术在追求创新时,或可从中获得启示——最重要的不是创造新的形式,而是回归那个使一切形式成为可能的创作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