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走出的书画家

分类: 名家近期活动 |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120_35664.jpg
艺术简介:
赵广发,甘肃靖远人,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院名誉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原党委书记,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原总裁。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139_22606.jpg
艺术链接:
赵广发先生书法师从欧阳中石、沈鹏先生。绘画师从吴悦石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书画艺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书画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在兰州、白银、嘉峪关、石家庄、重庆、武汉等地举办了书法展,2018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清风劲节--纪念铁道兵组建70周年赵广发书画展”。出版了《赵广发书法》《赵广发行草铁道兵赋》、《赵广发行草中国高铁赋》、《赵广发行草书谱》、《赵广发行草对联》、《赵广发画集》等作品。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158_33252.jpg
胡振民(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第
十届荣誉委员):
覃志刚(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324_98516.jpg
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1934):赵广发的竹有笔力、有墨色、有气度,反映其心胸很开阔。
薛永年(著名美术评论家1941):赵广发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写出了自己面目
吴悦石(国画大师1945):赵广发的竹子直率大气,和他的性格接近,和他的人接近。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410_68768.jpg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426_36205.jpg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506_99885.jpg
首先,墨竹画出了一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赵广发无论是画单竹、竹叶、还是画丛竹,笔下都表现出挺拔的精神,用笔大胆泼辣,构图深谋,看起来幅幅都苍翠力挺,我写了一首诗称赞:
几多箭叶凛狂涛。
妙手谋篇立意高。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521_78217.jpg
王镛(1945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广发先生画竹石,见棱见角这是历代文人画竹很少见的。在文人画之外,凸显了自己的个性风格。
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像孙过庭《书谱》里讲的,书法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说这个写字也好,画竹也好,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性格。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么多竹子,而且构图都不一样,但他的笔法是同样的清净,同样的刚直。而且,我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我看他画的石头和传统中国画画石的方法也不一样,都见棱见角,他画的石头,竖起来的。给我一个直观的感觉,尤其我联想到铁道兵的出身,特别像那铁道的枕木。这是历代文人画竹很少见的。我觉得他在这个文人画之外,凸显了自己的个性风格,而且在这种个性风格里,又寄托了对铁道兵这个群体的一种缅怀和敬仰。
张改琴(1948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赵广发的竹子筋骨如雪,验证了其书法功底好。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551_76485.jpg
如果回到广发的书画问题上,我觉得广发的路子是非常正的,这种正就是由书入画。绘画的作品当中,可能明显地看到广发点踩的很好,就是只画一个竹子。竹子跟书法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你能够坚持在竹子当中,不断地去展开,这种展开就是框架性的问题,这种框架是给人很大的启发。就是说框架是一种开放性的,这在合作画中表现的很出色。
这种的启发性,在其他人的的画里,是很少看到的。虽然我们雅集雅绘笔会的作品,是不少的。但在这么大的容量当中,配合得那么好,而且你就是一个墨竹,不管人物、花鸟,还是书法,都能够进入,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也都能够进入。这种的开放度,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很有意思。比如说像钟馗、花鸟的,什么鸟啊,鹊啊,什么东西都可以进入。且画面的整个立意都改变了。对于广发先生来说,他的那种启示性是最重要的,补画者可能会沿着这个思路走,当然跟他旧有的知识也融汇起来。所以,这些的合作画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广发先生的大尺幅作品,实际上是美术史上的一个变化,就是说传统的文人墨竹,走向国家殿堂的一个标志。历史上画竹子有大幅作品,但是像广发先生数量这么多,篇幅这么大的,也不多见的。这个墨竹这是文人的墨竹嘛,悦石先生起了一个名字,叫清风劲节,它是身有所系,心有所托的艺术大展。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627_28902.jpg
尚辉(1962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赵广发先生的写竹,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和这个时代怦怦心跳的这样一种时代的激情和脉搏。
广发先生画的竹子都特别地高大,画幅也非常巨大,也许容易,也许很不容易,一笔下去把竹杆要挺得起来,一笔下去它的长度,它的力度,都要贯入进去,这实际上是很难的。广发先生画竹子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胸襟特别地宽广,他的格调应该是很高的。我们看到很多画竹子的画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就是画得特别地绵软,水墨是淋漓的,但是竹子的挺拔、格调却画不出来。另外一种就是把画竹得特别地枯燥,就是把《芥子園画谱》的竹谱画得更加程式化,仅仅背会那几个竹和枝子的穿插的方法,而缺少笔精墨韵。我觉得赵广发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把竹子画得这么高大挺拔,画得这么有情趣,是很了不起的。我想表达是,他虽然画竹子的时间很短,但他用大半生的历练,人生的体验,文化和学识,乃至从事领导管理的这样一种心境,都通过写竹获得了很好的表现。赵广发先生还很注重层次的一种表现。从天到地,从左到右,是竹子的格局能够拉得开,这说明赵广发在空间布局上是有天赋的。在写竹的前后关系处理上,并不平面。它能够通过几根竹子,尤其是他画最少竹子的时候,或者是画最浓密的竹子的时候,那种前后,上下层叠的关系,还是非常清楚的。我也注意到广发先生画竹子是从宋元起笔的,如文与可、柯九思等。元代画竹画得比较实,到了清代,像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特别是黄慎画的竹,更加注重书法笔意墨趣的发挥。赵广发先生画竹受柯九思和郑板桥的影响比较多,学习近代海派吴昌硕就相对比较少。赵广发先生的书法,是碑学书法,这个用笔力度很重,用笔也很婉转。我觉得画竹子可能是赵广发先生又另外一种方法,因为大家知道画竹,除了介字和个字,有左右撇。那么一般像竹干都是中锋垂直下来,就是容易形成这种用笔的平直的方法,而很少转动笔杆。所以有人说,画竹最难的是画枝,枝是用草书的方法,枝是在竹子和杆子之间的过渡的一个层次。如果说是有问题的话,也就是赵广发先生在写竹和杆之间的枝蔓画得少一些。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仔细看了下,他竹子画到这个程度上,感悟力是很强的。如果还想再提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这个五笔,就是介子的这个五笔,实际上左右两笔是不能像中间这三笔这么正的用笔。它一定要稍微用点偏锋,一点要有一些草书的洒脱的笔意,才会为你这个画竹子的这个五笔带来一些笔法的一种变化。尤其是这个正的三笔,实际上也不能画得过于滑耍,要画得涩滞一些,你写书法的这个点多的那个方法呢,实际上是要画慢一点,画中间这三笔一定要慢,画两侧,实际上是要草书快一点。
画面虚的地方也要有,就是说在这个浓淡枯湿,变化之间,实际除了画竹,还要让你画出那种画在背后的没有画出来的那种虚的味道,所以我也建议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再点几笔墨啊,要泼几笔,就是让它圆润一些,丰富一些,画面的这种气象,那种风雨的感觉,它就来了。所以我觉得,画竹子看似简单,实际上既有人格的修养,也有你学识和经历的积累,更有你在书法上各种笔墨章法的研究,你研究得越深,那么你画的竹子才越精彩。所以我觉得你画竹子,在吴悦石先生的指导下,从元人开始,一直画到了清代,那么你现在可以适当地接受一些海派画学的画竹子的一些方法,再破你的这个法的一种格局,那可能会更加精彩。
我觉得广发先生和他画的竹,不是让人归隐的竹,反而是一种让人入世的竹。他赋予竹一种新的精神。如果广发先生是另外一种纯粹的书斋里的画法,可能就是不适合在这样的展厅里边。我觉得一进大屋厅,就有一种东西在鼓蕩,非常博大,这一点非常了不起,这也是广发先生个人的修养,这个文人画传统,或者是叫中国艺术传统,它所散发的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吧。
广发先生学画画时间不长,但能很快地进入到一种状态,体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圆融与无碍,这可能是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到了一定程度上,所体现了的一种特质吧。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712_78858.jpg
崔伟(1971荣宝斋出版社社长):赵老师的书画作品,体现了他的胸怀与担当,及对艺术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本体,超越了一种小我的笔墨艺术享受。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726_80299.jpg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737_81649.jpg
杨中良(1972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职工书协常务副主席):赵广发的生活阅历和自身的修为、素养,非常地了不得。
我们知道,赵广发先生是画了几千张画,这种短时间大密度的训练,其实非常地不容易。我觉得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有这样一个表达,在我们中国画的行话里面讲,他是得法,他是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绘画训练的方法,才能有这样好的一个收获。
http://www.cnmzppw.com/zymphlrgqfsk/kindedit/attached/20220621/20220621152748_624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