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http://p1.pstatp.com/large/472400019f2fed380cd0
当黎明的玫瑰红重现天际,晨光照样庭院,燕子绕梁,而雄鸡高叫青天破晓之时。庄子休已起床在庭院中漫步,他时而观察红色的泥土,时而聆听莺燕鸟语,时而翻阅书简,呼吸着甘美的晨露。
到了太阳脱离屋檐的时候,子休与方明、蔺且向漆园府的方向前行。赶集的商人,牵牛的耕夫以及各色工匠与他们擦身而过。漆园府已无昔日雄伟壮丽的府门,代之为一朴素的门枋,在显眼处挂着一门牌,以示此处为讲学之地。子休看着被杂草淹没的门槛,不禁感叹:“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则阳》)”
他们走入院中,在一棵大榕树下,已坐满了数百名学生。这天是公孙龙讲授“指物论”之日,故而来听讲的人极为众多。除了大部分士人外,还有三三两两的达官富商,工匠农夫也有来凑热闹的。人群一直从主讲台排坐到了府门前。
但公孙龙迟迟未能出现,学生们只是静坐,耐心的等待着。不一时,有一人走上讲师台,说:“现在有件事要告知诸位,上月,燕王联合诸侯,以乐毅为上将,举兵伐齐。夫子已只身北向,面见燕王,请求偃兵。故今日讲学只能休止了,十分抱歉,请诸位回去吧。”
众生哗然,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燕国弱小,主动进攻齐国,不是以卵击石吗?也有人赞叹公孙龙的勇气,为了捍卫和平而不惜跋涉千里。
方明在一旁冷笑道:“我听说之前是苏秦劝齐王讨伐宋国的,他说‘当世之举王,必诛暴正乱,举无道,攻不义。’宋康王晚年射天笞地,铸诸侯铜象,陈放在厕所旁。派人剖开驼子的背部,砍断过河人的腿,可谓无道至极了。又驱使我们为他的霸业而征战,弄得国内十室九空,才最终开拓淮北之地。他不明白‘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所以才被齐国灭了。现在的齐国就好像吞食了病马的老虎,把宋国的毒瘤连同肉一起吃了下去。俗话说‘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木强则折,金锐则败,燕王讨伐齐国是顺应时势,破灭齐国更是大势所趋,公孙子劝燕王偃兵,是逆势而为,又有什么好称道的呢?”
学生们听到方明的讥讽,感到很愤怒,便围拢了过来。有人说燕王只是虚张声势,不会出兵;有人说齐国现在是极盛,不仅吞并宋国,而且还将破灭鲁、卫,以一个齐国的力量燕国尚且对付不了,更别说是三个齐国了。更多人则相信燕王最终会听从公孙子的劝告而选择偃兵。
他们正要离开时,忽见庄子休立于梧桐树下,风骨炯异,气宇不凡,已有人认出八分。稍年长的学生问道:“夫子莫非就是当年与惠子论鱼于濠上的庄周?”蔺且回答正是。众学生听闻,人群开始涌动,都说庄子远来,必定有什么要教授于我等。
子休推却不过,只得说:“并无良言,也无诫言,更无深不测的神秘理论可传授于你们。只是浮生八十余载,积累得一理论体系,可以说给你们听听。但愿它不是苦口的良药,也不是甘甜的毒酒,而是淡乎其无味的清水,可以滋润你们的身心。”
听完子休的话,方明与那几个年长的忙招呼众学生,说夫子要讲学,请大家尽快入座听讲。众人坐毕,子休便走上了讲师台,坐下之后,平缓的左右巡视,便宣布开始讲学。
子休说:“二三子,我在此向你们讲学,我所讲的学也叫做道术。道术是什么呢?从上古的伏羲、黄帝到文王、周公再到老聃和孔丘,直到现今。儒、墨、道、法、名等诸家争鸣不休,他们所据以为争论的都是道术,以自己的道术来非议别家的道术,而信奉别家所非议的道术。自由思考、自由争辩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道术意识形态相对于我们的生活、相对于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任何道术思想总是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因为时代不仅给予了他们思想的对象,还呈现思想的材料。但生活对道术思想的作用范围,被限制在提供思想材料之上。
“经济越繁荣,人们所能收集和获得先驱们的思想材料就会越丰富,从而形成学术繁荣。但道术并不完全依赖于思想材料,甚至可以说思想材料还是次要的东西,思想材料对道术思想的作用是间接的作用。能够直接作用于道术思想的是现实的上层建筑,是政治、道德和法律所构成的现实生活,道术思想是这些上层建筑的集中反映。
“因此,经济对道术的作用是间接。在经济落后的地方照样能有先进的、繁荣的学术思想局面,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同样也会有低迷、死气沉沉的氛围。例如,历史上很多经济极端混乱的时代,由于政治法律氛围较为宽松,因而其所直接作用的道术思想、学术风气就显得十分的繁荣;而某些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因为政治压迫、言论管制和思想控制,便使道术凋敝、思想枯竭、学术萎靡、文化衰退。
“我们的时代虽然经济混乱、制度崩溃,但对思想、言论的管制却十分开放,各国诸侯积极求贤纳士,不寻求思想统一,不把关心时事的士人视为危险人物而给予打压,所以我们有幸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
“大部分道术所争辩的中心是我们的现实社会,是与我们最接近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现实社会成为道术的论战领域,儒墨之争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他们围绕政治、伦理、军事、历史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辩驳。另一些人则把争论推进到自然界中去,如老子的一些门徒、阴阳家邹衍的五行与五德说。还有一些人把争论拓展到思维领域中,其发轫者是墨翟之后的墨者,邓析、惠施和公孙龙将这个领域的争论提升到了十分高的地位。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自以为是他们彼此之间的辩驳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发展方向,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社会制度中矛盾方面的反映而已。我们时代的学术盛行正是我们的社会发展的结果,过去文王和周公那一代人制定了符合他们时代的社会制度,适应他们时代的生产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已经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规范模式,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幽王被杀后,周王室的政治统一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各诸侯国间的矛盾、各民族间的矛盾变得尖锐化、公开化。诸子的道术便是为应对这种局面而产生的,他们的道术旨在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旨在追求一套像三代那时一样能维护社会发展的制度。孔丘倾心于周公,墨翟羡慕大禹绝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们时代的道术盛行除了社会现实的需求动力外,还有因过去时代的积累的大量精神材料可供我们使用。正所谓耕而食,织而衣,前人耕我们食,前人织我们衣。前人作书,我们述说。六经皆作于孔子之前,《诗》是文学书、《书》是政治文献、《礼》是伦理学书、《乐》乃音乐书、《易》是卜筮著作、《春秋》记载鲁国历史。孔子编辑修改六经,用儒家思想来阐释、贯穿之。而六经正是古代的宝贵精神材料。”
“接下来,我将向你们简要介绍孔子的儒家、老子和关尹子的道家、墨翟的墨家及惠施和公孙龙等人的学术思想。”庄子休如是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