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约黄昏后,真爱概率论

分类: 名家见解 |
“年轻的时候你以为会和许多人心灵相通,但后来你发现,这样的事情一辈子只会发生那么几次。”2004年,《爱在黎明破晓前》问世九年后,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为故事拍摄了续作《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
“爱在”三部曲的第二部落景浪漫之都巴黎,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维也纳相遇九年后的重逢。很多人惊异于理查德·林克莱特“以时间换空间”式的拍摄执念,在他每九年一次的对于“爱情”这一命题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解构中,故事人物在电影内外也伴随时间跨度一起老去。如果导演不是在打造“真爱简史”,如果“爱在”三部曲只是那种具有时效性的快销商品,艺术工作者们的疯狂与偏执就是毫无必要的。
http://p3.pstatp.com/large/66c2000387c2f4ad3004
别后相逢
“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这句话适用于《甜蜜蜜》里的黎小军与李翘,也适用于《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的杰西与赛琳娜。电影开场,在巴黎左岸那间享誉盛名的莎士比亚书店,已成畅销书作家的杰西例行一场读者见面会。杰西援引沃尔夫《天使望故乡》自序中的理念解释他的新作:“我们的生命是由点滴构成,人们伏案而作的不过是自己的生命体验”。
http://p9.pstatp.com/large/66c000058710dfac2f76
正在杰西侃侃而谈时,他意外窥见了侧门处守望已久的赛琳娜,本以为离散永生的梦中人,竟戏剧般地不期而遇。九年前两人在维也纳有过一夜之缘,并做出半年后同日聚首的约定,杰西签售的那本书记录的正是那场颇为传奇的邂逅。赛琳娜告诉杰西,自己也正是看到书店见面会的通告,才成就了这次看似偶然的重逢。
横亘在两人中间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很快就打破了相聚时的欢愉,即:当年对方是否按照约定在半年后去了维也纳。女方当年没有去维也纳,因为约定的那天是她祖母下葬的日子,为此她一直过意不去,唯有得知“对方也毁约”才能缓解心中愧疚。杰西本想就这样撒一个善意的谎言,但面对赛琳娜的追问,只得承认自己当年没有失约的事实。
赛琳娜:你一直都在生我的气吧?
杰西:不,我没生气,又不是什么大事。我大老远从美国飞过去,你却放我鸽子,于是我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不过这又算什么呢?
http://p9.pstatp.com/large/66c3000386326a5d45c8
很显然,杰西开了一个认真的玩笑,那年冬天的维也纳,早已成为他无法祛除的梦魇。赛琳娜祖母过世导致的因缘交错像是一个关于幸福难寻的隐喻,至少在电影的隐喻中,客观事件仍呈现出一份无可指摘性。反观现实中的人们,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两难境地,往往是被主观意念左右进而自认全知式地权衡利弊,最终收获令自己抱憾终身的结局。
http://p1.pstatp.com/large/66be0005fc0de50bb13b
真爱概率论
在巴士底狱不远处的那家名为Le Pure Café的地标性咖啡馆,杰西与赛琳娜从公共政治谈到了人生哲学,空气中弥漫着形而上的味道。
赛琳娜:在我这行里,很多人过于理想、好高骛远,想成为新的领袖并创建更美好的世界。他们乐于见到目标被实现,却对过程毫无兴趣。但事实上真正能改善世界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点滴进步,这才是应该享受之事。我目之所及的那些做实事的人,那些最慷慨、最勤劳的、也是最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人,往往没什么野心,也不想成为什么领袖。
杰西:你会发现你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想要过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赢得更多的尊敬,让人们崇拜自己。对我来说,成为那种人实在是太累了。
电影的此节绝非“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式的叙旧点缀,它的存在相当必要,其真谛在于两人在“三观”层面的交流与重新确认。虽然有过误会,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主人公很快就重归于好了。世界虽大,知己难求。世俗依旧遍布,如果他们仍囿于细枝末节而不是相互依存,难免陷入索然与孤独。
http://p1.pstatp.com/large/66bd00062a507fea6d89
木心对于友谊的认知正可用来形容爱情,答案同样冷静而悲观。人人都渴望真爱降临,爱情永远是热度最大的IP,但它之所以如此稀缺,正因它只存在于深刻之人的生命体验中。《爱在日落黄昏时》里最大的哲学也在于此,与其说电影讲的是爱情,不如说它是在讲“性情天注定”的少数派与世俗相抗的那份坚韧与果决。
杰西告诉赛琳娜,每天都有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只有和她在一起才算是不枉此生。世界末日并非真的是指小行星撞击地球,而是“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希望的破灭和依赖的永逝。百分之一的意外足以毁掉幸福生活的百分之百,如果你受制于世俗课业而不自知,当灾难均等降临,你会发现自己可能从未摆脱世俗压力哪怕一秒。这也正是“活在当下”和“享受过程”的真意,这两个概念以往更多是被不精致的享乐主义者曲解与误用了。
http://p1.pstatp.com/large/66bf0005e538e741628b
然而,通透的人还是太少,轮到行将就木时才痛定思痛则为时已晚。在感情生活中,“通透”的对立面不是“含混”,而是“潇洒”,一如赛琳娜在塞纳河上对杰西道出的结论:人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不行就换,不会为了有好结果而做任何努力,分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就像换一家麦片的品牌一样简单。
世俗的名目越多,真爱出现的概率就越低,这是赛琳娜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对她来说,每段感情都是刻骨铭心的,她因对感情的认真态度而在其间屡受伤害。所以即便当杰西坦言自己写书的初衷就是为了找到她,赛琳娜依然需要一个合理解释去确信那个深情款款的意中人不会令自己失望。
http://p9.pstatp.com/large/66bd00062a52326b860c
http://p3.pstatp.com/large/66c10004b4cb7fa13788
“此生无路访东邻”
要解开赛琳娜的心结,是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杰西告诉她,如果那次维也纳之约不是因为客观条件而被阻却,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她不应当否定未发生之事的可能性。会令赛琳娜失望的人,不管再怎么样,最终都会令其失望的;而不会令她失望的杰西,最终也不会使其重蹈覆辙。因为关键的变量不在于事件与时间,而在于“人”本身。
http://p3.pstatp.com/large/66bd00062a53a57ef65e
维也纳之别后,再无他者能真正进入主人公各自的内心。赛琳娜陷入了平庸的感情生活,所谓“平庸”,即是吃喝玩乐皆不差,但心灵沟通与精神共感则彻底绝缘。杰西的情况更糟,他被困在一段无聊的婚姻中动弹不得,所谓“无聊”,即是妻贤子顺,但丈夫只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维持现状。
在赛琳娜的观念中,现实与爱情本来就是矛盾的。这里的意思并非指现实容不下爱情,而是现实容不下过于崇高的理想。但怎样的理想算是“过于崇高”,却是由现实的低劣程度决定的。现实越是千疮百孔,理想的标尺就越是会被一再拉低,在赛琳娜直言“无法相信爱情”的当口,恐怕理想的纬度早与现实的污秽平齐。所以,赛琳娜并非真的不相信爱情,或者不愿相信爱情,她只是不愿再去相信世俗所能给予她的“爱情”,因为那种东西本就不值得相信。
http://p1.pstatp.com/large/66c0000587137b9499f4
说到底,属于赛琳娜与杰西的体验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小众体验,世俗对于此种伤痛是免疫的,他们总是“自言歌舞长千载”,总是“过着那种人们觉得你该过的日子”,不仅毫无倦怠,而且乐此不疲。他们是陈升歌词中描述的那种“听歌的人”,是“真情”假意的簇拥,是“真爱”永恒的过客,是时间中长存不灭的轻浮和虚伪。“断魂者”与“无情者”从不是歌手与听众的关系,而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
http://p9.pstatp.com/large/66bf0005e53b4ddaa7bc
听歌的人齐豫 - 滚石三十青春音乐记事簿-生命之歌
http://p1.pstatp.com/large/66c2000387c47d935f32
http://p3.pstatp.com/large/66bd00062a5767350b66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日落黄昏之时,杰西故意错过了离开巴黎的航班,而是随着赛琳娜走进她的楼阁,似要打破世俗之于真心爱恋的诅咒。那时节,在大多数两两相对的关系中,“轻浮”正以压倒性的优势对“真诚”进行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