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道于器:细数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物之美

标签:
道教佛教胡立新西藏文化之旅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 |
分类: 名家见解 |
载道于器是中国传统美学所倡导的境界,如何于平凡器物中,承载出“形而上”的精神哲学,乃是博物馆展示文物的初心。本次《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就试图以物的形式,诠释民族体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大道。细观一件件或精美或质朴的民族体育文物,静静欣赏器物之美的背后,也仿佛触碰到了来自山野的呼吸。
野性之美——景颇族虎牙山官长刀
这件景颇族长刀,佩绳上缀有一枚虎牙,象征无上荣耀,曾为某景颇族山官佩刀。
景颇族今居云南边境,源于古代氐羌,历经多次迁徙,自高原至山林,“刀”始终不离景颇人左右。传说祭祀天神的“目瑙纵歌”仪式上,一雄一雌两把长刀交叉放置于“目瑙示栋”间,象征着景颇族以刀之魂魄征服自然的勇气。果敢刚毅的刀文化衍生出了景颇族刀术,其动作粗犷彪悍,充满野性。
工艺之美——彝族漆质彩绘马鞍
此具彝族马鞍木胎髤漆,黑漆满底,绘红黄色传统图案,疏密兼顾,不拘泥于图案范式,颇具灵动之美。
彝族聚居于云贵川三省,支系繁多,高原草甸,林间坝上,俱是彝人盛会赛马的绝佳之地。滇黔地险,盛产良驹“建昌马”,体小蹄健,于崎岖山路间竟如履平地,对驭马之人要求极高,由此便产生了“人马合一”的骑术文化。彝族马鞍前鞍桥较日常马鞍更高,下山时不会倾斜下滑,后鞍桥平缓,易于“火把节”上飞身上马,连七八岁孩童也是赛马的好手。
坚韧之美——锡伯族长梢牛角弓
这把长梢牛角弓出自锡伯族著名的弓箭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伊春光之手。冬做弓胎,春刨牛角,夏扎牛筋,秋来黏合,历经180道工序,四季寒暑,始成。
锡伯族史上历有“善射”之名,《旧唐书》记载:“室韦兵器有角弓楛矢,尤善射”。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命锡伯族精兵及家眷三千余人自盛京(今沈阳)西迁戍边屯垦,尽尝艰辛,历时15个月才到达伊犁宁西(今察布查尔县),一路上诞生了三百余婴儿,可谓是史诗般的壮举。一把锡伯弓,经春夏秋冬始成;一支锡伯人,用双脚完成了由东至西的征程。弓箭,仿佛锡伯魂之所在,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坚韧,令人唏嘘叹服。
力量之美——蒙古族摔跤服
这套蒙古族摔跤服为已逝著名摔跤手古勒扎布穿过的博克服,香牛皮坎肩,云纹贴花套裤,翘头香牛皮靴,形制粗犷,为摔跤手勃勃生命力之凝聚。
蒙古族自古彪悍,崇尚英雄,摔跤文化是其民族精神的绝佳演绎。蒙古式摔跤又名博克,曾是古战场上最强的近身徒步格杀术,博克手所穿衣缘嵌满铜铆钉的皮坎肩即模仿古代盔甲,阳光下熠熠发光,极具力量和荣耀。此套摔跤服独缺颈上“江噶”,乃是五色彩绸所制项圈,每条彩绸虽只有一指宽,却来之不易,代表着获胜的次数,为博克手所珍视的神圣之物,从不轻易示人。
后一篇:胡立新西藏文化之旅(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