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综述

标签:
书画佛像宋代五大名窑 |
分类: 名家见解 |
宋代作为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由以单色釉的特色著称,其色调优雅,并涌现了海量的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这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更是其中翘楚。
汝窑
窑址: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在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州文庙、严和店窑址、张公巷窑址等),故名汝窑。
汝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已算很大。
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特点:汝窑瓷器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主要器形: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汝窑,说到汝窑就不得不提“奉华”这与宋高宗赵构的刘贵妃有关。
奉华堂是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刘贵妃居住的地方。
很多写“奉华”的汝窑瓷都是她用的。
史书记载刘贵妃很有才华,会画画。
自己有两方印章,一大一小都刻“奉华”2字,画完以后盖在上面。
奉华款的汝窑器都应该是刘贵妃的私人之物。
还有一个就是"蔡"字款铭文。
当属宋朝蔡京{(1047~1126年)的文房用品 。仙游(今属福建)人。
官至司空,拜太师。
蔡京为北宋"米蔡苏黄"书法四大家之一。
所用的文房以及其他用品当属地方官员所送。
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
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这里的生辰纲就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
可见当时全国各地官员贿赂蔡京的情形。
蔡京乱政专权达二十年之久。把北宋拖到了灭亡的边缘。
史载蔡京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在北宋将灭逃离京城时,
把他平日所积金银珠宝、文房清玩用船运走,装了满满一大船。
为了防备盗匪抢夺,蔡京还将其中的四十担金银珠宝寄放到浙江海盐的族人家中,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将蔡京贬为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韶州安置,
路上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官窑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
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
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
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
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
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
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
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哥窑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
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
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
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
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
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
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
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
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在宋瓷五大名窑中,与官窑一样,有“紫口铁足”的风致,
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
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
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
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 )。
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
境内有钧台,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此,正式继位,钧名由此而来。
因以钧瓷钧窑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
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
均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县(时称钧州)。
宋瓷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
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
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定窑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
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
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
前一篇:清代瓷器的美学艺术
后一篇:2016年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