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的养生与艺术创作散论
(2014-08-30 11:53:34)
标签:
军事胡立新书画诗词胡立新田黄老砚台 |
分类: 名家见解 |
佛道的养生与艺术创作散论
一
宋人朱敦儒有词《好事近
朱敦儒共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
养生需要一种境界,一种超脱,孜孜于小玩小悟,而无大境界者,不说养生,只得苟且。《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于道”亦即“近于道”;
刘凤苞在《南华雪心篇》对《养生主》后面的阐述中,更为深刻:“天数之适然,亦天理之自然,安时处顺,无所谓溢情之哀乐也。人之生也,虽有修短之不齐,而同归于悬解,勘透此理,乃能外生死而不为所撄,譬如薪然指刻而可尽,以火相传,不知其尽也。(第78-79页)
二
“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
这些烩炙人口的语句都是在描述中国人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产生了一种心里的变化,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着一种综合了儒释道的养生的观念。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从诗中更能体会深刻。东汉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中原地区。所以在汉赋中已有所反应。张衡的《西京赋》中出现了“桑门”一词,李善注曰:“桑门,沙门也。”魏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平生发完全,变化似浮屠。”而浮屠正式佛陀的另一译法。到了晋代《广弘明集》收入张翼杂诗若干。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佛家的恬淡无欲之心来看待人生的,这一点与中国道家的观念颇为相像。
到了唐代,诗人们几乎无人不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家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中国人自小接受的儒家的观念,成为他们养生乃至超脱的一种精神支柱。宋代名将韩世忠一句“劝君识取主人公”道出了武臣的禅心,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且担当国家重任的名臣文天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发出“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的感叹,元代宰相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提出
谭嗣同在《仁学》中称:佛教“独高于群教之上”,其根本精神是救度众生,“救人之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外无佛法”,将佛学普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世思想结合在一起,把佛学也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佛家的恬淡无欲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共同构成了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和历史观念,也是中国人养生观念的一种综合的体现。
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社会虚华的事物都违背着“道”,违背着“大朴”,违背“自然”,他提倡“复归于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求学者日益,求道者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老子第四十八章》),求知识用加法,而求道则用减法,损之又损,而达到“无为”之状态。中国画讲究空灵,画面讲究空白,讲究“象外之趣”。恽南田说:“作画贵简,简之又简则脱尽尘滓,灵光独回。这些道理其实都是用老子的减法而独得此“象外之趣”。“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无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中国画的用笔崇尚“一波三折”“行云流水”“棉里藏针”。董源画江南山水,用披麻皴,用笔柔中带刚,体现“道”中柔的特性。李可染先生曾说,至高的艺术技巧都是百炼钢成绕指柔。僵硬的、色历内荏的用笔在国画中视为用笔之大忌,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都生之徒。”绘画之道、养生之道与道家思想是相通的。
绘画艺术的创作,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东晋顾恺之“迁想妙得”的主张,唐代的“外神造化,中得心源”创造原则等艺术理论的影响下,艺术家们把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浪漫方法运用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写意”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借助笔墨立意为像。它通过形象,超越形象之外表现的感情。
四
养性说、养气说、主静说、制欲说是传统的道家养生哲学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中国的书画艺术来讲,具有颇为实用的作用,也是许多的艺术家所奉行的。
养性,就是顺应自然,就是自然无为。以此来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中国书画艺术“养性情,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作画特别强调的一种状态“淡泊”,就是道家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正以其“无为”,方得“无不为”。中国画的笔墨功夫是以10年、20年甚至30年计算的,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这就迫使画家不得不修身养性,持之以恒,甚至大器晚成,比如黄宾虹和齐白石,他们的画到了晚年才达到炉火纯清。这就是
养气,就是养护生命之气。道家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以要爱气、守气、贵气、保精固精。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守精气,聚集精气,使体内之精气充足和谐。达到阴阳平衡。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入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也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作画写字能养气,亦能助气。古人素有“寿从笔端起”之说。
主静,“虚静”
画家绘画时需要彻底放松,体内气血通畅,阴阳达到平衡。这与道家的养生哲学是相通的:静心、养气,做到爱气、守气和贵气。由于极度松沉,呼吸也深处在气功状态,它是腹式呼吸。对身体大有益处。能逐步增大肌肉收缩力,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可以逐步恢复其弹性和肺活量,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近年来很多人认识到从事中国传统书画容易长寿。确实,古今书画大师长寿的人举不胜举。欧阳询活了83岁,柳公权享年88岁,明代的董其昌、沈周皆享年83岁,文征明至90岁高寿,朱耷82岁,刘墉86岁。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黄宾虹、何香凝、齐白石、林散之、沙孟海、赵朴初等;百岁开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孙墨佛、苏局仙、冯钢百、朱屺蟾等。
从道家的养生哲学看,书画家的长寿现象并不是偶然的。道家哲学与中国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几乎所有的中国书画现象都可以用道家哲学来解释,几乎所有的中国书画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道家养生观。可以说,道家哲学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书画家的生命境界与艺术审美。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