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溪花映禅意  相对亦忘言(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2013-01-05 13:01:14)
标签:

文化

书法

评论

光明日报

胡立新

分类: 名家见解

 

溪花映禅意  相对亦忘言(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溪花映禅意 相对亦忘言

——诗书画家胡立新的诗歌意象

吴川淮                                             《光明日报》(2012年1月4日 12版)

 

溪花映禅意 <wbr> <wbr>相对亦忘言(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胡立新书法

 

 

   思考生命,是人的本能,在发达、纷繁而多元的当下,要解决个人精神生活诸多问题,要寻找一种获得精神宁静与安祥的境界,人们便不由自主地选择着诗歌,希冀从精神层面寻觅那一隅的净土与澄澈——这,在诗书画家胡立新最近出版的三卷《禅·道诗书选集》中随处可见。

    “鸟鸣传细语,清泉凝我神。仰望青牛现,尾摆悠自闲。”(《上山寻道》)“悬崖破坚出,横空一青龙。缠绵伴祥云,深渊也休闲。”(《出世龙·悬崖松》)——这样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万事万物间的一种思考,一种追寻,一种解答,一种印证!在万物的照映之中,神驰其内,驱御万端,风神独运,时见机心。在胡立新的诗歌中,你会发现,他吟诵的对象可谓方方面面,各具其象。在他的诗歌中,村庄、山、茶、西湖、嬉钓、梅花、春夏秋冬、野菊、月夜……,林林总总,时出变幻,但其中有一个大主题,那就是对映是人生,是从物象之中所要表达的那种内在的禅意与禅思。

    《夜听叶声》:“夜静庭阶空,但起枯叶动。只因一心轻,行走不借风。身到无穷处,自令灭欲残。君入深坐时,柴门通幽山。”这完全是一种古典的意境。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胡立新的诗歌创作,不少作品也是他在对古典诗歌的研究之中的兴感之作,随意生发,其意惬然,即感即止,更见性情。在胡立新比较长的那首《圆融之歌为无锡太湖赋》中,起笔就这样描述了无锡太湖的风光:“烟雨三月梦幻湖,引得西子竞相依。十里明珠鸟啼鸣,古竹街吹清古风。”写得流利顺畅,情景动人,显示了他颇为精到的古典功力。

    诗,既是回忆的,亦是经验的,是玄思,亦是对自我生命的升华。

    书中有一首很有趣味的《牧童歌谣》,既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却让人完全沉浸在童年的牧趣之中,放佛看见那青青的绿草之中,那嬉戏的孩童们的欢乐场景,像李可染笔下的画面:

    “三月哪个里呀三呀,

    花嫩草初长。

    三五哪个牧童呀,

    把芒鞋蓑笠装。

    三村哪个六林呀,

    骑牛来放养。

    三六哪个笛声呀,

    稚童齐欢唱。

    日落哪个西斜呀,

    嬉笑归去忙。”

    这似乎在唱,你都能够听到那忽远忽近的歌声,它应该被谱成曲。它在形式上介乎在童谣与诗歌之间,流畅悠扬,境界全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