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居士——话说北京紫禁城设计中的风水理念
(2009-03-10 19:57:18)
标签:
文物考古古建建筑房地产房价历史北京北大清华复旦人大政协 |
胡立新居士——话说北京紫禁城设计中的风水理念
一、紫禁城的阴阳意象
作为北京城的核心。明清紫禁城成功地运用了理气风水的阴阳理论,在前朝与后寝、东六宫与西六宫以及各组建筑中造成了对比错落、明暗结合、强弱得当的效果。阴阳调和得十分和谐。
在紫禁城里,前朝为阳,后寝为阴。由于风水上要求阳大于阴,所以紫禁城的殿堂比起对应的后寝部分来,普遍要高大一些。如:太和殿大于坤宁宫,中和殿大于交泰宫。
前朝各殿为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建筑风格重在突出皇权的神圣威严与至高无上。巍峨壮观的气势,表现出阳刚之美。
后寝则为皇室日常起居生活的场所,这里空间组合紧凑,建筑相应低小,与实际使用的要求相一致,使人感到舒适、安宁。比较前三殿,此处偏重于表现阴柔之美。
中路两侧东西各六宫。则体现两两相对,对称和谐、完整统一的审美思想。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阴阳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太和殿为阳中之阳的典范。无论是高度、开间、进深、装修、饰件还是结构,一切规格均达极限,至大至刚,集天地间浩然正气于一身,而且,“太和”本身也含有阴阳之气融会冲和的意思。在这座中国第一宫里,“金銮宝座”高矗在北京城纵横中轴线得交会点上,这就是风水上所说的“天心十道”,从而把皇权高于一切的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乾清宫则为阴中之阳,其规制与太和殿相仿,高于后寝各宫殿,为后庭之冠,名为“乾清”,为皇帝寝宫。
保和殿为阳中之阴,在明代只做皇帝御朝时更衣之所,因此规格远不及太和殿。
坤宁宫为阴中之阴。明代做皇后寝宫,规格不及乾清宫。在清代,坤宁宫又主要作为祭祀萨满教得场所。祭祀对象为鬼神,属阴,正与此宫为阴中之阴得地位相符。如此以来,主次分明,乾坤位定,阴阳和谐无间。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和谐关系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殿名定为“交泰”,即乾坤交感、天下太平。
阴阳在数字上,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因而,故宫前朝各殿面阔、进深均为阳数开间,而后庭东西六宫,进深多为阴数开间。紫禁城建筑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对称美,与风水阴阳学说不能说没有极大关系。
二、紫禁城的三垣意象
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的各区域都有东、西藩星宿,围成墙垣的形式,故称作“垣”。
天空中央三垣为中央政府所处地域,三垣中太微为上垣,紫薇为中垣,天市为下垣。紫薇垣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共有十五颗星。与天文相表里,人间皇帝为天地之子,天子居住的皇宫便是紫微宫。
汉代刘向在《七略》中记载了天子的名堂取象与紫薇垣的事实。汉代的未央宫则别称紫微宫。《后汉书.霍婿传》以“紫宫”称呼皇宫。唐代李贤注云:“天有紫薇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可见三垣因为在天空中央,一开始即与京城联系起来,紫微垣因为在三垣中央,故一开始即与皇宫联系起来。
“紫”代表着紫微垣,与“禁城”、“禁中”的“禁”字连用,成为“紫禁”,最晚自唐代起盛行如初唐骆宾王诗中有“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晚唐白居易诗中有“朝从紫禁归,暮出清门去。”唐代长安城的大明宫有含光殿、宣正殿、紫宸殿,三殿与三垣之数相合。结合其前有朱雀门、后有玄武门看。最晚在这时,皇宫基本从整体上模仿紫微垣了。
北京紫禁城总体规划无疑也取象于紫微垣。清代乾隆皇帝钦定得春联,太和门左门为:“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观龙光。”右门为“鸠观翔云,九译同文朝玉陛:风楼幻彩,八方从律度瑶闾。”可以看出,清代是把紫禁城太和门作为紫微垣得闾阖门看待的。太和殿春联为“龙德正中天,四海率领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谐颂平章。”“龙德正中天”指的是紫薇垣中“天皇大帝”星座,清代把太和殿作为与天皇大帝对应的建置。“凤城”在此指紫垣,“回北斗”指以北斗卫护,紫微垣左侧由北斗星座卫护:与“万邦”相连,北斗即为万邦,及普天之下的臣民、臣国。
紫薇是“天子之常居”,因而紫禁城后寝严格按紫薇设计。内廷部分中央为后三宫,以应三垣之数,连同东西六宫,共为十五宫殿,正合紫微垣十五星之数。
三垣中的太微垣是政府所在地,是天帝布政的地方。因此,紫薇城前朝部分有借鉴了太微垣。太微垣各星座以殿堂和公卿,将相命名,成于唐代,唐代正殿也设三台。太微垣中有名堂三星,明堂为天子正殿,与紫禁城中二大殿之数相符。太微垣中更有逐级———上升的三组星座,名为“三台”,形象酷似二大殿下的二台。太微垣前方左执法、右执法两个星座之间又称端门,右执法东又叫左掖门,则均属模仿宫殿规制,使宫殿与星垣形成一而二、二而一得亲密关系。
三垣的另一垣为天市垣,《晋书》谓其“主权横,主聚众”,是天帝聚众贸易之所。《周礼》以来宫殿规制为“面朝背市”,将市设在皇宫北面。北京紫禁城的“后市”设在神武门外,明代时每月逢四开市,听商贸易,谓之“内市”,一别与皇城外各市。内市商品一般比较贵重,如宣德铜器、成化瓷器、景泰蓝等。
紫禁城以三垣、特别是紫微垣为其命名和取向标准,传达了皇帝身为“天子”,为天下根本主宰的合法性和崇高的地位。
三、紫禁城的四灵意象
在五行学说发展的同时,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四灵”和“三垣”的划分。
四灵的划分来自对二十八宿的认识。成书于战国的《吕氏春秋》对二十八宿有明确的记载。成书于西汉时的《淮南子天文训》对四灵有明确论述。古人把天空四周的二十八宿分作四组,与五行、五色结合,再配以龙、鸟、虎、龟四种动物形象,遂成“四灵”。“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唐代长安皇城南门称“朱雀门”,门外的大街叫“朱雀大街”,北门叫“玄武门”,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即发生在这里。北京紫禁城的设计也采用了四灵的意象。南门五门,又称五凤楼,凤为鸟类,实即朱雀。北门原名玄武门,至康熙时改名神武门。玄武、神武,意义相同。五凤、玄武南北定位,则四方位正。皇帝于此犹嫌不足,又在御花园里立“四神祠”,奉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灵。
运用四灵,表达出的政治寓意是:紫禁城是四方中心,皇帝是四表八服的君主。
四、紫禁城的五行意象
在紫禁城及其相关地方,五行思想表现得十分突出。
从总体布局上来说,紫禁城像历代宫殿一样,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即南方,从火,主大,故作施政场所。
从具体经营位置看,紫禁城内凡是属于文化、文治方面的宫殿设施,多在东侧,从木,从春;属于兵刑、武备方面的宫殿、设施,多在西侧,从金,从秋。
最典型的如文华殿、武英殿,文东、武西,拱卫着中央三大殿。中央太和殿举行大朝时,文武百官也按文东、武西,序立于御道两侧。文华殿还是皇帝御经筵讲学的地方。殿后文渊阁是贮存《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的所在。太和殿广场东西体仁阁、弘义阁在明代称文楼、武楼。御花园内万春亭、千秋亭,一东一西,分列中轴线两侧。
内阁为文职衙门,在午门东侧;而军机处初为武职衙门,故在乾清门外两侧。中路前清官院内,东庑中间为端凝殿,储藏皇帝所用朝珠和冠服;西庑中央为懋勤殿,每年秋审处死囚犯,皇帝在这里“勾到”,执行最高处罚权力。
宫中祭祀子L子的地方有多处,主要的如传心殿,设在文华殿东。每当后帝御经筵时,要事先祭孔。乾清宫南庑东侧,皇子读书的上房也在乾清宫南庑东侧。与此同样道理,京城孔庙和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也都设在东城;天下举人进京参加国家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会试,由京城前方东侧的崇文门入城,而军队出师征战,则由京城前方西侧的玄武门出城。
青少年属于人生中生长的时期,因而皂子居住的南三所在东华门附近:而太后太妃们属于人生中收成的阶段,故外西路一带全作为太后、太妃们的宫地。
“左祖右社”是《周礼》以来确定的宫殿规制。左即东方,其于五行则为木,主生化,人类无不自祖宗而繁育,宗庙设于东方,正揭示了祖宗诞育子孙的德行。而社稷为国家、社会之神,国家、社会涵载君臣、人民,属收,正应“金”德,所以“右社稷”。立社稷坛于西方。午门外六科公署,也本着文东、武西的原则分列左右。
从总体色彩看,紫荆城宫殿及恒墙以红、黄色为主调。红属火,火主光大;黄属土,土居中央。红、黄并用,表示着皇帝居至尊至大为天下中心。
从色彩分配看,紫禁城在黄瓦、红墙的基调下,根据各处建筑用途不同,按五行、五色又有适当调整。皇子生活居住的南三所不但地处皇宫东侧,而且连瓦顶也是绿色,与历代所称“青宫”一致,从木,从春,以表示青少年成长和蓬勃向上。文华殿在明代初为太子宫,用绿瓦,后来改为皇帝便殿,才换成黄瓦。文渊阁不用黄瓦,而用黑瓦,不用红墙,而且青砖(灰色)墙壁。因为黑色代表水,水克火,这样可以使易燃的书籍免于火灾。而红色则代表火,书库怎么能用红色呢?在黄宫中轴线北端御花园的“天一门”,既取“天一生水”之意,其墙体全用灰(黑)色,也代表水,这与其所处的北方方位正相相合。神武门内两侧东、西大房也采用了黑色琉璃瓦,使这一区出现“冬”的意境。其目的是为了使整个紫禁城免受火侵。午门位居南端,对应着火的方位,所以建筑彩画一变其他各处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而改为红色为主,充满了热烈的气氛。
故宫太和殿明代开间为九间,因多次着火,清代复建时,开间改为11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洛书里。9对应的是八卦中的离卦,而离卦五行属火;1对应的是八卦中的坎卦,坎卦五行属水,水可克火。加之大明国号为火,大清国号为水,所以,清代复建时,就将太和殿的开间改成了11间。
另外,太和殿屋脊两头的鸱吻象征龙,龙为水神,所以,鸱吻也表示以水克火。
总之,五行思想以及由此派生的五色、四时等的运用。对紫禁城总体规划和布局以及具体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