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居士谈——茶与佛教文化
(2008-09-12 12:34:44)
标签:
茶文化佛文化宗教哲学国学北京杂谈胡立新居士胡冠吾胡书源白云山杂谈 |
胡立新居士谈——茶与佛教文化
茶与中国文化,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人生活中最传统、最普遍的饮料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的国家,形成了悠久丰富的茶文化。在古代中国的诗文词赋中,多有颂茶的名篇名句!在笔记小说中,也记载着茶的传奇。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近人胡山源所辑的《古今茶事》。今人刘景文编著的《中国茶诗》都搜集了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史料。可以说,茶文化不仅存在于茂林修行、字画禅机的氛围中,也存在于寺观、山林和民居。它广泛地构成了物质、环境与人文之间祥和的美。
茶更在禅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洛阳伽蓝记》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而关于茶的礼法、做法,在《禅苑清规》或《禅林象嚣笺》也有详细记述。在禅门,当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祖师的忌日时,在其像前做“献茶”、“献汤”。所谓献汤系指密汤,是将蜂蜜或石密溶解在热水里。现在却是使用热水溶解白糖。
在禅林中,住持用来接待客僧,或供给山内大众喝茶(行茶)时使用的场所称为“茶堂”,管理茶的役僧叫“茶头”,在一般的寺庙也会以三天二夜或四天三夜的时间,举行“参禅会”或“辨道会”,在此前后会做行茶。将要举行行茶时会敲大鼓通知大众,称为“茶鼓”。
住持供茶请众僧时,请客侍者巡堂以促吃茶,称为“巡堂请茶”。在《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条:“挂点茶牌、长板鸣,请客侍者入堂,圣僧前烧香一炷,大展三拜,巡堂一匝,至中问讯而退,退之巡堂请茶。”又于丛林中,凡于每月朔,望之日所行之行礼茶事,称为巡堂行茶。
禅宗有所谓“相看茶礼”,即禅林称拜会、拜谒为相看。住持与拜谒者相对于入于茶堂内,并以茶水招待之,称相看茶礼。
许多寺院的佛教徒自己种茶,除了用茶“供奉弥勒,奉献观音“外,更用茶待客,与文人雅士结交,谈茶论道,唱和诗文。据唐冯贄《云仙杂记》(卷6)载:“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的‵惊雷英′,自奉的‵萱草带′,供佛的‵紫茸香′,盖最上供佛,而最下自奉也。”唐代许多文人都有描写与僧人饮茶交往的诗。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武元衡《津梁寺采新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李咸用《谢僧寄茶》等。宋代以后的文人不仅在饮茶方面和僧人有交往,还能对饮茶作些研究。苏东坡的诗文杂记中,也有不少谈饮茶的内容,通过茶这个媒介,佛教得以在高级知识分子中传播,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字和艺术。
说到茶与佛教文化,我不能不再次提到陆羽,因为陆羽是佛教徒养育的中国第一位饮茶理论家。据《新唐书·陆羽传》等史料记载,陆羽生遭遗弃,被和尚抱至寺中养大,嗜好饮茶,著《茶经》,备论茶的功效、产地、制法、煎法和茶具、水质等,被尊为茶神。供奉在官府的茶叶库(见唐李肇《因话录》)和民间茶肆之中(见《新唐书》本传),其所著《茶经》至今仍存。书中所记载饮茶的程序,器具也见诸唐人的诗歌吟咏之中,并在唐代流传至日本,发展为茶道。陆羽对品茶的兴趣与他的寺院生活关系很大。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对陆羽的深厚学识和刚直人品都极为赞赏。经常自比“老桑茓”、“竞陵翁”;常诵《茶经》,品香茗,念茶圣。其诗曰:
平生万事付天公,白首山林不厌穷。
一枕鸟声残梦里,半窗花影独吟中。
柴荆日晚犹深闭,烟火年来只仅通。
水品茶经常在乎,前生疑是竞陵翁。
本诗生动的写出了诗人即是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村舍,独自吟诗、品茶,皓首穷经,听梦中鸟鸣的孤独情景。
如此看来,茶不但是茶禅一味,更是引发哲学的无限沉思,是中国佛教文化、传统哲学及文学艺术的清心剂和发育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