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名家见解 |
“书法传真情,翰墨担道义。”在当今回归传统、发展创新的时代,著名书法家胡立新融会儒释道文化精华,用他深厚而灵动的笔墨书写了和谐社会的美丽篇章。日前,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
三教圆融通达
记者(以下简称记):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听说您在古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请问您在探索过程中有何心得?
胡立新:作为书画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学识积累,最终要体现在作品上,无论你写什么,或者想表达什么,都需要有丰富的积淀,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所学与所做结合起来,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我继承前人传统,对佛俗理念深入领悟,为开创现代篆书的新面貌进行了比较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这些年来我能出一些成果,与研究儒释道文化与中国古文字源头有很大关系。我始终认为,书法家的创作过程是学习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仅仅对素材的整理、对文字的提炼就让我收获良多。我以前就曾写过篆书《道德经》、甲骨文《心经》、金文《心经》、简帛《心经》、大篆《心经》和简帛《三字经》等。到如今,我所书内容无所不包,古代诗词文赋、至理名言、儒释道传世经典.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我的重要作品有《小篆佛教三字经》、《甲骨、大篆、简帛禅联选》、《金文、隶书二体佛教成语长卷》、《八体心经》、《小篆论语》、《小篆道德经》、《小篆孙子兵法》、《甲骨文千字文》、《金文千字文》、《大篆千字文》、《小篆千字文》、《楷书千字文》、《隶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道德经篆隶二体四字真经长卷》、《“龙”字四体长卷》、《“儒”字四体长卷》、《“佛”字四体长卷》、《“道”字四体长卷》、《“和”字四体长卷》、《“寿”字四体长卷》、《“福”字四体长卷》、《石鼓文长卷》、《泰山金刚经隶书长卷》、《红楼梦诗词四体精品选》、《禅诗百首草书长卷》、《小篆咏农、咏茶、咏花作品选》、《小篆五体诗联》、《胡立新书法集》、《胡立新佛理禅言长卷》等等。
书法与佛教有很多相通之处,书法艺术家的创作思考过程也是入禅过程,应该是无我的、心无挂碍的。艺术创作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心理挂碍太多,就会阻碍发展。我们创作书法、绘画的最高艺术境界还是禅意,还是佛教的“圆融观”,艺术与人格圆融,艺术的表现方式、表现思想圆融,只有圆融才能创书画艺术的和谐之美,才能净心感人。这和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思想是相生相融的。作品的自然美才是真美大美,才更有生命力。
记者:在书法创作中,听说您用金文体、甲骨文体和帛书秦隶体创作了《心经》、《论语》《道德经》等长卷。对书法家而言,在创作这些多字长篇作品中如何实现艺术风格的协调和谐、气韵贯通、首尾一致,同时寻求在创作中有所突破,这是一道难题。您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通过对儒释道三教的学习,我受益良多。人的苦难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内心的贪欲,艺术家不能让欲望占满心,这样就会为名所累,为欲所累,在创作上就很难有更大的进步。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我们要有当代朴素情怀,要有民族意识,要注重挖掘、传承、弘扬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记者:目前社会风气有些浮躁,书法艺术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响,您认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对纠正书坛上的这种风气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胡立新:当代书坛比较浮躁,也有些艺术家有了这种不好的倾向。所以我认为,道教的“无为而有为”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当前应该倡导一种清淡之风。它分3个层次:第一是内心清淡。可以借鉴儒、道、佛三种宗教中的精华,比如儒家的恕、敬,道家的无、清,佛家的忍、净。儒家强调宽恕;道家强调修身,“无为而有为”;佛家强调“明心见性”。任何浮躁、重名重利的心态都将严重制约自身的发展。第二是生活清淡。我认为书画历史讲究取法自然、走向自然,真正的书画家不应该追求奢侈的生活。第三是艺术清淡。有的人不断创作,却跳不出自身的窠臼,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艺术寄予了太高的附加值。书画家应该首先把对艺术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把提升民众素养放在第一位、把美的文化传播放在第一位。就书画艺术而言,我认为首先应当倡导传承。没有传承,我们的创作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漫长的人类艺术史证明,任何一个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都应该有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润泽,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记者:您的书法走的是继承并创新的路子,您认为书画艺术家如何才能创新?
记者:当前国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您也提出要实现书画艺术的和谐。其内涵是什么?
我一直追求篆书创作最高境界并把它贯穿于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出于这种想法,篆书创作不仅能弘扬国学,更能继承古代的优秀传统,我们力争把自己的思想、灵魂融入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形成时代特色,进而把篆书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