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立新居士谈佛教发展传播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文化艺术之融合(十)

(2007-11-06 14:16:40)
标签:

文学/原创

 

4、与书画艺术之融合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书画艺术。我国的书画艺术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在于它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传统的学术思想、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也与我国书画所用的独特的材料、工具有关。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开始与佛教相结合,书法用于写经,绘画用于佛画。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印度的绘画技法,既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又提高了自己的水平,相得益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上层建筑领域也产生巨大变化。魏晋玄学的产生就是一例。佛教轮回出世的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魏晋玄学相结合,为社会许多阶层所接受。书画艺术也随之引起剧烈的变化。书法方面的显著变化是真楷的出现。绘画方面也同样,由于佛教西来,在绘画题材与技法上都对传统绘画产生冲击。所以,这一时期我国书画显示出如下几个特点:一、书风与画风发生变化;二、书画家大量涌现;三、书画技法趋于成熟,尤其是人物画、走兽画更是如此。

    根据现有史料,我国的佛画始于三国的曹不兴与他的弟子卫协。但他们的作品都已失传。东晋时,佛教已经相当流行,当时通行在寺庙的墙壁上画上壁画,这样,一批佛教画家涌现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谓“画界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的画特别注重通过外在的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与性格。他曾经在南京瓦棺寺墙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具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光彩夺目,轰动一时。陆探微作画时,在线条的运用上连绵不断,所以有“一笔画”之称。后人把他与顾恺之合在一起,作为“密体”画派的代表。张僧繇还要绘画中运用了印度的明暗、烘托等“退晕法”,丰富了中国的绘画技法。

    北朝佛教重视做功德,佛教寺院的建设非常兴盛,与此相应,寺院壁画也十分发达。杨子华是北齐的杰出画家,邺中北宣寺、长安永福寺都有他手绘的壁画。可惜他的作品除了宋临《北齐校书图》外,没有传世留存。北齐的另一位著名画家曹仲达原是西域曹国(今撒马尔罕一带人)。到中国后,他又师从中国画家袁倩父子,技法融会了西域、中国两家之长。他学习了印度笈多时期的雕塑与绘画风格,佛像“衣服紧窄”,贴在身上,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所以时人称为“曹衣出水”。他的雕塑作品同样具有“曹衣出水”的风格,流传一时。

    东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大发展时期,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草蜕化出来,形成真、行、今草书体。书法的发展较绘画更趋成熟。有人认为,此时书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文房四宝的改进;宗教尤其是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品评、收藏书法艺术品气的形成;国家的书法取士政策等等。

    佛教的书法艺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书法家创造的佛教书法艺术;一个是由广大的写经人员创造的佛教书法艺术。六朝时,名僧、名士相互往来,相互标榜,也促进了书法方面的交流。不少名士书写佛经,也有名僧书写俗书。如著名的智永书《千字文》就是一例。

    从敦煌遗书保存的大量魏晋魏南北朝时期的写经,可以充分看到当时佛教写经的艺术风格与水平。一般来讲,这一时期的写,早期仍然偏重于隶书,与士大夫阶层已经流行真楷、行书的风气不甚协调。这是因为我国书体两汉以来流行的一直是隶书,已经几百年,积重难返。上层已经进入新变革阶段,下层还没有来得及时跟上。到了南北朝后期,写经的书体发生明生明显变化,开始出现真楷。不过,此时的字体为扁方形,竖笔细,横下笔不顿,收尾重而上挑,有点近乎隶法。但实际未用中锋与回笔,捺笔特重,也不用连笔。当时的写经,一般由寺院的僧人或专业的写经生承担,。这些人当然不是书法家,写字运笔也不像书法家那么讲究个人风格、气韵。但他们出于虔诚的宗教感情,写经时,一笔一画都十分认真,形成了一丝不苟的写经风格。有人认为这些写经不讲究间架结构,随便落笔,似不经意,千人一面,一字万同,说不上什么书法艺术。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隋唐五代是我国书画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

    初唐的重要画家有阎立本与尉迟乙僧,尤以尉迟乙僧以佛教画驰名。尉迟乙僧本是于阗(今新疆和田)人,他擅长佛教题材的绘画。他的作品风格特异,“奇形异貌”、“身若出壁”、“气正迹高”。人物形象也都是西域风格的。用色沉着,有“堆起素绢”的效果,摸起来则还是平的。

    盛唐国力强盛,文治武功也达顶点。各种艺术形式极为发达。当时著名的画家有吴道子等。吴道子擅长佛教人物与山水画。他把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为一体,自成一格。据说他画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天衣飞扬,满壁飞动”。人们形容他的人物画的风格为“吴带当风”,与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相对。他的绘画被称为“吴家样”,他创造的一种淡着色法被称为“吴装”。吴道子特别注意人物眼睛的处理,据说他画的《维摩诘》,其中的舍利佛的眼睛有“转目视人”的效果;在赵景公寺画的执炉天女,能够“窃目欲语”。

    王维也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画家。他绘画的题材比较广泛,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与他的诗歌充溢着禅意一样,他的绘画也同样极力表现幽冷、清寂的禅意,开创了一种新的意境。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王维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被后代视为山水画的南宗之祖。

    唐代的主要佛教画家还有创造了水月观音像及“周家样”的周昉以及李真与孙位等。

    五代时,著名的佛教画家有僧人画家贯休、西蜀画家石恪等。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人称禅月大师。他善诗、书、画,自成一家。风格奇古不媚,笔法也与众不同。在五代画家中,他是朝着夸张变形以及装饰趣味方面开创新风的一代大师。传世作品有宋摹《十六罗汉像》,今藏日本宫内厅。他创造了用大写意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新风格,传世作品有早已流传到日本的《二祖调心图》。

    书法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著名书法家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后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书写了不少佛教题材的作品。而佛教界著名的僧人书法家则是怀素。他善于学习,善于创新,遂自成一家,以草书闻名。他性好饮酒,酒酣兴起,运笔如飞。如骤雨旋风,圆转流动,字多变化而均有法度。驰聘回旋,莫不中节。时人称之为“狂”。传世法贴有《论书贴》、《自叙贴》、《苦笋贴》、《小千字文》、《食鱼贴》等。

    在敦煌写经中,唐五代的写经占据绝大部分。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宫廷写本,由各中央机关的楷书令史抄写,字体精美,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也有不少行书、草书作品,笔势俊健,穷极变化,可谓书法艺术的精品。

    北宋以后,随着佛教的衰落,我国的绘画作品也由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向山水、花鸟方向发展。当然,这时仍有不少著名的画家与精美的作品继续出现,如宋武宗元的《法界源流图》(现藏台湾故宫博院)、李公麟的《维摩像》(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苏汉臣的佛像、梁楷的佛教画等等。但已经不再占据画坛的主流。

    从总体看,佛教的传入,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技法上都对我国的书画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