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7月15日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访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

(2007-07-19 15:39:48)
2007年7月15日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访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

  

翰墨通达儒道释    籀篆情系和谐美

——访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居士

 

    胡立新,又名冠吾、书源,字磐铭,号白云山人、江南居士、不君、新景斋主,法名果新。籍贯浙江东阳,定居北京。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席、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书画委员会顾问,当代著名书法家。

   “书法传真情,翰墨担道义。”在当今回归传统、发展创新的时代,书法家胡立新用他深厚而灵动的笔墨书写了和谐社会的美丽篇章。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胡立新院长。

    问:您作为书法家,是从何时开始练字,为何又对篆书情有独钟,从而取得突出成就的?

    胡立新:年青时从二王入手,又学赵孟頫、苏东坡、董其昌。后转而全面攻篆书,古籀金甲,大篆小篆,从秦李斯到唐李阳冰,再到明清诸家,遍临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高手,最后得以融会贯通。至于我为什么从篆书入手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我认为学习书画篆刻均须学习篆书。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任何其他民族的文字造型都比不上汉字造型的博大精深。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聪明、智慧和创造力,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积淀。篆文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沿革,能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能得书法之古拙之气、金石之气、书卷之气,还能降温去火去燥气,得书画之筋骨。

    问:您擅长各种书体。听说您对小篆、大篆以及甲骨文、金文、古籀、石鼓等等各种古代文字的艺术表现,从实践到理论都有过深入的探索。

    胡立新:学篆书我有自己的体会:我先从小篆入手,取其规矩,练其腕力。先从为李斯、李阳冰、邓石如等古代大家的小篆入手,后写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得其高古朴厚。如此可融楚间笔意,心气合一,做到心到、气到、意到、情到。可以说,我的篆书无论造型和章法,皆不拘泥既成法度,且风格迥异于寻常面貌。书法艺术就应该是有法无法,无法有法,于法中解脱而自在。至于说我在理论上有何研究嘛,我主要是观物化而得书画妙理。书道在万物,万物得书道。此为师法自然。留意于物而又不留意于物。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我又以行草入篆,以草篆酬世,大篆小篆,甲骨金籀体现出逍遥烂漫,风流倜傥之书风。草篆从明人赵宦光(凡夫)开创至今三、四百年,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多少引人注目的大家。今人韩天衡循邓石如“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路子,以篆刻治印为起点,以汉摹印篆为基础,创出一路草写汉篆。我继承前人传统,对佛俗理念的领悟,为开创现代篆书的新面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尝试,对篆书有着多体神貌兼备的追求。书法艺术的个体间应“通融无碍”。篆中有隶,隶中有篆,篆中有草,草中有篆,方能达到“无篆无隶无行草,无手无心无小我”的艺术境界。

    问:有方家赞誉你的篆书是“羌芳华自中出”、“石如之后,直至胡君”是“中国第一篆笔”,您是如何看待此评价的?在创作技法上,您是如何理解古人篆书笔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呢?

    胡立新:我们的先人在笔法上应该说做了伟大的贡献,我们这些后人,不能墨守成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继承和弘扬上。所以,我写篆书不完全循前人规矩,囿于中锋成法,而应更多的强调执笔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皆随气转使然。气提为虚,气存为实。虚实互动,阴阳调和。运笔要提按扫撅,左冲右突,前呼后应,纵横驰骋,挥洒自如。至于前辈对我的肯定是一种鞭策和鼓励,艺无止境,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需要我们去攀登,希望有更多的书家来弘扬篆书艺术。

    问:您作为一个有影响的书家,这些年肯定有很多成果,并且在其他文学、佛学方面也应该涉猎颇丰吧。听说您的座右铭是:学为作,作亦为学。

    胡立新:我始终认为: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梳理过程。仅仅素材的整理、文字上的提炼就让我收获良多。”我所书内容无所不包,古代诗词文赋,至理名言,释道儒传世经典,当今风云人物诗文联赋都在我的笔下留下了踪迹。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篆论语》、《小篆道德经》、《小篆佛教三字经》、《八体心经》、《隶书泰山金刚经》、《简帛三字经》、《小篆孝经》、《小篆孙子兵法》、《简帛成语100例》、《道德经篆隶二体四字真经》、《篆隶二体佛教成语》、《甲骨、大篆、简帛禅联选》、《小篆咏农、咏茶、咏花作品选》、《金文、隶书二体佛教成语》、《胡立新书法集》、《大篆千字文》、《小篆千字文》、《楷书千字文》、《隶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甲骨文千字长卷》、《金文千字长卷》、《禅诗百首草书长卷》、《九十九个“龙”字八体长卷》、《五十六个“儒”字八体长卷》、《五十五个“佛”字八体长卷》、《九十九个“道”字八体长卷》、《五十六个“和”字八体长卷》、《百“寿”八体长卷》、《百“福”八体长卷》、《石鼓文长卷》等。

    问:在您创作的书法作品中,多字长篇作品数量多是你的一大特点。而创作多字长篇作品,要实现艺术风格的协调和谐,气韵贯通,首尾一致,保持一致的激情,统一的风格,同时寻求创作中有所突破,往往是书家创作上的一个难题。而您都能把握自如,处理得当。譬如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长卷中,有很多次出现重复字,如“不”字“无”字,有时甚至在同一页上一个字重复出现十多次,您能巧妙应用字形的选取、文字结体的变化、笔画姿态的更易、用笔方法的转换等多种技巧进行处理和把握,使之避免出现造型上的雷同。特别是对位置相临相近的相同的字,相互间表现手法的应用都不一样。您?是否能说明您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

    胡立新:你问得很专业。确实作为任何一个书家来讲,创作长篇,特别是篆书长篇肯定有相当的难度,我每当创作长篇作品时也都是煞费苦心,力求做到变而不离,易而不过。我创作的《心经》长卷,有数种体本。有金文本长卷,有甲骨文长卷,有帛书秦隶文本长卷等等。历史上书写心经的不少,但用金文体、甲骨文体和帛书秦隶体书写的却属罕见。我力争打破陈例,涉足这片禁地。克服重重困难翻阅许多历史学、考古学文献,逐一查找每一个字。实在找不到的字,就根据汉字结体造型原则用偏旁部首进行组拼。才有了像《小篆论语》等等这样长篇的系列篆书作品。其艺术高度,自有评说。

    问:你作为一位居士,热爱并传播祖国的传统文化,秉持正义,与人为善。并且把这种情怀融入了其书法作品中,这实为难能可贵。

    胡立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家乡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开始,走过了很长一段曲折坎坷的生活道路,最后投身书法艺术,有所成就。这期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用心极苦。从书法史,美术史,到诗词歌赋,戏剧、文学、歌舞表演等样样涉猎、吸收,尤以佛学哲理潜心最甚。我认为,书法与“三教”文化互为渗透,互为融合,互为接纳,互为传承。儒家文化讲正气,做事先做人,仁义仁爱,有正气,则字正。佛教文化讲“和气”、讲“净心”、讲“无我”。气和,心净,则字净,字净即雅也、空也、透也。道家文化讲“清气”、“道法自然”、“无为而有为”,字得自然之气,不为书法而书法,则气脉畅通,天生丽质。其字清丽可照人也。

我入佛门是为了修身养性。自己作为研习书法之人,通过书法艺术来弘扬佛教等宗教文化是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当了“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后,我愈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问:目前社会上物欲横流,书法艺术或多或少的也受到了影响,胡院长您认为目前的书法应该追求些什么呢?

    胡立新:我认为当前应该倡导一种“清淡之风”。它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内心清淡。可以借鉴儒、道、佛三种宗教中的精华,比如儒家的“恕”、“敬”,道家的“无”、“清”,佛家的“忍”、“净”。儒家强调宽恕;道家强调修身,“无为而有为”;佛家强调“明心见性”。任何浮躁、重名重利的心态将会严重制约自身的发展。第二是生活清淡。我认为书画历史讲究取法自然,走向自然,真正的书画家不应该追求奢侈的生活。第三是艺术清淡。有的人不断地创作,却跳不出自身的窠臼?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艺术寄予了很高的附加值。书画家应该首先把对艺术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把提升民众素养放在第一位,把美的文化传播放在第一位。

就书画艺术而言,我认为首先应当倡导传承。没有传承,我们的创作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漫长的人类艺术史证明任何一个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都应该有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润泽,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问:胡院长,您的书法继承创新是肯定的,您认为书画艺术家如何才能创新?

    胡立新:我认为“当代书画家要有所作为,就应该有一种朴素的当代情怀。”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新现实主义美术”的主张。这个主张就是解决怎样创新,为谁创作的问题。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将诗书画印合一,另一方面也是画家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个性化。我的作品创新是有的,成功与否,但我至少有一个重要的想法,即是:当代的书画家要表现时代精神,就要树立为大众的思想。书画艺术的功能是:悦人、移人、和人、净人、美人。否则就是陷入“我执”的商业作为。书画艺术家在创作中应是,“无求而求,无得而得”。一味追求名利,“实在令人不齿”。

    我们应该倡导书画家应该坚持“三性”,就是自觉性、主题性、建设性。所谓自觉性,体现在书画家个性艺术示范中,也就是将情感融入作品、在作品中融入激情灵感。所谓主题性就是更贴近老百姓,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所谓建设性,就是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问:当前咱们国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胡院长您也提出要实现书画艺术的和谐。其内涵是什么?

    胡立新:书画艺术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书画家提供更好的内外部环境。情感美,天地美,这是一种大美。这种大美表达了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大美得大和。人与天地间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故书画艺术的和谐美为最高艺术之美。我在书法创作中,就一直追求体现这一审美理念。

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应该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于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心”做起,“心净、心安即国土净,众生安”。任何艺术都一样,应该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

我一直追求篆书创作最高境界并把它贯穿于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出于这种想法,篆书创作不仅能弘扬国学,更能继承古代的优秀传统,我们力争把自己的思想、灵魂融入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形成时代特色。把篆书文化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