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耆孙是我的我的外祖父,这里转发一篇文章:
钱耆孙与《砚香斋诗钞》
http://image6.pinlue.com/wechat/img_jpg/TeM50Xz1uPobV9WzfHxVGp8ZxI9iaHV2M5JFjhpQVZdV6d8vKzwIOQicuX1U0VQLajPLQUjwp5Z12IWwOPTdRSlg/0.jpeg
读了寓居天津的诗人钱耆孙手稿《砚香斋诗钞》后,被其婉约柔美的诗句、隽秀整洁的小楷所打动。书如其人,朦胧之中,感觉出这是一位细腻的江南才子。
钱耆孙字伯英,光绪八年(1882)生于浙江嘉兴甘泉乡。钱家为书香门第,以藏书名誉江南。自曾祖钱警石(道光年间海宁州训导)后,“累为文学侍从之臣”。祖父钱恭勤为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父亲钱新甫乃光绪进士,历任山西督学、皇帝侍读。民国后编纂《光绪实录》《宣统政纪》。兄长钱锦孙为前清举人,随父为朝臣。钱耆孙自幼习诗书,但多病居家,三十才随父兄到京城谋一小官。其生活在父兄的庇护之中,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其兄位极人臣,钱耆孙却“退然若忘其贵势者第”。其有诗云:“频年溷迹在长安,虚掷光阴亦太难。冷眼观人登上计,折腰愧我恋微官。宦途滋味成鸡肋,末世功名慨鼠胆。侬本无才又无识,俨然优孟作衣冠。”他憎恨趋炎附势,厌恶官场生活。随着宣统退位,他与父兄退隐天津,过着文化遗民的生活。此间,兄弟俩在津曾为父母过七十、八十双寿,向社会征集寿言并编成寿言录。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借微禄以自赡”,“琴书自娱”。其能诗善书,与画家张大千、溥心畬、陈少梅、白宗魏等交往密切。其善晋唐小楷,常为人书扇面,作题画诗。其诗词俱佳,郭则沄称其为“津上名家”,其写过许多诗词,稿为人借去未还。仅掇拾若干首,结成《砚香斋诗钞》。
《砚香斋诗钞》为手书清稿本,木板为夹,内文为“砚香斋”笺纸,小楷手书。前有寿石工、叶虔二人手写序言,后录诗196首。钱耆孙的女婿巢章甫为津门书画家,画学张大千,印学寿石工。1934年寿石工赴天津拜贺收藏家汪士元的生日,在巢章甫的家遇到钱耆孙,从此交往密切,序写于丁亥(1947)。叶虔为钱耆孙的外甥,序写于壬午(1942)。
《砚香斋诗钞》没有涉及天津的内容,多写江南故家,少量提到京师。在嘉兴时多病,诗中多为感物伤情之作,其中悼念继室汪恭人的《伤逝词》最为感人。恭人自幼聪慧,秉承母教尤善吟咏,入钱家三载,唱随无间,年仅二十三岁竟撒手人寰。钱耆孙悲痛至极,肠断魂销,“眉齐举案羡梁鸿,两度伤春宿愿空。不信红颜无白首,此情我欲问天公”。其共写了十八首悼亡诗,历数往事,感人至深。在京师无心做官,作诗排遣郁闷,如《都门新年竹枝词》描写北京过年情景之作:“六街歌舞乐尧天,沸耳喧阗谱管弦。忙煞朝朝车与马,猩红帖子贺新年。”把京城过年气氛描绘得十分到位。
《砚香斋诗钞》皆为民国前的诗,眷恋前朝,这也许与其遗民的身份相关。钱耆孙在天津的活动没有记载,希望这部手稿的披露,有助于对他生平事迹的挖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