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汉口汉正街码头街道历史兴盛生意打年货热闹红火春节村民杂谈 |
分类: 人文·纪实 |
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汉正街坐落在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据记载,汉正街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早期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几句话: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汉水发源于陕西,由此注入长江,几百年以前,陕西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运到汉正街贩卖中转。汉正街就是由最初的货物集散地发展而来的。
17世纪初,汉正街不过几百米长,商业的复兴与繁荣推动了市场与街道的拓展。其时,汉正街杨家河至五彩巷之间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夹街,夹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间又有小夹街。众多小街小巷以汉正街为主脉,纵横连接,组成了新兴的汉口沿河商业区。据清道光年间统计,这片形如卧帚的商业闹市,称之为街的有32条,巷有64条。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也带动了武昌、汉阳港埠随之兴旺,汉正街的商贸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推动了武汉市场向纵深发展。
翻开史册,汉正街历尽沧桑。据《夏口县志》等书记载,历史悠久的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之一,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这里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于是,本省荆州、孝感各县,外地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纷纷迁入。正如清代汉阳人徐远志的《汉口竹枝词》所云:“石镇街道土镇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近百年来,汉正街一直是旧汉口镇的商业精华之所在。旧汉口镇之商业有所谓上八行(商业行栈),下八坊(为手工业作坊)。据《汉口小志》称:最著名者俗称八大行,即盐行、茶行、药材行、什货行、油行、粮行、棉花行、牛皮行。至此,汉正街市场逐渐形成西段以粮、油、棉、什业居多,东段以药材、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珍、海味、纸张等大小商铺。
20世纪初,随着汉口开埠,租界设立与铁路的开通,汉口商业中心逐渐下移至长江岸边。汉正街则演变成小商品市场。1979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批发市场,首批摆摊经营的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100余名,1989年起,汉正街市场销售额突破7亿元。1990年起,当地政府、个体共同筹资数千万元,兴建与改建数处交易大楼,使汉正街的交通和环境大为改观。
现在的汉正街市场东起三民路、民族路,西到桥口路,南临汉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由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宝庆街、三曙街、永宁巷、万安巷等78条街巷组成,占地2.56平方公里,含有6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市场内已建成服装、皮具箱包、家用电器、鞋类、陶瓷、布匹、小百货、塑料、工艺品、副食品等10大专业市场,营业面积共计60多万平方米,经营商品6万余种,市场从业人员10万余人,客货运输站22个,拥有276条线路,对开500多班次,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个体经营户13200户,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旺季可达20万人次。
今日的汉正街每天有10余万操不同方言的打货人在其间自由流动,他们在横街纵巷间来往穿梭,交织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景象。汉正街上活跃着一批浙商:卖针织制品的温州人,卖塑料制品的台州人,卖服装辅料的义乌人;而鞋帽市场的福建人、箱包市场的湖南人、布匹市场的河南人也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除此之外,武汉城市圈中的大冶、鄂州、应城、大悟、潜江等市县的生意人也操着各个不同的方言在市场上买进卖出,迎进送出。在汉正街,粤语、闽声、湘音、川韵随处可听,而越剧、秦腔、黄梅戏、河南梆子的唱段也没准什么时候就从哪个人的口中哼出。这些商户除了在生意上暗暗较劲,还尽情展示各自方言和地域文化的魅力。
近几日,随着传统节日——春节的临近,到汉正街打年货以及购买过年所用物品的百姓越来越多,这让人山人海的汉正街更加热闹而红火……
图2▲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44▲
图45▲
图46▲

图48▲









图59▲

图60▲




图64▲
图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