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普通高校京剧选修课教学研讨
暨教学成果展示会
会
议 纪
要
(2005.04.22——2005.04.24
天津)
第二届“普通高校京剧选修课程教学研讨暨教学成果展示会”于2005年4月22日至24日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本次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成果展示会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务处和天津市京剧艺术基金会承办的。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41所高校的100多名师生参加了教学研讨和教学成果展示会。
本次会议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打破了以往教学研讨只有教师参加的传统模式,而改革为除教师参加外,还聘请部分学生参加讨论,发表见解,有的同学还做了大会发言;二是教学研讨和教学成果展示同时进行,同学们分四个单元展示了京剧选修课的教学成果。这两大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高等院校开设京剧选修课很有必要,它不仅有益于普及京剧知识和京剧理论、提高学生对京剧的欣赏能力,而且对宏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会议围绕有关京剧选修课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关于高校京剧选修课教学内容问题
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高校京剧选修课的内容框架,可以看到各校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种内容模式:
1、以讲授京剧知识和相关理论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讲授京剧知识和京剧理论,其中包括京剧简史、京剧的总体艺术特色、京剧行当、京剧表演、京剧唱腔、京剧舞台美术、京剧演员与流派等。这种模式的理论色彩较浓。
2、以京剧欣赏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同样讲授有关京剧的知识和艺术理论的内容,但较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听多看戏曲艺术片,以拉近学生与京剧艺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京剧多一些感性方面的知识,以此加深学生对京剧知识和理论的理解。
3、以学唱京剧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在适当讲授京剧相关知识的同时,以较大课时教唱京剧选段,有条件的学校还辅导学生排演折子戏。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演唱实践的目的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4、从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上讲授京剧艺术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京剧置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京剧的文化品质,艺术功能来增加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5、从戏曲理论角度讲授京剧艺术的模式。这种模式以戏曲知识和戏曲理论为主,而把京剧作为一个剧种加以讲授,通过有关京剧内容的学习,加深对整个戏曲艺术的理论的学习。
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上,有些高校还综合了上述两种或几种的模式。
与会者对上述各种不尽相同的教学内容,引起了高度兴趣和关注。许多代表认为,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所不同本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京剧选修课是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师资和其他相关条件开设的,条件不同,所讲授的内容不同也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以往对京剧教学内容的问题从来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从来没有做过系统规范工作,所以教学内容不同并不奇怪。
与此同时,与会者还就高校京剧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统一发表了不同看法,并取得某种共识。大家认为,京剧选修课属于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素质教育课本来就包括多种不同内容的课程,如有各种思想教育课、各种文化教育课、各种文体课等等,而不同学校开设的这些课程在内容上从来不都是划一的,京剧课作为一门类似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当然也未必求得统一。京剧既是一种艺术,同时又属于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博大精深,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到底开设为京剧知识与理论课,还是开设为京剧欣赏课与实践课,或者是京剧文化课等,这可以因校而定。
但与会代表也认为,京剧作为一门艺术总有其一定的艺术规范,无论是从欣赏、学唱、理论、文化等哪一角度进行讲授,都应使学生对京剧的基本知识,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这“三基”是欣赏京剧、探讨京剧文化特质必不可缺少的基础。鉴于此,与会代表建议,高校的京剧课在内容上应该是开放的,但基本内容不应或缺。
与会教师还就讲授内容的难易、深浅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课程内容的允易、深浅度是相对的,需要视学生的专业而定,如对艺术类、文学类专业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可以多些理论色彩,而对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多讲些知识方面的内容,应因“人”而异。
二、关于高校京剧选修课教材问题
关于京剧艺术类选修课的教材,是本次研讨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教材与课程紧密相关,上什么内容的课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部分与会者进而指出,京剧选修课程在内容上既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并且实际上各校讲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那么教材的内容也就不必求全责备,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应涵盖京剧的基本知识、基本特性、基本理论和京剧欣赏几个部分,其他内容当由各校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讲授。
目前,包括与会代表在内,已经编写了一些京剧艺术课的教材,这对于教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大家普遍认为,应该集中任课教师的集体智慧,整合已经取得的成果,集体编写一本适合于多数学校教学的教材,其内容是各校所讲授内容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三基’加欣赏”。经全体与会教师商定,会议成立了京剧艺术选修课教材编写组,推选7位教师为编写组成员,许祥麟任主编,何长高、史震已为副主编。研讨会期间,编写组召开了第一次教材编写工作会。
3、关于高校京剧选修课教学方法问题
研讨会上,教师们分别介绍了京剧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各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的经验:教学方法与所教授的对象(京剧)密切相关。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既是研究对象,又是欣赏对象,同时京剧又属于玩赏性艺术,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表演;因此,选修课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开展一些京剧欣赏和京剧演唱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理性知识的同时兼而获得感性知识,让学生从单纯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适当参与艺术实践。这种做法和看法,得到与会学生的赞同。
有的教师则指出,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手段,讲授什么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学方法不求一律。
另有教师认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学校的条件有关,也与教师的知识侧重点有关。有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较好,因此可多上一些欣赏课,有些教师具有较好的表演才能,或在当地可以请到京剧演员进入课堂,那么就可以教学生几段唱段,因此教学方法应因地制宜。
从总体看,各校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能基本上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计划,并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讨会还就京剧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这次会议有30余所院校的50多位大学生参加了教学成果展示演出,他们的精彩演出得到了与会师生和主办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各高校京剧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成果展示会有效地加强了国内高校京剧类选修课的教学交流,也必将推动高校京剧选修课教学向纵深发展。
会议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各院校京剧选修课的教学交流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今后以每两年召开一次高校京剧选修课教学研讨会为妥,并决定加强与相关的京剧研讨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京剧教学活动。
会议建议,下届研讨会于2007在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第二届“普通高校京剧选修课程教学研讨暨教学成果展示会”会务组
2005年4月24日
附录一
第二届研讨会 论文集目录
1
南开大学米锦芙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高素质人才》
2
安徽农业大学 左震东等
《普通高校开设“京剧欣赏”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
3
山东聊城大学 卢爱华
《关于普通高校开设京剧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思考》
4
华中农业大学
叶柏年
《华中农大“京剧艺术欣赏和学唱”课概况及若干问题探讨》
5
南开大学
刘佳
《与世界一起爱京剧》
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李红石 《文化内涵是中国戏曲课的精髓》
7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何长高 《明确课程目的 探索教学方法》
8
长沙理工大学
柯天希
《让京剧走进大学课堂的尝试》
9
厦门大学
胡维弘
《高校京剧活动的回顾与思考》
10 中山大学
姜兴发
《“京剧艺术”课堂教学总结》
11
江西师范大学
贺琛等
《弘扬国粹 开好京剧公选课》
12
河南大学
袁若娟
《在高校开设戏曲课的尝试与努力》
13
华中科技大学 唐
荣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京剧选修课”的思考》
14
湖南吉首大学
蔡智龄
《也谈京剧走进高校的意义及重要步骤》
15
内蒙古大学
史震己
《“分工论”不无道理》
16
湖南吉首大学
刘席珍
《论京剧的审美特质》
17
湖南吉首大学 大学生孙姗
《京剧在中国南方的生存危机研究》
18
南开大学
吴大徵
《梅艺五题》
19 南开大学
刘晶钰
《论京剧中的“白脸”人物形象》
附录二
第二届研讨会 教学成果展示节目单
第一场
2005年4月22日晚8时
剧
目
剧中人
扮演者
演出单位
1.《杨排风》(彩)
杨排凤
王娅婷
南开大学
2.《春秋亭》(清)
薛湘灵
李
猛
天津理工大学
3.《捉放曹》(彩)
陈
宫
刘承宇
天津大学
4.《别
姬》(彩)
虞
姬
王宝雷
南开大学
5.《小
宴》(彩)
吕
布
夏
炎
南开大学
6.《上天台》(清)
刘
秀
胡晓为
天津医科大学
7.《春闺梦》(彩)
张
氏
范岩斌
天津农学院
8.《二进宫》(彩)
李艳妃
尹德军
天津师范大学
徐延昭
臧
磊
天津师范大学
杨
波
霍建民
天津师范大学
9.《拾玉镯》(彩)
孙玉姣
孙
梅
清华大学
10,《四郎探母·巡营》杨宗保
周
栋
清华大学
11.《女起解》(清)
苏
三
刘
昂
北京大学
12
《捧
印》(彩)
穆桂荚
马静文
中国人民大学
13
《碰 碑》(清)、
杨继业
南
昊、
首都师范大学
14
《牡丹亭》(彩)
春
香
刘
畅
北京大学
杜丽娘
温静雅
北京大学
先
生
樊百乐 、 北京大学
第二场
2005年4月23日下午3时30分
剧
目
剧中人
扮演者
演出单位
1,《春秋亭》(清)
薛湘灵
方佳伟
安徽农业大学
2,《乌盆记》(清)
刘世昌
张二海
安徽农业大学
3,《钓金龟》(清)
康 氏
陆方欢
安徽农业大学
4.《武家坡》(清)
薛平贵
易
飞
江西师范大学
王宝钏
易
飞
江西师范大学
5.《铡美案》(清)
包
拯
王
恒
安徽农业大学
6.《春秋亭》(清)
薛湘灵
李慧敏
江西师范大学
7.《打龙袍》(清)
李
后
沈建梅
江西师范大学
8,《白毛女》(清)
白毛女
肖
琴
华中农业大学
9.《空城计》(清)
诸葛亮
秦为海
西南交通大学
10,《状元媒》(清)
柴郡主
粱
硕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1.《钓金龟》(彩)
康
氏
孙
珊
湖南吉首大学
12.《甘露寺》(彩)
乔 玄
赵
正
北京体育大学
13 《红饯盗盒》(彩)
红线女
姜志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14,《捉放曹》(彩)
陈
宫
徐石麟
华中科技大学
15 《红灯记》(彩)
李铁梅
孙亚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
16,《太真外传》(彩) 杨玉环
白洪亮
长春工业太学
第三场
2005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
剧
目 剧中人
扮演者 演出单位
1,《打龙袍》(清)
李
后
孙玉玉
厦门大学
2.《春秋亭》(清)
薛湘灵
蔡瑞俊
厦门大学
3.《甘露寺》(清) 乔
玄
吕林荫
内蒙古大学
4.《宇宙锋》(清)
赵艳蓉
王爱娜
山东大学
5.《珠帘寨》(清)
李克用
崔
筠
内蒙古大学
6.《鸳鸯冢》(清)
王五姐
李雪娇
山东大学
7,《打龙袍》(清)
李
后
张
璐
内蒙古大学
8,《捉放曹》(清)
陈
宫
李
昕
山东大学
9,《西
施》(彩) 西
施
董
飞
北京第二夕旧语学院
10.《野猪林》(清) 林
冲
郑
齐
山东中医药大学
11,《红
娘》(彩) 红
娘
汤文博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赤桑镇》(彩) 包
拯
马
骏
华中农业大学
13 《拾玉镯》(彩)
孙玉姣
路
曼
河南大学、
14.
《文昭关》(彩) 伍子胥
哈世章
湖北工业大学
15.《春闺梦》(彩) 张
氏 潘智睿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16,《红灯记》(彩) 李奶奶
张荣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17
《金五奴》(彩) 金玉奴 高
昱
武汉大学
莫
嵇
杨
柳、
武汉太学
金
松 张玉昆
武汉太学
附录三
第二届研讨会议代表名录
姓
名 单
位
姓 名 单
位
姓
名 单
位
史震己---内蒙古大学中文系
董学侦---山东大学
贺 琛---江西师范大学
崔 筠---内蒙古大学大学生
李
昕---山东大学
大学生
李慧敏---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
吕林荫---内蒙古大学大学生
李雪娇---山东大学
大学生
沈建梅---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
张
璐---内蒙古大学大学生
王爱娜---山东大学
大学生
易 飞---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
李红石---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李嘉庆---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
李和平---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
董
飞---北京二外大学生
孙亚楠---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 聂新玲---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
宋
明---北京建工学院体育部
张荣华---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 胡维弘---厦门大学
南
昊---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
郑 齐---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
蔡瑞俊---厦门大学大学生
辛文国---北京体育大学
卢爱华---山东聊城大学艺术学院
孙玉玉---厦门大学大学生
宋世萍---北京体育大学
孙亭福---天津振兴京剧基金会
柯天希---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赵
正---北京体育大学大学生
唐寅春---天津振兴京剧基金会
蔡智龄---湖南吉首大学
林叶清---清华大学艺教术育中心
沈亚平---南开大学教务处
刘席珍--吉首大学新闻学院
邓
伟---清华大学
陈
洪---南开大学
陈茂芳---吉首大学业余京剧团
孙
梅---清华大学大学生
陈
平---南开大学文学院
孙 珊---湖南吉首大学大学生
周
栋---清华大学大学生
吴大徵---南开大学
哈世章---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
刘
昂---北京大学大学生
许祥麟---南开大学文学院
鲍晓慧---武汉理工大学
刘
畅---北京大学大学生
米锦芙---南开大学外语学院
叶柏年---华中农业大学
温静雅---北京大学大学生
刘
佳---南开大学外语学院
马 骏---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
樊百乐---北京大学大学生
王宝雷---南开大学
大学生
肖 琴---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
蔡钟翔---中国人民大学
王娅婷---南开大学
大学生
易 栋---武汉大学
王云奎---中国人民大学
夏 炎---南开大学
大学生
高 昱---武汉大学大学生
马静文---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
葛佩璜---天津财经大学
杨 柳---武汉大学大学生
何长高---抚顺师范高专学校
孙清驰---天津大学材料学院
张玉昆---武汉大学大学生
粱
硕---抚顺师范高专大学生
刘承宇---天津大学
大学生
陶绪楠---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基地
汤文博---抚顺师范高专大学生
桑毓榆---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唐
荣---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许锦文---同济大学传播学院
霍建民---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
徐石麟---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
李 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尹德军---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
潘智睿---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
姜志平---江苏技术师院大学生
臧
磊---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
袁若娟---河南大学文学院
左震东---安徽农业大学文学院
胡晓为---天津医科大学大学生
谷小龙---河南大学文学院
方佳伟---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
鲍英俊---天津工业大学
路 曼---河南大学大学生
陆方欢---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
李维平---天津理工大学
姜兴发---中山大学
王
恒---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
李
猛---天津理工大学大学生
冯志敏---西南交大艺术传播学院
张二海---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
范岩斌---天津农学院大学生
马 健---西南交大艺术传播学院
徐
强---安徽大学中文
戈宝栋---杭州师范大学
张 湜---西南交大艺术传播学院
柏宝龄---山东大学
龚浩然---杭州大学
钟维杰---西南交大艺术传播学院
陈明德---山东大学
秦为海---西南交通大学
大学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