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文化健康 |
分类: 诗和远方 |
如今社会上很多人推崇兴趣教育,认为孩子不喜欢就是没有兴趣,不能够强迫孩子继续去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又很头疼,自己的孩子的“兴趣”保质期也太短了,一说要学钢琴,家里兴师动众的买钢琴、找老师、报辅导班,结果学了几天就喊着太无聊了不想学了没兴趣。这可轮到家长头疼了,不学吧,前期也投入这么多了,继续学吧,真怕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家长逼着孩子学这学那。
其实大家都走入了一个误区,觉得孩子一旦对学一样东西产生了兴趣,他就可以自觉的去好好学习,其实不然,兴趣只是一块敲门砖,至于后面能不能坚持,光靠兴趣可不行。朗朗在谈到他的成功经历时就说到,兴趣其实是练出来的。
有人曾经问过朗朗为什么他弹了半小时的钢琴就觉得枯燥乏味,朗朗怎么弹八九个小时也不会烦呢?是怎么维持这个兴趣的呢?朗朗的回答是这样的:
练琴是一种修行
练琴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心,如果只是像机器人一样机械的练习各种技巧、指法很难不感觉到枯燥乏味,但是如果在练琴时把它当成一种艺术的熏陶,把当时的心情、对这首音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风格融入进去,此时的钢琴就像你的朋友一样倾听你的心声,谁会对一个耐心听自己倾诉心声的伙伴感到厌烦呢?而且每一个艺术大师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把该项艺术当成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只有真正的灵魂交融,才会真正的有兴趣。
爱它就不要抛弃它
很多练琴的小朋友都会经历老师和家长“惨无人道”的训练,周杰伦小时候因为不想练琴,妈妈就会拿着藤条坐在旁边看着他,朱一龙为了不练琴上课的时候躲进厕所等下课再出来,结果被妈妈拿着小棍子打。朗朗也如是,但是如果真的是热爱钢琴,就请一定要坚持下去,虽然会觉得枯燥、辛苦,但长久的陪伴才不会让心灵之泉枯竭。
从不懂到懂需要一个过程
朗朗非常希望小朋友能够多接触一些有关音乐的艺术,比方说音乐剧、音乐会,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才刚开始学,那些高雅的艺术活动孩子去了也不懂在干什么还是等把基础练好了再参加,其实不然,艺术其实是需要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音乐也是一样,听的多了,自然就能理解了,所以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音乐细胞”。
兴趣需要好习惯的加持
有的孩子在学习钢琴时由于没有一个好的习惯,在还没有跟钢琴培养出稳定的感情时,兴趣值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所以一定要制定一份合理的训练表。另外朗朗还表示,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虎爸”,虽然朗朗曾经也对爸爸的压迫有过埋怨和不理解,但是他也说过,如果没有爸爸对自己的严格监督就没有如今的自己。
我们经常说学一样东西一定要有兴趣才能学的快乐,但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学起来是一直快乐下去的,其中必定经过一段枯燥和乏味的过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没有天生的热爱,只有长久的坚持,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