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健康 |
分类: 修心养性 |
[题记]真正优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因为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戒掉情绪,减少精力消耗,聚焦工作和生活,才是你最应该关注的。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湖畔大学学员向阿里巴巴永久合伙人蔡崇信提问:过去这么多年,最让你难过的事情是什么?
他的回答大意是:你是问难过的事情,还是难处理的?好像没什么难过的事,倒是经历了一些难处理的事……
仔细琢磨这句话:没有难过的,没有抱怨的,所有的事情,如果发生了,只是冷静地面对,最多是难处理而已,不会有太大的情绪起伏。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成功不要无谓的情绪。阿里巴巴能如此成功,蔡崇信是马云感谢的第一人,他如此冷静成熟的性格,让人震撼。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深以为然。
危机时刻的情绪控制能力,
是一个人的顶级实力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身上,有一种类似于“机器人”般的理性和克制。
据张一鸣的室友梁汝波说,从上大学到现在,他从来没见过张一鸣有打鸡血的状态,“不过分兴奋,也不过分沮丧”,他的情绪只在这两条线之间波动。哪怕是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张一鸣也很克制,很难从他身上看出消极情绪。
大学时期,张一鸣去帮一个女同乡修电脑,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梁汝波,他看上了那宿舍的一个女孩,决定要追。接着又去修了几次电脑,和女孩聊BBS 后约出来表白,结果张一鸣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女孩“连好人卡都没发”。
「就感觉这件事跟你说了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我们接着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挺奇葩的」。梁汝波本想安慰张一鸣,但张一鸣反而觉得无所谓。
印象更深的是2014年,今日头条确认获得1亿美元 C 轮融资后,有媒体起诉头条侵犯版权,《新京报》也发表社论跟进。一时之间,侵权问题被推向舆论顶峰。
张一鸣告诉《人物》杂志,当自己在公司高管群里看到《新京报》的社论时,「第一反应是委屈。你看我这边给你在带流量,我也没有赚你们什么钱,未来你们需要的话,大家可以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
于是他主动找到“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希望传统媒体出身的张鹏,能帮自己解答疑惑。
其实当时张一鸣内心有不少情绪,但据梁汝波回忆,张一鸣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情绪波动,他只是“迅速召集全公司能帮的上忙的人开会,商量谁可以做些什么”。并且在纷争之后,张一鸣开始深度学习,了解版权相关的事宜。
接触过张一鸣的人,都觉得他太理性,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一些跟随他多年的下属和同事甚至认为,这位80后 CEO 多少有些「缺乏情趣」。
著名产品人梁宁曾说: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驱动一个人的,正是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面对危机时刻的情绪控制能力,是一个人的顶级实力。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也是格局。
真正优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前几天,和一个创业3年的学姐吃饭,席间我问她: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她说:情绪稳定的。
我很诧异:能力、态度这些居然不是首要衡量因素?学姐不否认,同时讲了一个故事:
去年有一个211大学的女生来应聘,业务能力很强,唯独有一点不太满意:女生提到上家公司时,一直在抱怨。但考虑到女生的业务水平,学姐最终还是把她留下了。
刚开始,女孩确实表现出了不错的业务能力。但渐渐地,大家开始和她保持距离了,她的工作产出也变得不稳定。
学姐找到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这才知道,自己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这个女孩时不时地会和其他同事抱怨,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客户,对小事很敏感,容易陷入各种情绪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比如,她打印文档的时候,同事让她顺便多打印一份,她就觉得这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多次提起;她在会议上提了一个建议没有被采纳,而同事的建议被采纳了,她在执行时就有点敷衍……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那后来呢?你把她开除了?
学姐笑着摇头说:我不但没开除她,前不久还给她加薪了。
其实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不忍心看她因为情绪问题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我及时指出了她的问题。而她也意识到了情绪问题带来的困扰,自己去读了不少情绪管理的书。从那以后,很少听到她抱怨什么,慢慢就成为部门的骨干员工了。
聊天最后,学姐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不要和经常带有负面情绪的人,走得太近。
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领导的情绪会传染给员工,员工的情绪会传染给客户,客户的情绪会反过来传染领导和员工。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有时候,阻碍我们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我们的情绪问题。
真正优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因为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戒掉情绪,减少精力消耗,聚焦工作和生活,才是你最应该关注的。最怕你情绪大于本事,专注于情绪而非目的。
90%的沟通问题,都是情绪问题
世界上伤害人最多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原子弹,而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自媒体人艾小羊说过一个故事:
她有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有一天朋友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很多家长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有很大的情绪起伏。
没想到朋友淡定地回答:“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
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生活太苦,要自杀这样的话,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朋友告诉艾小羊,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两对父母两种不同的情绪背后,体现了两个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也对两个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朋友的女儿现在18岁,跟他无话不谈。而女儿同桌在和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后,再也不敢和父母说心里话,两代人的隔阂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深。
《好好说话2》里,周玄毅讲到一个沟通技巧:在聊天时,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了”。因为这两种表达包含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他说,“为什么”容易显得有负面态度,倒不一定真有,但潜台词是:我不懂,你有义务给我解释,会给对方构成压力。
而“怎么了”的潜台词是:我虽然不懂,但认同你的观点,你没义务跟我解释,但我想多听你说几句。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说:情商,就是情绪管理的能力。
所谓情商高,指的是一个人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控制自己,又能用得体的沟通方式让别人舒服,控制别人的情绪。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与人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怎样更好地管理情绪?
村上春树在《舞!舞!舞!》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喜怒哀乐放在脸上。但长大后发现,所谓成长就是把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生活和职场都不是可以肆意释放情绪的舞台,成年人的情绪要可控,要自己消化。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绪?
1、延迟判断,转换成积极正向的表达
当你产生愤怒、沮丧、悲观等负面情绪时,首先不要轻易对人或事下判断,定结论。因为在不冷静的时候,你的判断更多带有主观色彩。相反,你把这些情绪转换成更为积极的表达方式,就会渐渐冷静下来。
自媒体人梁爽分享过一个心得:
工作场合中,把“我能怎么办”改成“我来想办法”;两性相处中,把“又怎么了”改成“怎么了怎么了”;朋友聊天中,把“为什么”改成“怎么了”。
试一试,你会发现,很多情绪不知不觉就消散了。
2、转移注意力,换一种方式发泄情绪
所有负面情绪,宜疏不宜堵,如果不发泄,累积久了就会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能换一种方式发泄的,一定不能憋着。很多商界大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都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比如雷军喜欢滑雪,周鸿祎喜欢射击,张朝阳喜欢跑步。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就曾说过:多参加打球、逛街、饭局、旅行,少参加茶会、禅修、面壁,不要给自己机会沉浸在自怨自怜伤春悲秋的情绪里。
当你不得不发泄负面情绪时,不妨让自己停下来,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留出一段恰当的距离,创造一段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是很好的缓冲与休整。
3、冷静下来后梳理问题,思考情绪问题产生的根源
当你通过转换表达方式或转移注意力缓解了负面情绪后,一定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步:寻找情绪问题的源头,并寻找解决方案。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脱困四问”,回答以下4个问题,有助于理清思路:
1)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强烈程度打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2)Event:因为发生了什么事?不带情绪化语言,客观真实地描述当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自己的表述有主观化倾向,请返回第一步,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3)Target:我的初心是什么?我原本想要什么?(找到期望与结果之间的差距)
4)Action:下一步,我准备怎么做?我能为此做些什么?(行动改变)
下一次,当你心里的情绪火山即将喷发时,不妨先给自己3秒钟深呼吸,然后按照延迟判断—转移注意力—寻找情绪根源的顺序试一试。
车和家创始人李想曾说:不少朋友不清楚什么是情商。这个情不是感情的情,而是情绪的情,尤其是关键时刻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关键时刻做出理性选择的能力。
情绪稳定,是成年人最大的本事,能控制情绪的人,也能更从容地控制人生。
韩寒有一句话说: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愿你能懂得很多大道理,也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情绪。
别让情绪,成为你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企业家的格局、眼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境界;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关系着企业的发展速度与生死存亡。
如果企业家不懂资本的知识、没有融资的技巧、没有金融的圈子,没有众筹能力、没有股权划分的思维,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赢得现代的竞争分外艰难!
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或者合伙人你有没有想过: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7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企业做不长、做不大的根源当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却只有一个——企业的股权出了问题!
得合伙人,得天下!
万科总裁郁亮说,雇佣时代已经过去
合伙人时代已经到来!
把核心员工变为合伙人后,奇迹出现了!
华为,为什么能从4万元发展为10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500强?因为他在90年代就开始实行全员持股合伙人模式,开始与客户在全国建立合资公司!
韩都衣舍,2008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连续10年在互联网服装品牌排名第一名,业绩突破20亿。
旭辉地产,2012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连续6年业绩保持70%增长,成为地产行业超级黑马。
爱尔眼科,2014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5年成为眼科连锁医疗第一名,市值达到800亿。
碧桂园,2014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3年成为中国地产第一名,业绩突破5000亿。
合伙人时代:以华为、阿里、碧桂园、旭辉地产、海尔、韩都衣舍,爱尔眼科为代表的著名企业纷纷导入“利益共享”为核心的合伙人制度,越来越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导入合伙人管理模式,培养核心人才,与公司形成利益、事业、命运共同体!
不是你要不要用合伙人管理模式,而是时代已经选择了合伙人管理模式!
老板不懂合伙人股权,如同埋下地雷!
【误区一】按出资比例来分配股权
在过去,如果公司启动资金是100万,出资70万的股东即便不参与创业,占股70%是常识;在现在,只出钱不干活的股东“掏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为常识。在过去,股东分股权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据是“出多少钱”, 「钱」是最大变量。在现在,「人」是股权分配的最大变量。
【误区二】平分股权
据调查,企业股权结构易产生纠纷的3大情形: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1/3、1/3、1/3的占12%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50%、50%的占17%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40%、30%、30%的占16%
从公司创始开始,“丑话”应该说在前面。如果是五个好兄弟的话,股份就平分,每个人20%。看起来好像很公平,但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实并不公平。这种平分股份的方法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分歧的种子。有能力的人会想:我比他们都能干,但为什么股份和大家一样?没能力的人可能会想:我可以混日子,吃这份股权。如果处理不好,这种矛盾会爆发出来,会导致公司崩盘。
伙人股权战争最大的导火索之一,是完全没有退出机制。比如,有的合伙人早期出资5万,持有公司30%股权。干满6个月就由于与团队不和主动离职了,或由于不胜任、健康原因或家庭变故等被动离职了。
老板不懂合伙人股权,失去市场机会!
15年前,马云如何锁定18罗汉,成就了今天阿里巴巴的神话?因为他一创业就有高人为他做清晰的股权规划及股权激励设计!
马云上市的事件告诉我们:
股权可以吸引人才(蔡崇信)
股权可以留住人才(18罗汉)
股权可以融资(孙正义)
股权可以打市场(与雅虎合作)
股权设计控股(马云不到10%控制公司)
股权激励的作用:
1、规范员工行为、提高企业凝聚力;
2、解放老板、业绩倍增;
3、平衡股东关系、功臣退出机制;
4、人才战略梯队、吸引同行人才。
企业有5条生命线条线:
1、67%老板有完全控制权;
2、51%老板有相对控制权;
3、34%老板有一票否决权;
4、20%界定同业竞争权利;
5、10%可以申请 解散公司。
企业家不懂股权筹划,将面临8大痛苦问题:
1.哥们变仇人;
2.同床异梦,同室操戈;
3.养大儿子叫别人爹 小肥羊管肯德基 叫爹;
4.竞争对手挖墙脚;
5.团队工作效率低下;
6.错过合作机会.失去融资功能;
7.影响上市大计;
8.再好的项目都做不大。
企业如何进行股权控制:
马云持股7.4%却能掌控阿里巴巴,任正非持股不到1%却能手握大权。股权是企业的命脉,是老板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企业一开始就决定了结束!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家朋友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少走弯路,传授企业新思维与新方法,让企业永远前行!今晚与您分享《股权赢天下》专题课程。
企业不大,智慧不够
只要你公司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
就会涉及到股权机制分配设计的问题:
只要你公司有员工,高管,
就会涉及到股权激励的问题:
只要你公司后期有项目需要运作,上市,
就会涉及到股权投融资的问题…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人才管理 ,人才流失等问题.
企业老板忙碌,有心而无力学习。
特举办《企业董事长股权线上学习》专题。
主讲内容:
1.究竟什么是股权?
2.股权该如何分配,哪些人可以获得股份?
3.常见的分配陷阱有哪些?
4.股权激励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5.如何将分错的股权收回来?
6.如何利用商业计划书轻松融资?
7.如何在做好分股权但在治理股东方面不放松?
8.好朋友一起创业,如何书写出资协议才能不伤感情,不起纠纷?
9.家族企业应该如何规划企业股权结构,使企业有序经营?
10.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集团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股权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