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文化情感 |
分类: 三家建设 |
人这辈子怎样度过?做人要做成什么样子?怎样做出更好的自己?冥冥中感到都是由"家“注定好的。我的父母当教师,从农村当到城市,从小学当到大学,应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老话,是“完全教师”,又都是“终身教师”。轮到我,2004年,22岁大学毕业时,也曾和父母商量,尝试另择他业。父母一向民主,倒是把抉择权交给我说:“外出闯一番去吧,择业不成就返洛应聘。”于是,我“北上广”真的闯了一番。也巧,当时洛阳工业高专(2006年组建为洛阳理工学院)正急需英语教师,反哺故乡回馈桑梓之念又驱使我回洛,在众多应聘者当中我有幸被录用,从此,我家成了完全的教师之家。在洛理外语学院任教这16年,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友情温暖着我,助我一步步成长。前行路上,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我感到人犹如一棵树,真正独一无二之处其实都在看不见的地方,即在根部。看去,树冠的造型、树干的模样都大差不差,而根则是独一无二的。人成长的根在家庭家教,根那里蕴蓄着家风。人自幼走在风中,如沐浴阳光、吮吸氧气一般,感受美德 ,获得能量、甚至获得灵感。成长路上,家风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比如“尊老爱幼,乐善好施;耕读传家,世代勤俭。“再比如“大局为重,随遇而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01
父母都出生在农村的大户之家,双方都是四世同堂,大户家里高寿者多,年幼者亦多。逢年过节,来往频繁。作为晚辈,我明白了,“讲孝道,就是对祖根的保养与维护"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种种表现,从我一出生,父母就有专门记录,一直记到18岁我上大学那一年,抵住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直到我自己有能力自我滋养心中的善根、慧根才搁笔。
后来,父母选在“宴天下“为我举办隆重婚礼,仪式上,双方二老携手写成的那个“家”字,至今刻骨铭心。和着“家“字这十画、含着十全十美的意韵,一首藏头诗从老父老母那里吟出:儿子儿媳比翼飞,孙男弟女竞翱翔。成全一对旷世爱,功在昊苍保安康。″一一儿孙成功,是家的期待。
家,是温暖的。家庭成员因彼此尊老爱幼、乐善好施而快乐幸福。我的爱女出生后,一直是二老帮我们带着,我和爱人得以安心工作,事业上顺风顺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现已上二年级的爱女在校获“自律之星”“文明之星”"优秀之星““全国朗读代表“等荣誉称号。
善,是对美德的坚守。感恩前辈先贤,感恩党和国家、政府和人民,自觉奉献于社会和单位,服务于学生,扶弱助残热心公益等,都是在积存自己的福报、家的福报。父母这样做,我们也如此去做。疫情突起,我家积极捐款。今年立冬那天,下班路上,见一位年近八旬老太太还蹲在寒风中叫卖,我索性“买″回她摊位上的红薯叶、鸭蛋、南瓜等,让老人早点回家。当发现老人不会微信收款、我手头又无现金时,马上跑到附近商店刷出数拾元现金给了老人,慈祥的老人一边收摊儿一边不停地道谢。回到家,当年近七旬的父母还有我的爱人、爱女得知此事后,都一齐为我点赞!让我感到在这个“最小的国”里,有家有爱,有父母的理解,有爱人的体贴,有孩子的成长,就是温暖和幸福,这比什么都好!
02
“耕读传家,世代勤俭“是我们家风中的重要内涵之一。退休后的父母常回农村劳动,在城市也随时到郊县干活,朋友在麻屯开发一大型养殖基地,被父母称之谓“幸福农场",父母们常到那里参加义务劳动并举办文化公益宣传。起初我们不太明白,后来我们懂了。出生并成长在经济困难、文化落后时代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家里的先辈,受过“一穷二白”的煎熬,因而“耕读传家世代勤俭″作为精神,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成为她们基因的组成部分。而我们“独生子女”一代,曾有“小皇帝小公主“之喻,一直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待遇。进入新时代,尤其在放开“二胎生育“的今天看来,这些都将成为过去式,“爱劳动“这一课亟待补上,否则无法将应有的美德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细细想来,美德的断档之于一家、一国是多么危险!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能创造一切,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岂能离开劳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的历史,事实上是一部农耕的历史,经受危机最多且都能坚韧地挺过来,是有精神之根、文化价值之根在那里起作用的。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紧紧引领着“三家”的建设,“耕读"传家不再以城乡相区分。我们每一个人,说到底都是农村出身,都是劳动人民的后代,有谁有资格忘掉劳动人民的本色?“少年儿童从小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时代和未来、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这一要求,每个少儿的出发地在家庭,达到这个目标同样靠家庭,靠家教家风。从小就知父母一代教育目标里的“品相说”,她们聚精会神教“正品"、育“精品”,以长善救失的根雕术警惕任何一个”次品“、“废品“、“危险品”出炉,其中流行这么一句话:“教育出来的人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会生存、教育有何用?″在爱劳动家风的薰陶下,我的女儿已经能做相应的家务:如轧面条、摊煎饼、烙油饼、包饺子等。但要真正实现上述“一立一有三爱四发展"的教育目标,家庭、家教、家风这“三家”建设还有许多功课要做,作为承前启后的“80后”"90后“的我们这一辈,任重而道远。
俭以养德,是我们家“世代勤俭”之风的源头。惜福,离不开勤俭,父母的身教更胜于言传。
李商隐名诗金句有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华之风贻害无穷,必须从一桌一席“光盘行动”抓起,让节俭之风吹遍家家户户。别说我们整体上还不富裕,即使都已经达到大富大贵,仍要念其一瓢一粟来自不易,更要想着中国及世界各地那些贫困山区、弱势群体······
03
“顾全大局,随遇而安”的家风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顾全大局,方有和,家和万事兴。随遇而安,则相信缘分、摒弃投机,所以是积极的。此家风还表现在生育观上,有男女平等之德,无重男轻女之嫌。男和女组成一个家,男是顶梁柱,女是主心骨,而“安"字“好"等字都是对家中女方重要性的最好诠释,对于民族而言,女的优秀可能更为重要,对于家族也一样。所以,轻视女士、轻视女童的教育培养是大错而特错的。
“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是经历诸多磨难的父母们的人生写照,也是家风的重要内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她们在求学阶段耽误了学业,于是边成家边立业,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直至达到理想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还在孜孜以求地学习工作。正是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我和爱人都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先后拿到了硕士研究生学历,考取并获得翻译证、导游证等中高级资格认证。父母年近七旬,常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一说自醒,直到今天无论遭遇多少困苦坎坷,终身从教的初心不改,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意志不减,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凌云之志,包括任教在异国他乡。
我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赴任两年期间,父母和我的爱人都先后造访,一起支教,甚至同台教学,以至让领事馆的领导和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的领导交口称赞:“家风真好“!
在尼国,恰遇我们祖国国庆70周年庆典演出,领事馆的领导和同事们决定让我担任合唱指挥,当得知来到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的父母也是科班老师,便与我商量:“让你爸爸妈妈一起,也参加咱们的合唱比赛吧!"
面对真诚相邀,几乎与共和国同年岁的父母二人感到,能在异国他乡和自己同胞一起参加歌咏比赛、为祖国生日祝福,这是一件多么荣幸、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于是很快定了下来,当天就参加了节目的彩排。8月11日这天,和领事馆同事们同台演唱的歌曲有幸荣获了“拉各斯2019年‘歌唱祖国'歌咏比赛"的特等奖······
良好的家风里,回响着吉祥音符,洋溢着和谐氛围,荡漾着浓浓的文化:"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正像优秀的领导带领着我发展一样,良好的家风助力着我前进、浸润我成长,让我的人生充满温暖、幸福和快意,谢谢尊敬的带领者、助力者!感恩感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