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又吟起那三首
(2013-05-18 06:16:19)
标签:
不甘心动力 |
分类: 三家建设 |
一、新雷 张维屏(清)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张维屏 (1780—1859) 清广东番禹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道光进士。他从小接受家庭教育,自幼能诗,道光二年(1822),得中进士,旋到湖北先后任黄梅、长阳县知县,后升任江西袁州府同知、吉安府通判,又擢升为南康府知府。道光十六年,他对当时的苛政和统治阶层的不满,愤而辞官归里,在广州的花地,租了幢房子居住,名“东园”,从此息影林下,以诗酒自乐,他与当时著名诗人香山黄培芳、阳春谭敬昭合称岭南三子,他与谭敬昭、段佩兰、黄培芳等人在白云山上筑南雅诗堂一座。并与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交游。他工诗文,精书法。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里》长诗,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余保纯媚敌、乞和行径。又作《三将军歌》,颂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壮烈殉国的事迹。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于咸丰九年病卒。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春初,写春将到的喜悦。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诗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对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欢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会新变的心情。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清丽可喜,耐人寻味。 ②“造物”句:《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诗本此。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每于:常常在。 ③著:同“着”,助词。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尤其末句,以新雷比喻新的制度,制度变革,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之情。
二、观书有感 朱熹(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是极富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这对于无心向学、不追求新知只知玩玩乐乐之人更有启迪勉励之效。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实写出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请手不释卷多多读好书吧!
前一篇:三个故事看懂了再说“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