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菩提心
(2012-11-07 22:53:54)
标签:
万象
大自然
付出
体验
行者
杂谈
|
分类:
杂文
|
走进自然,体验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这是一般旅人的行为理念,那么在此当中,作为一名以修心为目的的行者,是秉持怎样的理念,来完成旅途呢?
大自然是无形的、巨大的宝库,那里有人们所企图捕获的任何境界。小两口可以从中找到欢快愉悦;旅人可以从中找到释怀自信,对于以体验自然、探索人文者,大自然则好比广袤无边的海洋,行走在路上,就好比驾驶一艘独木船,在无边大海飘荡、亦或是在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奋勇拼搏。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在海洋行船我们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是既定的,尤其对行者来说,“目的”是衡量一个行者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游客没有目的,或者说,他们的目的是涣散的,不明确的。这类人一般走到哪里都把自我与自然完全区分成两个成体,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欣赏世界、汲取自然。还有一种人,他们走进自然,是完全忘乎自我的,他们探寻自然的无限奥妙,感知天地的演变规则,这样的人通常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并通过这一过程体验自然界的各种情态,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与大自然互动,而他们最终所获得的,是前面所述的游客望尘莫及的。当然,我们并不强迫每个人都这样来做,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大部分人来说,或许愉悦就是他们生命最大的意义呢。
我听说,一个最不守信的人也期待他的朋友对自己讲信用。这很有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更深层的人文理念,这个世间的真理都在那里,你没有感受到她们、没有寻获到她们,只能算作一种遗憾,一种损失了。
真正的行者不会为了一条路死磕到底,因为他们心中有更广袤的世界。人有个惰性,这种惰性促成人的逃避心理,于是当我们在某个地方获得美好体验的时候,就好比吸食了大麻产生精神迷恋一样,往往很难走出。行者相对不同,他们可以为愉悦陶醉,但转身又会变得异常“冷漠”,他们可以果断地舍弃掉曾经给予他们美好体验的地方。这种形态我想是一种卓越的人格表现,他们能够清楚地认清眼前的路,并作出理性修整。我们知道,远离丑恶是人可为,但如果要你舍弃美丽,敢于行动并有结果的又有几人?
行者,就是付出。一个物质形态虽然体现了这世界的某个道理,但它终不能诠释宇宙万象,更不能占出自然法则,要探索更多未知,行者需要付出,而这个付出,通常而言就是舍弃——借佛家言“放下”。放下目光,把理想投到更远处,试着想想,这种过程该是多么的残忍、伤痛和决绝?但同时,又是多么坚毅、生动和感人啊。之所以敢去走,因为我们知道理想就在那;之所以心于天下,因为天下在我心中。话说回来,行者之路不在这世间的任何一个地方,不在任何可视的道路中——行者于心。当一个行者心中无所求的时候,他就开始远离真理了。
理想不可贵,因为这世界的理想太多了,而真正肯以“付出”为理想的人才是珍贵。这好像是逆行舟,当这个世界的理想是为了汲取的时候,却有一部分人的理想是为了付出。你说,不珍贵吗?他们远离常人的生活形态,远离可以让他们过得更好的物质,去大自然中探寻茫茫未知,与大自然交换心灵,感悟天地之美,而所获却馈于世界。这种情形,就是我们说的行者。
行者拥有宽大的胸怀,敏锐的心灵。宽大的胸怀用来体察万物,敏锐的心灵用来扑捉这世间的真理。由此可见,他们不会为计一人得失而争执不休,不会为求短暂虚荣而苟且钻营,他们的眼光在历史中,在人文哲学的渊博海洋里。行者的路很远,但又在脚下,因为他们的每一步,都是用心促成的莲花。
2012-11-07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