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蚕记(散文)

(2016-05-15 17:13:20)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去门房老赵那里取快递,看到他在一张有黑点点的麻纸上往他怀前的一个纸盒子里抖,走近一看,纸盒里有桑叶,就明白那黑点点是蚕卵了,而懦动着的那些黑点点就是蚕宝宝,它们破壳而出看世界来了。
     我养过蚕,但那已经是好多年好多年前的事,我小时候、我孩子小的时候都养过蚕,但这些年我几乎没有见过蚕,不是蚕们灭迹了,而是我忙于我认为必须忙的事,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养蚕的人摘桑叶给蚕们喂食,就是在你眼前晃动,把蚕摆在你面前,你也因为心里没有它们,视而不见罢了。
   老赵的蚕卵就是我们这个小区里一个退休的爷爷去年替孙儿养的20条蚕下的,那个麻纸上我估摸有上千个蚕卵。那个当爷爷的今年实在不愿受那累费那事了,他对老赵说:去年孙儿放学回来买了20条蚕,开始两天还新奇着,吩咐我们不要随便动他的蚕,喂食都要自己亲自喂,可没过两天,找不到桑叶了,兴趣也消失了,就把这活儿交给了我,我这把年纪,爬高走低倒没什么,可这城里桑树少,摘桑叶就是个麻烦事,蚕们越大吃得越多,总不能让它们饿着,今年说什么也不养了,20条蚕都养得人心乱,这蚕卵出来就是上千条,到哪去弄桑叶啊。
  老赵家在村里,村里总有人种桑树,这大概就是退休爷爷把蚕卵给老赵的原由。老赵以前可能没养过蚕,觉得好奇就把那黑麻麻一片纸接到了手里,他正好奇着看那麻纸上懦动着的蚕宝宝,就被我看见了,我也和他凑在一起看。
  蚕宝宝像蚂蚁一样,黑乎乎的,都没有芝麻大。因为老赵没有养过蚕,我就以自己养过蚕给老赵讲养蚕的事,讲着讲着,我都不知道老赵听进去了没有,却让我自己进入到了往事的回忆中。我上小学的时候年年养蚕,也不图个什么,就是养着好玩。新疆有几个树种是奇多的:白杨树、桑树、沙枣树,有桑树就不怕没有桑叶,听养过蚕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说蚕们吃隔天的桑叶最好,刚摘下来的桑叶有热气,对蚕们不好,虽然我们不懂这话有没有道理,但还是按照他们说的去做,每次总是摘很多桑叶,够蚕们吃好几天。再说,我们也不能天天去摘桑叶,我们那里桑树多,但离我们也很远,我们还要念书要做作业要帮家里养鸡养兎子,我们几个小伙伴,每次都摘很多桑叶回来。长大后,看有关介绍,说蚕们夜间最能吃,我小时候可没有注意观察过蚕们在夜间的行动,我自己都睡不够呢,哪顾上观察它们呢?既然蚕们自己都选择夜间猛吃,大概也是怕白天的强光紫外线什么的留在了叶子上吧,道理何在,我没深究过。我们摘回桑叶后,都用清水洗干净,放到盆子里,用湿毛巾盖住。那时候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新疆的气候温差大,真是早穿棉衣午穿纱,捂着的桑叶不放到阴凉处就会变霉变臭变黑,不能吃了。
     自然界的许多事情都有相似之处,蚕的一生命只有五十多天,要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和蚕蛾五个阶段,好比人的一生要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个阶段一样。蚕从出生到再次变成蚕卵,停留在这个世上的时间实在是很短,老师们鼓励学生养蚕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少年时期,能养一次蚕对今后的成长非常有益,在养蚕的过程中,能锻鍊热爱劳动的习惯,能了解生命的历程。而且蚕是有益于人类的,那个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连接了东方和西方,而且把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的文化通过一条路,辐射到了世界的四面八方。
  蚕卵破壳而出的时候正是桑树出芽长叶的时候,它不早不晚,等了整整一个冬天,到桑树发了芽,它们才蠢蠢欲动。当人们开始收麦、桑椹也开始成熟的时候,蚕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旅程,它在桑椹的成长期食那些叶子,以便桑椹更好地成熟,它在完成自己使命的旅程里,也在帮助桑椹,不让桑叶吸取更多的养分与桑椹争夺。 
    蚕的一生经历的五个阶段,都改变着自己原先的模样。蚕卵是黑的,偏圆形,一粒粒比芝麻还小,在阴凉处可以过整整一个冬天,保持自己的形状不变。蚕蚁是也黑色的,像蚂蚁,喂了几天后,它就要脱皮,一脱皮,就变白了。变白后的蚕还要脱几次皮,每脱一次皮,就变一个样子,第一次脱皮的蚕,就是二龄幼蚕.相当于增加了一岁,当蚕脱第四次皮的时候,就变成了五龄蚕,五龄蚕再吃几天桑叶就变成了熟蚕,熟蚕开始吐丝结茧,这个过程又需要经历二天二夜,据说,一只蚕可以吐出1.5公里长的蚕丝!开始结茧的蚕样子看上去最痛苦,它们变得皱皱巴巴,尾部或全身变黄。我小时最不愿意看到蚕变黄,因为,它一变黄,那个每天吃桑叶又冰凉又白嫩还好玩的蚕也要走向生命的终结了。  
     蚕吐完丝后,挣扎着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的尾部会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蛾来交尾,交尾后雄蛾即死亡,雌蛾开始下卵,大约一个晚上可以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这就是蚕的一生,从小到大到终结。
     养蚕最麻烦的事是给蚕们喂食。蚕只吃桑叶,别的都不吃,水也不喝。我在喂桑前,都要用清水洗桑叶,现在到处都是工业污染,人们向往的纯绿色环境真的很难找到,电视里、广告上介绍的那些纯天然啦、纯绿色食品,我吃,但我不信,没办法,我们就处于这样的时代,不信也得让自己相信。蚕怕露水,吃了露水后,蚕会拉肚子,严重的就会死亡。我的桑叶都是洗过的,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每次喂桑,我都不嫌麻烦,用干毛巾铺在腿上,把水份擦干,再用双手暖一下桑叶,按照叶片的纹理,撕几个口,便于蚕们吃食。因为我相信,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你对它好,它一定知道你的好。
  按照科学的说法,喂蚕的次数每天最少4次,时间分别为是上午7点,中午11点,下午4点和晚上10点,那是专业养蚕的说法。自家养蚕,就不一定非要那么刻板,可以灵活掌握时间,但早中晚三次是不能少的,不要让蚕过饥也不能过饱,更不能给蚕吃含有露水的桑叶。蚕不喝水,因为它要吐丝,它的机体里吸收了桑叶的水份就足够它存活了。
  小蚕生长发育很快,养得多了,要经常给蚕们扩座分室,一般来说,就是把个头大小一样的蚕放到一起,分开喂养。蚕也和人一样,体质不同,长得就不一般齐,同时出生的蚕,有的一长起来就体格健壮,摸起来硬硬朗朗,冰冰凉凉,把桑叶吃得噌噌响,抓到手上就能感觉到它在使劲挣扎,有的就细细瘦瘦,摸上去绵塌塌、稀溜溜软,还挑肥拣瘦不好好吃桑叶,有的像侏儒,怎么喂都长不大,有的就知道往外爬,人家都在吃桑叶,它偏要探出头来看外面的世界。五龄的蚕,经过6至8天,食桑开始渐减,体色由青白转为腊黄,排绿色软粪,这与幼蚕是不同的,幼蚕排的是硬便,黑色的,看上去不脏,但五龄蚕排出的软便就不那么耐观了,停止食桑后,蚕们的胸部变得透明,头颅高高抬起频频摆动寻找结茧的位置,这时就要把那些准备吐丝的蚕与还在吃食的蚕分开。
    蚕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夏天,手摸着蚕或将蚕贴在脸上、放到皮肤的任何地方,都会感到丝丝冰凉,金庸小说里的阿紫为了练就毒门武功就必须找到千年冰蚕,得到千年冰蚕她的功力才会加倍翻翻,可想,蚕是多么冰凉的东西,也难怪,用蚕丝织成的衣服在夏天能起到防暑作用。丝制品不仅防暑而且耐寒,蚕丝被又轻柔又御寒,深受人们喜欢,你说,蚕这东西好不好呢?
     蚕的种类很多,有柞蚕、蓖麻蚕、木薯蚕、马桑蚕、天蚕、琥珀蚕、樟蚕、栗蚕、樗蚕、柳蚕,顾名思义,什么蚕吃什么叶子,比如柞蚕就吃柞树的叶子,柳蚕就吃柳树的叶子。我见过柞蚕和蓖麻蚕,样子很恶,绿色的,我们小时候统统叫这些蚕为野蚕,它们不是人工饲养的,自生自灭,看到它们你根本不会认为这些恶模恶样的东西就是蚕,它们与家养的蚕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家蚕是温良的,柔顺的,可爱的,是与人类和睦相处的,而野蚕们要自食其力,它们的行动要比家蚕快,个头也比家蚕大,而且外表也粗硬的多。
  老赵爱人我叫她嫂子,赵嫂,我从她那里要了几十条蚕带给我家的小祺祺,他妈妈领他回家的时候连他一起全带走了。外孙就是外孙,外婆对他再好、再亲,他也要回他的家。我又向赵嫂要了些蚕,她抓了一把幼蚕给我,我也没数,回家放进鞋盒里,铺上新桑叶,数了数,居然有一百五十条,这么多蚕,小的时候吃的少,长的快,长大了不仅猛吃,而且供不上需求。我问老赵,哪里有桑树,老赵说,咱们小区十字路口就有一棵。什么?十字路口就有一棵?我从这个十字路口来来回回都走过六年了,几乎每天要路过,我怎么就没有发现桑树呢?难道这六年我都是闭着眼走过的吗?
  我马上去十字路口,边上就是实验中学,那里果然有一棵桑树,真的有一棵哎,可是,这棵桑树并不粗大,分了好几个叉,细细高高地长着,立脚站着手能够着的枝条上已光秃秃的了,显然被许多人采摘过。又有人告诉我说,九龙公园里有桑树,但我是绝不会去公园里采摘的,公园里的树是供人纳凉和欣赏的,我不可能去那里面采桑叶,破坏风景。又有人对我说九龙公园边上有一棵桑树,那时候,我的蚕就要断顿了,情急之下我去了九龙公园脚下,那里不是主风景区,确实有一棵桑树,桑叶长得非常漂亮,漂亮极了,椭圆形嫩绿嫩绿的,我想,我要是蚕,不吃这些叶子还想吃什么叶子呢?它们实在太引诱食欲了。可是,这棵桑树还是幼树,主干部分手能够得着的地方没有什么叶子,叶子都长在分叉的枝条上,要够上那些叶子,必须将那些枝条拉弯,我实在不忍心那样做,如果我把它拉弯了,它再长不直了怎么办?即便这次我没有把它拉弯,下次呢?再下次呢?我不敢说。我站在手能够着的地方摘了几片叶子就离开了。第二天,我有事去北午芹,看到了村南有一片树林,空闲时,我一个人进到林子里,试图找到桑树。这是一片槐树林,是近几年才栽的,树木成林,便成了风景。林子里静静的,走进深处,发现一个比我年纪稍长的男子在拾干柴。我就走上前去,问他:“老哥,这林子里有桑树吗?”老哥见我问他,放下手里的干柴,拍了拍双手,又拍打了下上衣,说:“现在都用机器扬场了,都不做山楂了,没人种那树了。”我以为他没有听懂我问的话,我问的是有没有桑树,他怎么回答说山楂呢,太不搭界了吗?我突然想笑,这对话比和聋子对话都有意思,可我没笑出来,人家是生人,我不敢笑话人家,也不能笑。我又向他强调了一下我问的是这里有没有桑树,他还是那句话:“现在都用机器扬场了,都不做山楂了,不种那树了。”说着将右手的大姆指和小指圈到一起,伸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手背朝上比划着给我看。哇,我一下子明白了,他说的是一种农用工具,叫三叉。我赶紧不懂装懂地说:“你是不是说原先做三叉都用桑树来做呢?”他说:“是啊,原先耙草、扬场都用三叉,早先生产队在村东头还种着几棵,现在都机械化了,种那树又没有别的用处,都砍了。”原来,种桑树在我们北方起着这样的作用啊。据说,当年生产队为了用上好使唤的工具,早早就在桑树上把能做成三叉的枝叉保护起来,谁要破坏还要按照破坏农业生产问罪呢。我离开老哥后,心想,多亏我没有笑话人家,人家是听明白我说的什么的,只是我自己太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业生产,没见过像制作三叉这类农具的活儿,他要是不拿手比划,我还把三叉当做山楂呢。
  民以食为天,蚕当然以桑叶为生。我记得我向赵嫂要了蚕后,是把它放进一个空咖啡盒里带回家的。路过法式蛋糕店,我去买手撕面包,店里静悄悄的,结账时,收银的小姑娘发现了我手里拿着的蚕盒,立马惊叫了起来:“哇塞,蚕宝宝。” 她这一叫不要紧,店里所有的人都围了过来,小年轻们看到蚕,安静的店铺马上充溢着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话声,一个个都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这个说:我小时候养过十条蚕,每条一毛钱买的,找不到桑叶又都死了,那个说:你闷哪,桑树到处有,你不好好找就是了。这个又说:谁说,我都找遍了,没找着。听到年轻人在说养蚕的事,我心里确实乐滋滋的,我想,我把这些蚕带给我家的小祺祺,他一定会高兴的,长大了也会和这些年轻人一样,谈起自己的童年少年事也会话题不断。我虽然没有仔细听这些年轻人都说了些什么,但从他们不断争抢的话语里得到了一条重要信息:九龙大街那边有桑树。
  我的桑叶大多是贺家庄的小毛和我室哥从苍底村送来的。实在不好意思再麻烦人家,星期天,我去九龙大街,沿九龙山西侧,也就是真武庙和九龙公园西侧看到了许多桑树,但这些桑树旁都有坟莹,原来这里是西关沟,是埋死人的地方,有新坟,更多的是老坟。 我从九龙大街走过无数次,却从来没有注意过街道内侧靠近山脚的地方有那么多坟茔,要不是找桑叶,我可能这辈子也不会走到山脚里面去。
  阳光照耀着九龙山,山上是九龙公园,往南是真武庙,山脚下是绿树,是街道,路旁是绿化带,工人们在小树林里修剪树木,一个环卫工人穿着黄色马甲坐在路旁看一本杂志,他身旁放着一个水壶,一把长扫帚,我问他看的什么书?他翻过来让我看到了封面《特别关注》。 我忽然觉得这一天的阳光是那样明媚,虽然我没有去采坟旁的桑叶,我有点忌讳与死亡关联的事物,但我还是感到这一天特别美好,因养蚕我知道了那么多,因养蚕我更明白了生命和与生命相关联的事物。
  我现在依然和小时候一样在蚕们开始吐丝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难受。“春蚕到死丝方尽”,小时候会背这首诗,却不完全明白诗句里包含着的深刻含意,“前不断理还乱”又述说了怎样的情怀,过去也不完全明了。也许生活就像蚕吐丝,有些丝是我们能看得见的,有些却是我们看不见却被我们牵扯着或我们被牵扯着的。于是,那些与蚕有关的成语和诗句便涌了出来:沧海桑田,蚕头燕尾,谷父蚕母,蚕食鲸吞,蚕绩蟹匡。太多了,不能一一举来。
  再看古诗词:
《蚕丝歌》——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野蚕》——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咏蚕》——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着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蚕作蚕》——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簇蚕辞》——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着。宁叫蚕老叶不尽、莫叫叶尽蚕不老。
 
  当然,最可怕最悲作的是那个成语:作茧自缚。但我想,茧成,才有可能羽化成仙。 

                                                                                                                                             
二O一六年五月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