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乐为他人“作嫁”的好编辑胡学彦

(2022-10-30 12:22:23)
分类: 休闲生活


  一个刊物做久了,通常会经历很多人事更替,并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封面到内页,从文字到语言统统都会跟着变化。《古今谈》自发刊到现在,已历时三十多个春秋,胡老任第二任的副总编,任职于19922005上半年,也就是他任职期间与任职之前的刊物,属于最珍贵、也最难找齐,而作为期刊的历史,少了哪一段哪一本都不行。也许生命是一个难言的密码,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种无可解的预知,胡老在2021年突然说,我这里有完整的一套《古今谈》,我放着也没用,留给馆里吧。

他把个人所藏献了出来,于是馆里就有了自1985年创刊号起到现今的一套完整的馆藏资料。说这话的时候,也许谁也没有在意。总觉得“脑子煞煞灵清,思路煞煞清晰”,行动也不算蹒跚的耄耋老人还很健康,谁知半年以后传来噩耗,胡老仙逝了......

胡学彦,字子立,浙江衢州人。19259月生,194910月参加革命队伍,195110月调入浙江人民出版社工作,1957年成了右派,一捋到底,回老家当了农民。想象不出胡老二十余年的困境是如何渡过的,只感到1978年复职后的胡学彦因学识丰厚而被器重,曾任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副编审,不过前后也只工作了8年就退休了。

有人问,那样的人生岂不是很遗憾吗?

也许有人会,而胡学彦不会。对于有信仰有追求、灵魂总有地方存放的人,永远有学不完的学问,有做不完的事,哪怕两袖空空,也不肯虚度光阴,读书,写作,仿佛总有忙不完的活。199110月,胡学彦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年后负责《古今谈》工作,之后又被请去编辑《浙江风物志》《世界文化丛书》《浙江省出版志》等,著作有《作嫁集》《作嫁二集》《浙江近代图书出版史研究》《浙江历代版刻书目》《沁雅集》等,退而不休也!“工作着是美丽的”,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美丽的,特别热爱中国历史的人得以一生的精力去求之。

胡学彦22 岁那年到台湾去找工作,无意间进入了“台湾省编译馆”,结识了许寿裳等老一辈的出版家,由此喜欢上这个工作,并且“向往日后当一名编辑”。没有想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当就当了40余年,先后写过三本关于编辑工作的随笔,两本书名中都嵌入“作嫁”二字。在出版行业里,虽然经常会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戏言,但大多也就说说罢了,而胡老把它作为书名:《作嫁集》《作嫁二集》,另有一册《沁雅集》内容也没超出编辑心得。由此可见:这些文章都是在为他人裁衣缝衣中引发出来的感想,编而集之,那都是深思熟虑而成的。作嫁,是继续学习,作嫁是幸福快乐。“作嫁”二字最早源自唐代秦韬玉《贫女》诗: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胡学彦自觉“一生的遭际与贫女颇多相似之处”,“却没有贫女自怨自伤”,更不怨天尤人,并“叨邓公赐福,否极泰来”,使之“老而有所为,老而有所乐,是好事,而非苦事”。也即乐于“作嫁”。也许正因为遭受过磨难,大好青春岁月付给了土地,所以对晚来的幸福特别知足与珍惜。为他人作嫁,甘做蜡烛、春蚕、铺路石的角色,并且选择了这个职业,差不多就是选择了寂寞与枯燥。

说起来,由于编辑的社会职能是积累文化,传播文化,也同时为引进先进科学、介绍西方文化服务,所以这曾是一个很多人向往的崇高职业,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中就有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胡愈之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等,如果向上追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孔子是文献典籍编辑整理工作的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因此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编辑家,并且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变成他的编辑思想。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编辑还是个很年轻的职业,大约19世纪末,有了商务印书馆、大同书局、广益书局开始,中华书局、 开明书店等之后,有了近代出版和新闻传媒的专业化后才有这个技术称呼,真正算起来也就百来年时间。

不过,真要当一个好编辑,似乎也不怎么容易。除了要有伯乐相马似的犀利眼光之外,还要有文字的基本功底,更需要的是低头伏案,忍劳忍怨的职业品格。像雷锋同志那样,愿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理想。有一件事记忆犹新。在我行将退休之前,有一天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名人,闲聊中他问一个年轻编辑除了编书还会什么:会喝酒吗?有情人吗?会搓麻将么?会......在小青年一连串的摇头中,那人开始摇头,并咄咄逼人地问:那你说你下了班回家做什么?小青年直楞楞地回答:“编书看书呀!”那人一句话如雷灌耳:“那只是你的职业!”

职业是干活拿钱,有人说“一生至少跳槽六次”,哪里薪资高就往哪里跳;而事业,却是无私奉献与不计得失,默默无闻一辈子。特别在社会进入市场化的今天,像胡学彦先生这样把职业视作毕生事业的编辑,也是不很多的。胡老长于史学,版本学,但三册“作嫁集”基本上就是两类文章,一是读史杂谈,其中《资治通鉴》随笔文章在《古今谈》连载过两年,也曾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二是编稿札记,从中可以读出胡老对中国汉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在胡老的童年记忆里,大凡是写过字的纸不能乱扔:“镇上有一条大街,一条横街,我记得每个街头均有一只焚烧字纸的炉子,上面写着‘敬惜字纸’四个楷书大字”,等到炉子里的废字纸积满了一起烧毁,使之“身本洁来还洁去”,而老人们以“踩了写过字的纸,眼睛要瞎的”去吓唬孩子,希望延续对文字敬重的好传统。这样的焚烧炉,估计浙江多地存在,我曾在施蜇存的书里也读到过。由此可见,旧时代对汉文字的尊崇已普及到了社会组织的最基层。书里还写到过那样一件事:他的“外祖父家旁边有一座小平房,前面正对着一幢高大的房子,传统的说法“风水不利,子孙不发”,“不利”暂且能忍,“子孙不发”那无论如何也忍不了。外祖父最后想出一个办法是“在自家门口的墙上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大个大字”,于是一个很单纯很无奈也很可爱的老书生借着古老的汉字,即刻在一高一矮的两幢房子之间高大了起来。

在科技医学不太发达的旧时代,以文字祈福与避祸是很普遍的,比如春节的写春联与送福字,也即是“新桃换旧符”的延续,都是吉利与讨喜的象征;以文字驱病,比如在贫病的乡村,当孩子生了病又无钱就医时,街头巷尾常会看到毛笔写成的红纸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亮”,希冀以汉字驱灾避祸。汉文字具有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于一体的特性,汉字的超方言特性和超语言特性,体现了汉民族无与伦比的聪明智慧,胡老的文中大凡讲到文字的“魔力种种”都是极生动有趣的。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图书编辑,胡学彦馆员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笔墨工作,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出版行业70年的发展变化,与杭州这一方水土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把一腔爱国热忱和对杭州的热恋,全部倾注在出版事业和培养作者上。诚如他自己所说:“编辑工作不仅是我的生活之源,更是我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我敬之爱之,每日兢兢业业以从事。”

馆刊《古今谈》于1985年诞生,改革开放的初期,办刊只要申请上报,批准通过即可。但是,公开发行的刊物,需要专项经费、专职编辑和校对,不得已我们便成了是浙江内刊第1号的刊物,转眼快到“40岁”了,长成一个格格壮壮的中年汉子,却依然是个“临时户口”。胡学彦接手的时候,也早已从单位退休、年近古稀。每次做期刊,都要往文史馆跑几趟,从家里到最初的庆春路和后来的宝石二弄审稿、编稿,以及校对,到最后的时候还要去印刷厂定稿:胡老负责文字,美编赵蔚明负责装帧,一起从众安桥坐365路公交,一小时后到萧山,再叫一辆三轮车,一老一少祖孙俩似的,咕叽咕叽地向印刷厂驶去,在有地铁有的士的今天回想起来显得格外古老,古老得溢出几分淡淡的诗意。

胡老是个极负责任的好编辑,他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一文中称“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深感肩上担子之重,但“我掌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充分尊重作者,二是对读者负责”,有时“甚至出现‘两大之间难为小’的情况,我则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宁得罪作者,也不耽误读者。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把书籍比喻为面包,“我绝不把假药和不洁的面包推荐给读者”。这是胡老工作的原则,特别是最后一句,读来铿锵有力。此文后面有两件附录:一是写给作者的一封千余字的复信,从信中看,对方曾是一位领导,但由于稿中引用的材料与史实不合,他便委婉地告之“不用”的原因,并且还在信上与之进行了很认真的质疑讨论,信寄出后,一直未收到回复。胡老心中有点忐忑:“是先生同意鄙见,放弃了此文了呢,还是被惹火了?”后来听说病了,不久驾鹤西归了。他问自己是不是有意无意间得罪了作者?终因“未能再与他作一次交流,深感遗憾”。另一件是一份递给领导的报告,一字之纠的纠纷想请领导定夺,很有意思的是文后“按”:“此报告无下文。”胡老的编辑工作是无可挑剔的。

拜读了三本“作嫁”集后,非常敬佩胡老工作中的严谨,特别是带着老一辈编辑的处事风格:处理稿件的一丝不苟,并且,件件有文字留底稿。这在互联网时代属于另一个世界。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

2005年春天当我从胡老手中接刊的时候,胡老感慨地说:“我都80岁了,我老早说要找人,却一直找不好。”我向他讨教办杂志的经验,胡老很严肃地说:“你编书怎么编,杂志就怎么做。”再也没有多余的话了,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接了班。

胡老是个安静内敛的人,即使在家里也不太有声音。据说,每天很有规律地读两小时书,闲下来,抄抄古诗。女儿看他低头伏案时间长了,就劝他休息休息,他说,不累,抄诗是喜欢,也是娱乐。到了晚上通常找个戏曲频道看看。我问,看越剧?他女儿说,不,喜欢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200年历史,京剧里多阳刚之气,属于男人的艺术;越剧发端于本省嵊县,却长于阴柔缠绵,以“才子佳人”题材为多,颇合女人口味。

胡学彦先生属于京剧,属于阳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