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节约给我们的启示
(2012-10-30 21:15:19)
标签:
文化 |
饭桌上的节约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早晨,我所挂职的江阴市璜土镇党委宣传委员段玲华给我送来了请柬,邀请我参加她儿子的婚宴。
自来江阴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喜事,入乡随俗,因此,一到办公室,我就咨询招商局局长王剑,一般要给多少喜钱才不至于失礼。
“江阴这里赴宴是不要红包的,即便你给了喜礼,事后还会给你如数退回的。我们现在的婚宴的风俗,较以前铺张浪费的暴发户心态有了较大的改变,虽然现在江阴人比较富裕,但是婚宴却逐渐节约、简朴,引导新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宴请的人员也主要是亲属、朋友和比较好的同事。”王剑微笑着对我说。“其实,每家每户都会有喜事的,礼尚往来,互相之间随礼,宴请讲面子、论排场,浪费的还是自己的辛苦钱”。
宴请讲面子、论排场,浪费的还是自己的辛苦钱。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了江阴人的“节约”意识。从东洋机电(江阴)公司经理会后关闭空调的举手之劳,到办公楼上 “清正俭约是居官之良法。清·陈弘谋《从政遗规》”的宣传标语,无一不透露出江阴人的节俭文化。
报到那天,我就发现镇党政领导的聚餐就十分俭朴。虽然饭菜的花样繁多,但是,每份的份量不是很多。尤其是到了晚宴即将结束时,食堂的工作人员总会根据餐桌上的剩余菜量的多少,遵循够吃、适中的原则,酌量上菜。当用餐结束时,饭菜恰到好处,基本没有剩余。在饮酒中,我还发现一个细节,服务员对于每一瓶剩余不多的啤酒,总会转倒另一个瓶子,然后再添入客人的杯子。因此,每一个酒瓶,都是一干二净。在园区工作期间,每天中午是不允许在外饮酒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食堂与大家一起吃饭,利用午餐的时间了解机关工作人员的所思所想,而用餐都是各人根据需要自取,“吃尽盘中餐”,几乎不剩下一粒米、一片菜。对于提供的餐巾纸,也是能用一张,绝不用二张,这近乎“抠门”的节俭,让我十分感动。
江阴人的节约,不仅节约了金钱、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客商的信任。2011年**公司到璜土镇考察投资环境时,该镇为节约时间,在食堂里用自助餐进行宴请,每人用餐不足10元。几近寒酸的饭菜,却让客人十分高兴。因为,从推介资料、考察路线、投资政策等等,每一件小事都是十分用心,该公司董事局认为,“节俭不是慢待,奢侈不是厚遇”。只要用心、热情,哪怕一杯清茶,也是情谊;没有用心、热情,哪怕山珍海味,也没有滋味。企业的赢利是可持续性的,并不是一顿奢侈的接待就能够实现的,节俭的政风、周到的服务,才是企业最看重的,把钱投在这里:放心。
节俭是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被历来的人们所推崇。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否》中就有“君子以俭德辟难”,阐明了简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宋代的大理学家邵雍说“侈不可极,奢不可穷,极则有祸,穷则有凶”。告诫人们穷奢极欲必然招致灾祸,意在规劝人们节俭杜奢。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人们勤俭治家。可见,节俭这个文化传统在中国之源远流长。从个人修养来看,节俭能提高人的品德,古人甚至用此来衡量人的道德。墨子就认为,节俭是圣人所为,而淫佚是小人所为。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明确指出节俭能培养好的品德。《宋史·范纯仁列传》也提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用俭朴的德行抑制过分的欲望,从而提高人的品德。
因此,在当今人们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时,人们也在推广、践行“俭德”。2010年,我在中石化一家科研机构做我的博士论文课题时,对中石化处处透露着节约的理念感触很深。作为一个垄断的国企,我对中石化的印象并不好。但是,事实证明我的主观印象是错误的。第一天到食堂用餐时,同去的一个博士就叮嘱我,一定要按需用餐,千万不能剩下,对于发现浪费的人员,对其和分管的领导罚款5000元,绝不手软。在后面的日子里,我才真正了解到中石化的优良传统:实验室、办公室要求人走灯灭,仪器断电。那时,我对中石化倡导的节约意识,由衷的佩服和支持。一个世界级企业,如果没有节约意识,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在2012年5月15日,我参加了青岛市道德大讲堂,推广以“孝”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培训人们的感恩意识。每天在用餐时,义工老师都要求我们必须节约,按需取用。但是,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不以为然,剩下了许多饭菜。作为最后一个用餐的义工,他总是端起他人剩下的粥,拾起他人扔在地上的馒头,拿起他人剩下的菜,默默的“享用”,把浪费之人羞愧的无地自容,而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一刻,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天起,我们桌子的饭菜没有一点剩余。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咱们平度。每到黄道吉日,全市比较高档的酒店经常会客满为患,尤其是对于部分新人的婚宴上饭菜浪费严重,剩余饭菜就直接倒进了泔水桶,真是于心不忍。“请客嘛,菜少了,朋友会笑话,我们也觉得没面子!”这是多数人的回答。而仅仅为了面子,一桌普通的饭菜下来,浪费至少在百元以上;而一场婚宴下来,浪费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浪费得让人心疼。按照目前我市的婚宴标准,不加酒水一般就千元以上,而宴请结束之后近六成的菜未动也是见多不怪。另外,办公楼的“长明灯”、卫生间的“长流水”等等,也反映了少数人无动于衷浪费习惯。难道,咱们就真的那么有钱吗?
因此,节俭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种优秀文化。把节俭视为“抠门”,把浪费视为“大方”,如果人人都如此大方,一个泱泱大国早晚要被“大方”完。写到这里,想到了2010年2月我曾为新西兰文化部的一位客人Peter担任翻译,在平度市参观考察的3天里,我发现Peter每次总会把杯子中的水喝完。在一次晚宴上,他还郑重其事的指着我女儿的半杯水说:“Not to waste a single drop of water.” 那时,我为Peter一丝不苟的节约精神而感动,为我视而不见的浪费而自责。每每看到一些人糟蹋资源时,我就十分郁闷,勤俭节约是咱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为什么我们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把老祖宗的宝贝丢了,而被西方人所拾获呢?相对于我们,新西兰已经富得“流油”了,还从点滴做起,不但自己时刻注意节约、环保,还提醒别人做到,整个社会都有这种意识。不要小看这半杯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努力。国人都听说过芬兰总统在西安品尝羊肉泡馍、美国副总统拜登与家人共享北京炸酱面的真实故事。对于发达国家的总统都这么节约,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
节俭可以培养良好的心态,培养我们不畏劳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对个人来说,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对社会来说,勤俭节约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因为这点点滴滴都是劳动人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成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用来当口头空号的,而是要亲自践行的。只有我们时刻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只有我们时刻铭记“俭以养德,静以修身”;只有我们用行动扔下讲排场、讲面子的“遮羞布”,那么,我们才是受人尊敬的中国人。
告别“炫耀消费”从何入手?平度市机关事业单位每年仅个人或者子女结婚的就有1000人,因此,我在想,能否以文明办、妇联、团市委等单位的名义,发一个倡议,在全体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广泛宣传,引导广大青年“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节省婚礼费用,告别大吃大喝,营造文明喜庆、祥和高雅的婚礼氛围。这个倡议一出,肯定会得到多数人的称赞与支持。肯定也有些懊恼的,为什么?因为他送出去的喜钱正打算“捞”回来呢?不过,大家想一想,能捞回来吗,其实呀,都浪费了。
“做好小事,成就大事”。发个倡议每年可以节省1000万元,又可以得到群众的拥护,我看这个工作: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