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体会和技巧(2016年1月-2017年6月)

分类: Research |
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可能会经常思考如何提高球艺。作为一个研究者,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研究的效率。我一直认为研究方法是学术成功的关键,方法对了,可以事半功倍。因此,我在微博上记录了不少这样的思考。有时翻翻原来写的这些思考和体会对自己也有些启发。
特别是近期,有些认识或不认识的学友说,这些思考对他们很有启发和帮助。要知道,与大多数书呆子一样,我是对恭维话是没有抵御力的(:-))。受鼓励下,现在把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的微博(网址https://www.weibo.com/u/1280708337/)上的研究体会总结如下(也可以浏览我的微博, 选择 “研究技巧”的分类):
2017年
另外,我会把精力最好的时间段用于这些重要(通常也是高难度)的事项,其他时间做不重要的事情。这个方法也是受金融学大牛@AlexEdmans教授
感觉最近采用的一个习惯提高了自己的研究效率。在我随身的文件夹里有一张A4纸,每天上午工作前在上面记录下当天该做的重要事项(如修改某两篇文章)。这样的好处是集中注意力,避免干扰(这在当今网络社会太重要了)。同时有目标的感觉很好。这里有国外学者也推荐这个方法O网页链接
最近世界三大金融期刊又发表了几篇中国题材的论文。JF,
RFS,JFE都有。这里有个总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60ef101017uwc.html
。记得有牛有人说,从对现实世界的实际意义角度看,应该少发表一些美国数据的论文(特别是那种研究CEO的飞机驾驶执照的论文),多发表些研究其他国家的论文。但是既得利益无处不在啊
论文能够被那些顶级的小型金融会议录取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录取率通常只有惊人的2%到3%。比WFA,AFA低很多。这些会议有°金融学学术会议及其网址。最近发现两篇公司金融论文常进入这些会议Patent Trolls and Small Business Employment; Mutual Funds as Venture Capitalists? Evidence from Unicorns
《人类简史》就指出,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在于人类能创造并且相信 “虚构的故事”O人类简史:人类因讲故事主宰地球,快教孩子讲...。/@GordonChan:故事,也就是人文社科研究的终极目标了。再多,也是无能为力。
逐渐意识到,在金融实证研究中,故事而不是计量方法或结果才是真正重要的。应该认真想想你的故事是否合符逻辑,是否合符现实。比如,Cochrane说,计量方面都是次要的。Richard Roll最近的JF论文里面还做了几个案例研究来帮助讲故事。Shai Bernstein最近的JF论文还搞了一个问卷调查来说服读者
金融学著名学者Ivo
Welch几年前在会议上给青年学者讲如何做研究。参加重要的会议,演讲你的论文,宣传你的论文。认识你领域的资深学者,不是为了与他们喝茶,而是让他们看看你的idea。审稿过程充满了噪音。有些领域突然很时髦,从短期看,做这些领域不错。
有人问顶级金融学期刊每年发表多少片论文。JF网站上有统计(见下图)O网页链接。2011到2015年,JF 大概每年发表60几篇论文,RFS90几篇, JFE接近130篇。
非常理解。 几年来在与十几位学者合作后,一个深深的体会是:论文合作者的努力程度与论文最后的质量的关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的关系。一方花十分努力,另一方花一分努力,质量是十;如果另一方花十分努力,质量是一百。年轻学者千万记住!互补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跟两个senior(A和B)约定每周固定时间Skype meeting。上周到时间时,A说give me a minute。结果等了20分钟,只好在屏幕前对手指。这周到点儿时B是offline,只得陪着A边聊边等。20分钟后A发邮件说刚从seminar回来,其实这周自己也没啥说的。我觉得这个project可以从count towards tenure的folder挪到just for fun了。 收起全文d
论文能够进入顶级学术期刊的第二轮审稿是低概率事件,难度极高。这也证明你运气不错:主编和审稿人喜欢你的文章。因此应该全力以赴,抓住机会。前JF主编Stulz就开玩笑的说“应马上推辞婚礼,忙于修改论文 (Postpone your wedding and work on the resubmission)”(每月一笑 2/2017)
主编和审稿人在评审论文的时候,就像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如何在品质相差不大,时间有限,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做出最优的决策,声誉就自然成了重要的指标。前JF主编Stulz曾说声誉对发表很重要。我真佩服那些声誉不高(也没有牛人合作者)也能发表几篇顶级期刊的人。真是靠实力了。
上周听了一篇公司金融论文,提出了影响企业流动性管理的新因素:供应链。不错的论文,但是感觉发表顶级期刊的可能性很小。要发在顶级上,至少要两个条件:企业流动性管理是一个当前很重要或热门的领域;这篇文章能解决这个领域的重大问题。两者都不具备。仅仅提出一个新因素是不够的。
记得伦敦商学院的金融学大牛Alex
Edmans说过,重要的是研究问题,而不是数据或识别(identification)O网页链接
金融学研究变化快,不少牛人最近十年在做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的研究,算是一个热点。包括今年JF论文得奖的Johannes
Stroebel,
最好的小型金融学术会议之一的Adam Smith
Workshops 2017的论文公布了(O网页链接
https://www.sbs.ox.ac.uk/school/events-0/adam-smith-workshops-2017
有些顶尖学者的研究非常贴近现实问题,几乎都是研究现实的热点问题(而不是从学术文献出发),他们对制度背景有详细的了解,有点记者的风格。一个例子是斯坦福的会计学正教授David Larcker,他对proxy advisor, 公司治理监管的研究都体现了这一点。 David Yermack, Stuart Gillan也是这样的风格
2016-11-1 17:4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做经验研究时,当有个不错的idea后,就要开始实施(execute)它。实施包括数据,变量,方法等。记得几个大牛讲实施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对付其他解释(alternative
explanation)。能够想到很多的其他解释是高端能力。一位牛人还提到Gort-
Klepper (EJ,1982) O网页链接
2016-10-26 17:5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这里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位复旦毕业的牛人的大名,偶像级人物。另外,我学习或读论文时都会用笔记下主要内容,以便温习和后来思考(到现在都有上千页的笔记)。现在养成了习惯,没有笔一般都不想学习。因为没有温习和思考忘记得很快,等于白看。而且学而不思则罔。
@Sam赵山
上周在查看原来的笔记时看到了一位金融学术大牛2010年在复旦上课的记录。课程的最后,这位大牛谈到情商和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skill)对一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都是很重要,“不能卖出汽车的人也不能发表论文”。有些国人包括自己常常忽略这点而吃亏。我有个博文讨论这个问题°害人的爱因斯坦
害人的爱因斯坦
原来有一个误解,做学问就不需要与人交往,是闭门造车。就像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或者永远待在小城里的康德。逐渐发现,除了学术激情,决定国人在国际的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性格是否外向,是否so
2016-10-7 03:3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曾在会议上见过Heider一面。从生计的角度讲,他根本不需要发表任何论文,因为象欧洲大部分职位一样,欧洲央行都是终身。而且央行工作,不需要做任何学术研究。他几乎都是凭兴趣。在欧洲确实能遇到一些这样的“傻瓜。”
@Sam赵山
博士毕业十年后,有些人在拿到终身教职后,不怎么做研究,“提前退休”。也有少数人相反,毕业十年后才开始发表重要论文。这种对比,体现了不同的心态和境界。欧洲央行的Florian Heider 就是这样的少数。2001毕业,到12年才开始发表A类刊物(一篇RFS)。不过很快就发了4篇A类刊物, 成为该领域的红人
2016-9-9 03:4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Benmelech是公司金融大牛(QJE都有4篇)。他认为,这个文章只是一个简单的练习。在前人的论文中改变了被解释变量。没有深邃的理论思考,对内在机理也没想清楚。论文全文在这里O网页链接。能发JF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主编恰好是做这个的。
@Sam赵山
参加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不是听论文(网上不是可以下载吗)。一个更有价值的是听评论人的发言。因为他们是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批判性的评价。能够预期同行的批评是学者的高端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这里有个大牛Benmelech对一篇后来发在JF的论文的精彩评论O网页链接。基本上否定了该文
2016-9-9 03:1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写作是很重要。 但是我并没有特别花时间去练习写作(只是随时注意这个问题)。除了时间比较忙外,一个原因是一篇文章都有2,3个作者,发挥你的强项就可以了。我的擅长是idea和设计,这方面做好了很容易找到写作强和其他方面(实施、声誉、包装、marketing)都强的人。表达固然重要,研究的核心还是idea
@子夏曰
走出校门以来,最大的感触之一,是认识到写作太重要了。倒不是说当初轻视了写作,但确实没意识到它这么重要。所以有人谈到写作时,我总是洗耳恭听。回头看看自己的微博,有很多是关于写作的札记和感想。整理出来一些,改写了一条,增加了一条,凑成15则。挂在这里,或许能给想做学术的同学提个醒儿。
2016-8-10 11:5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做研究,文献的功底很重要。就拿找idea来说,一是,不熟文献就难以有idea(因为很多idea也是拼凑,不熟文献就没有拼凑的材料);二是,即使有了idea,不熟文献也搞不懂idea对文献的贡献。但是太跟随文献,通常难以创新:都是人家已经做了的。因此又要超越相关文献,阅读其他领域或观察现实世界
2016-8-10 09:5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还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Ljungvist O网页链接 , Faccio O网页链接。相反,也有太多有着耀眼背景(顶级名校毕业加大牛导师)的学者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研究。这就是“将相本无种”。这也说明学术界还是相对公平的。是不是真正投入,是不是对研究有激情通常是最后成功的关键
@Sam赵山
前些天偶然看到金融学者David Thesmar的新主页。他今年从巴黎高商跳到MIT当正教授。这是超级难的:听说有位AFA主席想去MIT而没去成。他算是屌丝逆袭的典范:博士毕业于一个金融圈没人知道的法国学校(EHESS),沾不到学校和导师的任何光,最初是搞劳动经济学,半路出家做金融研究,也一直在法国做研究
2016-8-6 10:3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与此相反, 我的一位朋友,美国一位金融学教授,不但常参加学术会议,每次都准时,还常主动申请去为会议服务(比如审稿,组织小组讨论)。她专门告诉我,这很重要。这是为了服务我们的行业,我们的行业需要有人来奉献,他人会认可你的奉献的。另外,巴菲特说的“建立声誉要花20年,失去它只要5分钟”
@Sam赵山
今年参加一个会议,有位论文宣讲人临时没有来,而且有人说此人常常临时不来。这其实是比较忌讳的事情。首先,学术界是一个小圈子,坏事传千里;其次,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因此学术界有些人比较小气,特别是对不尊重他人的人更是刻薄(mean)。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人家的尊重。请青年学者注意!
2016-8-5 15:53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这里有Seru在2007年初的简历 O网页链接。当时他博士快毕业,正在找工作。从上面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企业多元化,投资和创新这样的主流公司金融问题。没有与住房按揭或金融危机有任何相关。但是他后来全变了。
@Sam赵山
Journal of Finance新一届主编队伍,2016年上岗。这已经不是新闻了,有趣的是里面没有一个美国人,两个欧洲人,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实证公司金融的Seru最开始是做企业多元化的,后来去做按揭贷款的研究 °JournalofFinance新一届主编队伍
2016-7-31 09:21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大概看了一下他们的研究,他们中有些人的文章真是漂亮。首先,问题(question)重大,巧妙而又及时。其次,研究设计漂亮而又一般人想不到:或是数据(或setting)新颖巧妙,或是视角独特,或是新方法。牛人就是牛人,能力就是不一样!感觉Bernstein挺强的,但是为什么只去了Colorado?
@Sam赵山
每年,AQR
顶级金融学博士毕业生奖颁发给当年全世界最优秀的金融学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都是金融教职工作市场上的超级明星(链接O网页链接
2016-7-27 11:11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今天偶然重读Ivo Welch(金融大牛学者)几年前写的做研究的建议。其中一条就是与人合作些论文,特别是与能常见到的和与你的技能互补的人。他还说,合作的论文与独立发表的论文对作者的价值几乎相当;合作的论文常比独立发表的质量高(why?);但不要与同一个人合作。
@Sam赵山
现在做研究,与人合作是蛮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学术期刊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很难在各方面(idea,数据处理,写作,声誉等)都很完美。原来曾经写过一个合作者为什么重要的东西°WhyCoauthors?
WhyCoauthors?
Below is something Iwrote eight years when I was a PhD student at Toulouse in 2008. I posted it
2016-6-17 18:0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想起一位沃顿毕业的华人金融资深教授曾告诉我,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学和本科)出来的牛人的创造力不是从发展中国家出来的人可以比的。
@Sam赵山
一般都认为芝加哥的Amir Sufi(QJE编委)和普林斯顿的 Atif Mian是实证公司金融研究最厉害的十几位中青年学者。前天遇到一位巴基斯坦背景的欧洲金融学者,才知道,他们都是巴基斯坦背景。巴基斯坦在这个方面这可以完爆其他很多国家了。当然,他们的本科和博士都在美国读的
2016-6-17 00:15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说研究问题没有重要的区别,就像说新闻没有重要的区别一样可笑。不是很熟的人,不一定会说真话。问题肯定是有重要的区分。方向对了事半功倍。印第安纳的Battacharya还常在网上列出那些问题热门。Sufi(QJE编委)和Seru(JF主编)都是公司金融的领军人物,与Mian等都在07年后改变方向,改做金融危机研究
@Sam赵山
听别人话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否则还不如不听。一位年轻教师告诉说,他问年长的学者,有哪些问题比较热门和重要。结果人家说没有,专心做自己的就可以了。这是胡扯,可以敷衍人,同时显得自己清高。如果没有热门问题,RFS前主编Weisbach去年不会专门讲哪些问题热门。Sufi, Seru不会转向金融危机的研究
2016-6-17 00:0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听别人话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否则还不如不听。一位年轻教师告诉说,他问年长的学者,有哪些问题比较热门和重要。结果人家说没有,专心做自己的就可以了。这是胡扯,可以敷衍人,同时显得自己清高。如果没有热门问题,RFS前主编Weisbach去年不会专门讲哪些问题热门。Sufi, Seru不会转向金融危机的研究
澎湃新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6毕业演讲:优渥阶层的成功解读】 O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6毕业演讲:优渥阶层的成...
2016-6-12 02:52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人通常更愿意做事,而不愿意或不习惯思考。我感觉,作为创造性活动,做研究一定要常反思,包括研究本身和研究方法,思路等。这样容易进步。前天看到斯坦福经济学大牛C Jones的研究建议“要在一些时间里,只与一支笔和几张纸在一起,强迫自己去思考。思维是艰苦的工作,因此很容易分心,要排除干扰”
Sam赵山
2016-6-11 23:39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个人认为,他没有提到的一些当前的热门公司金融研究问题有,技术创新、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机构投资者的最新变化、新的融资方式等。//@Sam赵山: 我认为,他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应该研究现实世界的根本性变化。个人认为非常精辟。曾经向很多人提起这句话。
@Sam赵山
[金融video]做研究的关键是选题,这也是研究的起点。2015年著名金融学教授(前RFS主编)Weisbach(网址O网页链接谈公司金融研究如何选题。他首先回顾了过去30年的研究,然后得出结论:学术研究热点通常都是现实世界的热点。非常精辟,不容错过,向很多朋友推荐过 LWeisbach教授谈公司金融学研究
2016-6-5 04:09 来自 微博 weibo.com
看学术大牛写的研究经验是有用,不过也要考虑作者的背景。比如金融大牛Cochrane曾写了一个很著名的经验。里面提到实证研究第一重要的是Identification。在听了很多公司金融大牛的演讲后才发现,很多人(如Denis,Stulz,Weisbach,Edmans,WJ)都认为研究问题是第一重要(感觉Seru, Sufi等人也类似)
2016-5-30 19:11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记得一个会议上会计大牛BK曾说找研究idea无疑是最重要的。找idea还是有方法的。比如我把找idea归纳为:思路(问题出发,现象出发,数据出发,计量或变量出发,拼凑型等), 目标(重要,新,巧,好),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注意事项,常见错误。同时还可常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找idea的能力
2016-5-25 22:2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简单来讲,注重研究方法就是,对研究的每一步都用高效的方法去完成。研究一般包括三步:idea,实施这个idea(包括研究设计和写作等),发表论文。如何产生和判断好的idea就有很多原则,技巧和注意。这里有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Sam赵山
一位公司金融的牛人对一个朋友说,做研究关键是方法,如果方法得当,是比较容易出东西。这位牛人背景很弱(学校,专业和导师都一般),不过在他掌握了方法后就每年至少发两篇前3金融期刊,之前他发表很烂。虽然我水平相差很远,但很认同他的观点。方法比努力还重要!常思考如何做研究,而不是埋头傻做 ¡查看图片
2016-5-12 23:19 来自 优酷土豆
[金融video]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著名金融教授Jay Ritter 谈如何写作实证论文。几点启发:注重经济显著性;给出一两个数字来概括论文的主要结果(比如:对冲基金干预后股价平均上升了大约7%);吸引读者;方便阅读。 LRitterUSFKeynote
Sam赵山
2016-5-7 18:2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金融video]金融世界顶级期刊RFS的现任主编Denis谈如何做公司金融研究 LDenis FMA Finance (2014年)。Denis 个人主页O网页链接 一个总结:一般不要以identification或数据出发做研究,而是以研究问题(question)出发开始做研究。这个观点与Edmans, Weisbach, Stulz等大牛的观点类似
2016-5-3 18:49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一位世界顶级的华人金融教授说,做研究成功需要PDE。对了,PDE不是偏微分方程,而是Persistence, Discipline, Efficiency。//@王健_经济金融科普: 嗯,商学院做好学问一定要有3P:Passion, Persistence和Presentation
@Sam赵山
[金融video]
沃顿商学院年轻金融学助理教授Lucian Taylor演讲论文”Scale
and Skill in Active Management” (2014年)。这些能够拿到沃顿教职的人物,都是当年工作市场上的超级明星。
2016-4-29 17:4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这个文章的另一个问题是结果不惊讶。一个大牛说,很好的文章会有小surprise。否则太obvious。也就是说要能改变大家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有些工作市场上的超级明星做的都是很创新的东西:巴西的司法改革,希腊的家族企业,19世纪的股市。美国人在金融的工作市场上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他没有找到好的工作
@Sam赵山
最近Journal of Finance 上发了一篇资本结构的论文O网页链接。有点感到奇怪,因为个人感觉其质量确实一般:研究设计不新颖,只是跟随前人的论文;数据不独特唯一;论文的难度不大;研究的问题也不是现实中的新问题。另外,作者也不是有名的学者。
2016-3-16 04:4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我不是说努力不重要。但是喜欢努力也可以说是性格的一部分,受先天和后天因素影响。而且不同条件的人努力的结果相差很大。作为非常幸运的人(出生在上升中的中国而不是阿富汗,天分不差,父母是严谨的知识份子,家庭经济条件中等,有求知欲),我有责任帮助那些没有我幸运的人
@Sam赵山
有些比较成功的人士瞧不起不成功的人,觉得他们素质低或懒惰 。我的个人体会是,一个人的成功80%以上是取决于运气。因为一个人的智商,性格(如坚强,勤奋,情商等),和机遇 是取决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比如父母的素质和影响,学校)。这都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幸运的人应帮助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
2016-3-9 22:55 来自 微博 weibo.com
Roll 是前美国金融学会主席。一个朋友说,77岁高龄的他随时都在做研究。仅仅2010年以来,他就在金融3大期刊上发表了7篇论文 (O网页链接 )。做研究成精了。
@Sam赵山
昨天在巴黎第一次见到Lopez-de-Silanes。他是国际公司治理研究的大牛,被引用次数在全世界金融学家中都排前几十名。我告诉他,我的最近一篇论文引用了4篇他的论文 (O网页链接)。还遇到几位仰慕的学者,Eckbo, Servaes。特别是77岁的Roll,据说他现在还非常用功,很勤奋,产出也是惊人
2016-3-6 00:1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一位公司金融的牛人对一个朋友说,做研究关键是方法,如果方法得当,是比较容易出东西。这位牛人背景很弱(学校,专业和导师都一般),不过在他掌握了方法后就每年至少发两篇前3金融期刊,之前他发表很烂。虽然我水平相差很远,但很认同他的观点。方法比努力还重要!常思考如何做研究,而不是埋头傻做
2016-2-29 23:0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偶然看到一位北美前50名学校的终身金融副教授(MS)的简历。此人牛校毕业,又立即在前30的牛校找到教职,结果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与牛人同事合作发表的。想起Faccio拿终身教职前的大部分文章也是与牛人合作。不禁对学术界的“天王制”感叹
2016-2-28 02:52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听金融学大牛教授stulz在FMA会议上讲如何发表论文的演讲录像。他以诺奖得主Fama为例子。说 Fama非常认真,他的文章要出6,7次稿才会拿出去给人看,因为发论文不是发微博(SSRN is not twitter)。另外,主编一年要收到1000篇论文,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下做出决定,作者的声誉就成了重要的参考
2016-2-11 05:19 来自 微博 weibo.com
看过Malmendier(金融Fischer Black奖得主), Finkelstein(经济学克拉克奖得主)写的她们做研究的体会和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停的与人讨论。
@Sam赵山
我有时抱怨身边找不到人讨论学术。因为身边少有人把目标定位在金融前3期刊(甚至更高)上。其实是自己缺乏创新。只需要3小时火车,我就可以在巴黎HEC,洛桑或图卢兹见到一些公司金融的顶级学者(如金融前三期刊的编委)。也可以每月在Skype上与年轻华人学者组织研讨会(有人愿意吗?)。
2016-2-11 05:1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我有时抱怨身边找不到人讨论学术。因为身边少有人把目标定位在金融前3期刊(甚至更高)上。其实是自己缺乏创新。只需要3小时火车,我就可以在巴黎HEC,洛桑或图卢兹见到一些公司金融的顶级学者(如金融前三期刊的编委)。也可以每月在Skype上与年轻华人学者组织研讨会(有人愿意吗?)。
2016-1-27 02:3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葡萄牙nova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Ferreira(O网页链接 )算是一个小奇迹了。他00年博士毕业去了一个很差的葡萄牙学校。按常理,他应该是没有出路了,因为学校和位置对研究太重要了。从07年开始他居然在金融3大期刊上发表了15篇文章。很多文章还不是与牛人合作。天道酬勤啊!实力还是强过关系
2016-1-17 23:29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偶然看到斯坦福Jonathan Levin在quora上关于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发言,OJon Levin - Quora 他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几个低于45岁的经济学家之一。看来他也同意经济学应该多研究现实问题,多做实证研究。原来曾读过很多他的理论文章。
2016-1-3 23:0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前年发现我住的附近有一家做门窗的商店,其名字是JBF(见照片),可能是老板的名字的简称。结果前年我就在金融期刊JBF(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要是老板的名字是AER或QJE多好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