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成都地名古迹漫谈

(2007-02-26 17:42:57)
分类: 成都街名考

老成都地名古迹漫谈

  高升桥  民国年间重修。《华阳县志》云:“高升桥,清康熙时(约 1691年)创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补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民国十“年(1923年)培修。”原为石桥,光绪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颜楷(1877——1927年,字雍者,成都人)曾为此桥题名,镌刻石碑立于桥侧。今碑佚桥亡,仅存地名。

  元通桥  原名“古圆通桥”,为一石拱桥,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桥旁原有圆通寺,清末民初(约1911年)已毁。“圆通”一词为佛教术语,意思是不偏不倚,无阻无碍。《华阳县志》云:圆通桥,“道光十年重修,宣统元年培修。”1965年,古桥仍完好无损,次年改建为平板桥。桥侧即元通场。

  燃灯寺东汉墓 共两座,均为武侯区文物保护单位。一号墓于1982年11月由成都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发掘。该墓座北朝南,长 11.6米,高1.3米,分为甬道、中室、后室三部分,以青色云纹方砖、回纹方砖、草纹方砖砌成卷拱型。左门刻有汉隶“巴郡府君神门”,右门刻一门神,手持长棍。出土文物有五铢钱、铁狮、残破陶片共50余件。二号墓于次年5月发掘。该墓座西向东,其大小、内外结构悉如一号墓。左门刻有汉隶“梁离狐茂陵任君元升神门”,右门刻有“中平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距今1814年。出土文物中,以直百钱最为珍贵,对研究东汉钱币史。四川地方史都有极大的价值。此外还出土了五铢钱、残破陶片和一枚重约一克的金币。

  神仙树 原名为寿仙场。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名神仙树。

    又云:八十年代的时候,记得常听起大人们说,神仙树路上有一棵树很怪,一夜之间移动了几米,后来有人就在上面挂红布,在树下烧香膜拜。

  三教庵 始建于清同治十年( 1871 年)。供奉儒教之祖孔子、佛祖释迦牟尼。道教之祖老子,寓三教合一,劝人行善之意。民国年间,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正殿,1960年改建为小学。

  红牌楼  宋元时期为一幺店子,后当地人为祈求五谷丰登于民国二年(1913 年)改称“永丰场”。《华阳县志》云:“明嘉靖中(约1543年),蜀(藩)王于此建坊。北人谓‘坊’曰‘牌楼”,当时藩府亦沿是称,故今俗犹呼‘红牌楼’也。”明蜀藩王朱椿在离城约十里的此地建牌坊,乃效秦汉十里长亭之意,以便接送康藏地区来朝的官员,因牌坊系用红砂石建造,政当地人称之为“红牌楼”。 

  簇桥 又名簇锦桥。“簇”的字义是供蚕吐丝作茧的用具,多用农作物的秆如油菜秆、麦秆等扎成。簇桥在明代,以前为竹索桥。明惠帝建文年间( 1399——1402年)改建为五孔石拱桥,跨度30米,中可行船,两边有石栏杆。民国年间重修之。《双流县志》云:“明嘉靖二年( 1523年)培修。”桥墩所刻文字则云:“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当时广都(今双流县)民众重加修缮。”1972年改建为水泥平桥,桥旁为簇桥镇,盛产蚕丝。自秦汉以来,成都为蜀锦生产的中心,而簇桥地处成都平原腹心,故栽桑养蚕业十分发达,丝织品和生丝的交易十分繁荣。唐宋时期,因蚕丝交易兴旺,簇桥一度改称为“茧桥”。明清之际,无论是东路的资州(今资阳市),北路的法川(今三台县),南路的嘉州(今乐山市),西路的灌县(今都江堰市),还是省外的湖北、陕西、江西、广东等地的丝绸商人都云集于此。

  磨子桥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1850年),因桥面刻有磨槽状花纹,故名。一说是桥下有水碾,俗呼“磨子”。桥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仅存地名。

  衣冠庙  庙后土堆相传为蜀汉忠义侯关羽衣冠墓,位于洗面桥南。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庙内设戒毒所,羁押吸毒犯。后庙毁墓平,仅存地名。

  桓侯巷 桓侯为张飞封溢。巷内有张爷庙(又名桓侯庙),为清代成都屠宰业所建,因张飞是杀猪匠出身,故屠宰业均祀张飞。庙后有张飞衣冠墓,墓东一泓碧水,名放生地。“文革”中,墓改建为防空洞,地亦不存,遗址今为小学。

  黉门街(包括国学巷)黉门乃学宫大门,古代读书人考上秀才,称为“身入黄门,天子门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战功赫赫的陕甘总督杨遇春(1761-1837年,崇庆州武举人)告老还乡,皇帝特于此处御赐一座园林别墅,内有观稼亭。宣统二年(1910年),杨氏后人将此园林别墅捐出,作为存古学堂校址,学堂内设四先生词,把宋代四川著名学者范景仁、范淳甫、张南轩、魏鹤山。学生来源在举人、贡生、秀才、监生中择优录取。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四川国学院。民国十九年(1930年)并入四川大学,原校舍的一半改建为济川中学。即今成都十六中。

  老马路 原为城郊田野间通往太平南街之老马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难民大量涌入,遂有人于此购地建房。然至解放前夕此地仍是菜圃多,民居少。直至60年代一环路建成后,始逐渐改观。

  四维村 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古代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做人之准则,又称“四维”,语出《管子·牧民》。村以此为名,寓弘扬祖国传统道德之意。

  九如村 《诗经·小雅·天保》云:“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中连用九个“如”字。用作村名,有祝贺福寿绵延之意。

  机投镇 前蜀王建、王衍曾在此大兴土木,营造皇家梅苑御园,并常来此地设宴赏梅。机投镇的得名缘于街头一桥墩形似织布机头,后谐音为机投。机投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桥成后,桥侧即形成集市。 1960年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墩系条石所筑。

  金花镇 又名顺江场。金花桥建于明代,横跨江安河,为九孔石拱桥。《双流县志》云:“金花此地,自古以来为藏卫要冲,休憩之所。桥下深潭,清澈如镜,时有映月散彩,故又称之为‘金花夜月’,为一胜景。”金花桥下有著名的金花堰,是牧马山灌渠的进水口。关闸时,千米长、百米宽的水面一平如镜。若逢秋高气爽,明月朗照之夜,但见粼粼波光,映月溢彩,静影沉壁,衬托看两岸的万家灯火,那恬静的夜景实在美丽!

  此地空气清新,一派田园风光。春日千顷黄色菜花,灿若云锦,清香袭人。炎夏荷花争艳,蛙声如汇,令人暑意顿消。秋日稻浪千重,一片金黄,令人悦心赏目。实为居家休闲和近郊旅游的好去处。

  红瓦寺 建于明代,原名德元寺。史籍记载明蜀王常游此寺。寺周围多明代蜀王府内侍墓,俗呼太监坟。三瓦窑宋代为一么店子,明代在红瓦寺至此处建有三处砖瓦窑,按顺序排列,红瓦寺为头瓦窑,为明代蜀王府烧制陶器之地。此处为三瓦窑,工人及监工均住此,加上来往人员及运输人员均需食宿,逐年建房造屋,渐渐形成场镇。笔者1980年来此时,镇上有一条正街,长约300余米,七条小巷,居民仅3700多人。

  高攀桥 俗称高板桥,桥为木石结构,建于清中叶,有桥楼,桥两头均悬匾。故老相传,桥竣工时,一游方老道士路过,误辟踩新桥,后悔不叠,连连施礼,口称:“高攀,高攀。”遂为桥名,今已不存。

  桂溪寺 建于明代,民国年间重修之《华阳县志》云:“明代中涓所建。…… 嘉靖时(1522-1566年)宁仪、周琦两承奉卒,皆葬寺后。”门额大书“桂溪古寺”,匾长150厘米,宽50厘米。殿宇三重,巍峨雄伟,门前一对石狮,高约250厘米。笔者1975年来此时,见上红色的山门虽有些破败,但森森古木掩映下的寺院建筑仍基本完好(当时为成都五金公司修制厂),周围则是一望无垠的纵横阡陌,间杂着青瓦小院的农舍和翠竹林盘。远处,清清的锦江水泛着波光,古意苍茫!不失为品茗休闲的好去处,今则仅存老树夕阳矣!

  金沙寺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谷睿所撰《金沙寺碑阴践》云:“盖金沙寺寓万里桥之侧,肇自汉唐以来,称之曰宝莲堂。神异高僧恒游于此,逸人墨客览兴于此,诚胜迹也。”民国年间重修之《华阳县志·古迹》云:“寺在江洲(即状元洲,杨慎曾泊舟此处)上。”《蜀中名胜记》称,南门外有江洲,其处俗呼为七星滩,中有金沙寺者,即谓此矣。(杨)升庵有记,乃为寺桥慈航而作。”“状元洲上晚钟沉”乃明清两朝成都胜景之一。迨民国初年,状元洲因河道变迁,已与锦江南岸陆地连成一片,即今之金沙寺。

  石羊场 据史籍记载,石羊场上的石羊乃清康熙年间所建之关帝庙内的遗物,至今仍保存完好。该石羊长160厘米,高80厘米,系用灰红色细质石料雕凿而成的呈匍匐状的母石羊,颈直向上,头略向右视,毛为细长的卷纹,刻工细致,似为东汉故物。

  近慈寺 宋元时名濯锦厢,位于石羊场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尼智闲(俗姓张,为石羊场大户)将祖宅濯锦厢捐出建寺,奉母以终。因与慈母近在咫尺,故名寺日“近慈”。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真悟和尚重修此寺。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度培修。同治四年(1865年),成都文殊院第九代方丈落云法师接管该寺,遂为文殊院脚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能海法师来此创办藏传密宗根本道场,培养了不少弘法人才如隆莲法师、贾题韬先生、清定法师等。寺院占地约40亩,五重大殿,“文革’冲被强行拆除,建为成都整流器厂和继电器厂。

  武侯祠 约建于隋初(590年左右),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因诸葛亮属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竣工后即由道士主持,成为道观。先后担任观主的有当时名重西南的道教领袖张清夜(1676——1763年)以及张合桂、徐本衷等人。嘉庆年间(约1808年)。黄合初写了一篇《石琴铭》,镌刻于祠内“琴亭”之石琴上,由衷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铭文句丽辞清,对仗工稳,然世人多不知,诚憾事也。兹录于下:“坚贞其质,雅正其音。宁静者学,淡泊者心。宗臣已往,遗像长钦。惠陵之侧,锦水之情。祠堂肃肃,柏树森森。良工仿制,古调堪寻。草庐抱负,梁父胸襟。一弹再鼓,千载龙吟。”

  南台寺 在今南台路西头,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四周均为菜圃,为南郊游览胜地。乾隆年间翰林院大学士张问陶(1764-1814年)曾于此处雅集群贤,临水赋诗,并绘《南台秋禊图》。前人咏诗曰: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目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寺毁于民国年间,今仅存街名。

  金陵路 原为菜圃。1938年春,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西迁成都,校本部设此.逐渐形成街道。当时此地名流云集,群星璀璨,如史学大师陈寅格、蒙文通、冯汉骥,中文系名教授吕叔湘、程千帆等,咸集于此。1946年秋金陵大学迁回南京,遗址现为小学。

  龙爪堰 民国年间重修之《华阳县志·山水》云: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蜀藩王于此筑石堰,截堵清水河水,分三股灌田,形似龙爪,故名。其堰甓石坚固,相传四周悉用铁锭联贯,故历五百余年而不毁。  

  广福桥 民国年间重修之《华阳县志》云:“广福桥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嘉庆十六年(18月11年)重修,民国十二(1923年)培修,原为石材平式。”光绪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颜楷曾为此桥题名,镌刻石碑立于桥侧,今佚。

  白塔寺与九眼桥 白塔寺始建于宋,元初毁于战乱。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川布政使余一龙建洪济桥(即九眼桥,“宏”为“洪”之讹)时,于桥南东侧建回澜塔,高约十级。后又于塔旁建寺,名回澜寺。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入蜀,拆除此塔。又二年,成都全城均毁,寺亦无存。故民谣曰:“造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桥是弓,塔是箭,一箭射到金銮殿。”

  九眼桥全长120米,是锦江上最大的石拱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总督李世杰重修此桥,1992年拆除,建为立交桥。

  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川总督开泰重建回澜寺,并于寺之东侧建三层亭式楼阁曰同庆阁,俗呼为白塔,回澜寺也被称为白塔寺。相沿成习,遂为街名。1945年因附近棚户失火,殃及寺塔,毁于一旦。街东原为一大片乱坟岗,丛葬1935年四川军阀混战中的死亡士兵。1953年平整,辟为望江路,直抵望江公园大门口。

  致民路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辟新南门(当时称复兴门),后始建此路,取“致民以治”之义。其时国内难民蜂拥而至,政府欲建一新村予以安置,初步规划是从东到西以两位数之序次命名街道,即十一街、十二街、十三街、十四街、十五街、十六街,皆横贯致民路、龙江路、新生路三条平行的新村干道。1954年后,省交通厅在十三街建四川客车厂,生产“峨嵋”牌客车,此街即消失。

  新南路 1938年建成时名西北路,当时路两旁皆农田菜圃,小桥流水,属难民新村街道。1966年更名为红星南路。1981年地名普查调整时始改今名。当时路宽仅9米,1996年拓宽成40米6车道水泥路面的高等级公路。

  安顺桥 旧名长虹桥,为木结构风雨廊桥,长60米,宽3米,建于清康熙初年(约168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华阳县令安洪德重修,并题匾“安顺桥”。1947年7月初,成都遭遇特大洪水,全城尽成泽国,安顺桥被冲毁。灾后砌石为墩,架木为桥。1996年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