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8年06期161《紫禁城》杂志
在我心里,这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是一块圣地,最神圣的地方。因为在二十几年前我刚刚爱上陶瓷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到好的,成系统的,同时可以作为标准的瓷器。故宫的陶瓷馆是我学习陶瓷的第一个课堂,第一个老师。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北京这么大,故宫又不是唯一的博物馆,哪就非得在故宫看陶瓷呢。这么说的人必定不足四十岁,要不就是不常去博物馆。
三十年前,历史博物馆——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只有一个通史陈列是常年的,而通史展览是要结合全面反映中国历史更迭的,陶瓷在其中所占比例可以想见。那时首都博物馆还在国子监里,根本谈不到专题或专业的陈列展览。即便把眼光放到整个中国,其他各省市的中小博物馆也相差无几。唯有故宫,有专门的陶瓷馆,有专门研究陶瓷的人,还有其他博物馆无法想象的,丰富的,年代确凿而品相上好的瓷器,这样的地方不是圣地是什么?
当然,今非昔比。现在的学瓷者、爱瓷者与我当年相比,真是太幸运,也太方便了。纸质媒体的:有画册、论文集、杂志、报纸、网络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形式多样,各种器物的比较,组合,各种交易的价格,真品与伪品的议论,都可以及时了解。不过,对于打算真正懂的瓷器,懂得鉴别瓷器的人来说,这种方便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信息多,错误的信息也相应的多,如何区分它们仍然是很大的问题。信息丰富是知识来源之一,而不是唯一的。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文物鉴别还是标型学,既是标型学,就一定存在与标准物相互参照的过程。
及时、有效、正确这三点是学习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学问过程中所必需保证的。正确是最重要、也最不易得到的。
眼力好,是要看的多,看正经东西,标准器才能逐渐好起来的。我期待的故宫陶瓷馆还将是以能够培养出好眼力的特别的课堂。
能够提供可靠、丰富的标准器展示的博物馆就显示出特别独到的高度,故宫博物院是个高度上无人能及的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旗帜和领袖。
说到对新陶瓷馆的期待,我的期待是特别明确的。
陈列于展示要有深水大港的标准。尽管形式上要让普通观众感受到中国古代陶瓷的绚丽多彩,内容上更要让专业学者体会到精致的、学术的含量﹙圈足、款式、窑址的瓷片等﹚能潜多深就潜多深。小船能进,万吨巨轮也能进。这是对陶瓷圣地的最大期待,也是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绝好利用。
也就是在普通观众与专业观众之间,要把专业观众需求放在首位,尽管他们是少数人,也要不遗余力地这样做,要从主观上为这部分少数人服务,为他们准别足够观察的内容和有效学习空间,才于故宫博物院在陶瓷研究这个领域中的旗帜与领袖地位相符合。
本文图刊自《紫禁城》杂志,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或手段转载、复制、翻印、传播及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本博的任何图文,违者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