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中小学学制看缩短基础教育年限
(2017-04-23 10:44:29)
标签:
国外基础教育中小学学制缩短教育年限教育分流 |
分类: 文化教育 |
1. 几个主要国家的中小学学制
1. 1 美国
美国中小学教育期限一般为12年,属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从6岁开始上学,18岁左右毕业。美国的教育由各州负责,学制由各地方学区确定。虽然总的学习年限相同,但各学区学制有一定差别,也有不同的说法。据维基百科英文版,在大多数学区,12年教育在小学、中学(初中)和高中三级学校中完成。依学区不同,小学通常是1-5年级或1-6年级,中学为6-8年级、7-8年级或7-9年级,高中9-12年级或10-12年级,高中9-12年级是最常见的。[1, 2] 小升初和初中升高中,不经考试按学区就学。由于美国高中实行学分制,学生完成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所以有少数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升入大学。
1. 2 英格兰
在英国,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英格兰教育体系的年龄结构为:3-4岁学前教育,4岁上学前班,5-16岁为义务教育阶段(5-11岁为小学教育,11-16岁初中教育),16-18岁为高中教育(含继续教育及职业教育),18岁以上为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义务教育共分为4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KS1) 5-7岁;第2阶段(KS2) 7-11岁;第3阶段(KS3) 11-14岁;第4阶段(KS4)14-16岁。(中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英国教育概况)
儿童4岁进入小学(Primary/Elementary School),4-5岁上学前班;5岁上小学1年级;11岁左右读完小学6年级毕业。第6学年结束前,所有学生会参加小学结业考试,部分中学只根据考试分数来录取学生。英国的初中为5年(7-11年级),12-13年级为高中教育(含继续教育及职业教育)。在13年级(17-18岁)结束之前学校教育是免费的,而在11年级(15-16岁)结束之前是强制性义务教育,在此期间,学生必须“接受”教育或培训,直到他们年满18岁那一学年6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五。[2, 3]
1. 3 德国
中学主要分为4类。普通中学(Hauptschule),学生不经选择即可入学,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侧重实践,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9年级或10年级结业(14-16岁),9年级后通过普通中学毕业(Hauptschulabschluss)考试结业,10年级后通过实科中学毕业(Realschulabschluss)考试结业。实科中学(Realschule),学生经过选择才能入学,面向职业学校前教育,10年级(15-16岁)后通过中学毕业证书(Mittlere Reife)考试结业。文理中学(Gymnasium),学生经过选择才能入学,培养学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12年级或13年级(17-19岁),参加过文理中学毕业(Abitur)考试后结业。综合中学(Gesamtschule),把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种学校的教学融合在同一个学校内,就读年限分为两个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为5到10年级或7到10年级,自愿教育阶段最高可到13年级,13年级毕业的学生其学历等同文理中学的毕业生。此外,还有特殊教育学校。[2, 4]
大多数州的学校设有5至6年级的定向观察期,仍作为统一学习阶段,为7年级时的分流做准备。德国的中学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第二级初阶(Sekundarbereich I)和第二级进阶(Sekundarbereich II)。进阶也可称为“高级阶段”(Oberstufe),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文理中学的高年级。[2, 4]
1. 4 法国
1. 5 俄罗斯
据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官网介绍,俄罗斯的普通教育分为3个阶段:初级普通教育(标准期限4年),基础普通教育(标准期限5年),中等(完全)普通教育(标准期限2-3年)。普通教育学制目前为11年,而在1985年以前是10年。由于延长了学习年限,学生提前在6岁(1985年以前是7岁)入学。因此,学生通常在17岁完成中等(完全)普通教育。此外,还有12年的非全日制教育和艺术类教育。
2001年,俄罗斯政府制定并通过的教育改革方案,决定中小学将以12年学制取代11年学制。2001年开始在个别地区试验统一的国家考试,以取代原来的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200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统一的国家考试。俄罗斯暂时不准备实行12年学制。[6]
1. 6 日本
1.7 小结
不难注意到,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基础教育,大体上接近或趋向一个标准,即:6岁入学,18岁毕业,总的学习年限12年。
2 俄罗斯中小学学制与教育改革
延长学制,以减轻学生负担。以中小学12年学制取代11年学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俄罗斯许多学校都存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学习负担过重,不仅造成教育水平下降,还使学生身体健康恶化。为改变这一状况,计划在减少教学内容20%的同时,将学制从11年延长到12年。实行12年学制后,前10年为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接受前10年的基础教育,而接下来的两年是分科教育,学生自愿选修。学制改革后,大约有50%的学生上完10年级后将进入技校学习,剩余的学生则再学习两年,以便为进入大学深造打基础。从2002年开始,俄罗斯已在每个联邦主体内选择5-15所学校推行12年学制的教改实验,以确定改制后的教学内容。[7]
铲除弊端,实行全国统考。俄罗斯中等教育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全国统考取代原来的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俄罗斯以前的升学制度是,中学生毕业后通过本学校命题的考试即可拿到毕业文凭,而要想考大学,还必须通过各高校命题的入学考试。由于中学毕业考试是由讲授每门课的老师出题打分,评分随意性很大,学生的考分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学习水平。实行统考后,授课的教师将不再参与学生毕业考试的出题打分,从而确保毕业成绩的客观性。升学考试由各高校命题,这一制度既为腐败提供了温床,也使许多优秀学生无法进入名牌大学学习。为了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学生家长经常通过行贿方式收买这些学校考试委员会的成员,请求他们给学生打高分。一项调查表明,要想考入莫斯科名牌大学的经济或者法律系,需要行贿1万到2万美元。要进入莫斯科普通大学文科专业,需行贿8000到1万美元,考入医学专业的代价是1.5万到2万美元,普通技术大学的门票为3000到6000美元。俄罗斯大学升学考试的另一个弊端是,中学生毕业后必须亲自到各高校参加入学考试。一些学生因为经济困难无法到其他城市的大学考试,只好放弃进入一些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改革后,学生不需离开所居住的城市,就可以参加全国统考。因此,统考制度可以使年轻人有均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7]
2001年,俄罗斯开始在个别地区进行统一的国家考试实验。2007年通过立法,2009年正式在全国实施统一的国家考试。必考的科目是数学和外语,其它科目,学生可以根据其所报大学的要求进行选择。关于延长学制,俄罗斯暂时不准备实行12年学制。[6]
3. 德国中小学教育的改变及过早分流的利弊
德国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基础教育的早期分流、多轨结构以及二元职业教育体系。一般认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与高级中学构成了德国初中阶段的三大主要学轨,其差别主要在学习年限、学业前景与职业前途等三个方面。[8, 9] 德国的教育体系如下图所示,取自网络,仅对个别学校类别的名称做了改动,以与前文保持一致。
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理中学就读,是直接进入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成绩次好的学生常常会进入实科中学,学校以培养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为主。其余学生则就读普通中学,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较简单,毕业生多继续进入二元职业教育体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学徒训练,并以从事手工业、制造业为主。一般只有文理中学的学生有资格参加统一的毕业考试,获得文理中学毕业证书(Abitur),之后才能升入大学。而从其它三类中学毕业,均不具备直接升入大学的资格。
长期以来,德国人对自己的教育体制一直引以自豪。德国的教育产生了像爱因斯坦和歌 德那样的巨人,也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工人和商贸人才。但本世纪初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表明,德国基础教育质量不太理想,从而在德国引发了关于该国的教育体制是否适应当前社会变化需要的激烈争论。德国学者对本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多轨制以及早期分流争议很大,针对德国基础教育学制偏长、分流较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各种改革建议。有学者总结了德国进入21世纪以来出台的改革举措,概括为四个方面:改革中等教育体制,由多轨制转向两轨制;设立和扩建全日制学校,由半日制学校教育转向全日制学校教育;缩短文理中学学制,由9年制转向8年制;引入国家教育标准,由输入导向的教育管理转向输出导向的教育监控。[8]
|
23 |
大学 |
|
|
|
|
|
18 |
|
22 |
应用技术大学 |
17 |
|||||
|
21 |
16 |
||||||
|
20 |
15 |
||||||
|
19 |
专科学校 |
14 |
|||||
|
18 |
文理中学 |
综合中学 |
实科续 |
13 |
|||
|
17 |
高级专业学校 |
职业专科学校 |
职业学校 |
12 |
|||
|
16 |
11 |
||||||
|
15 |
实科中学 |
普中续 |
10 |
||||
|
14 |
普通中学 |
9 |
|||||
|
13 |
8 |
||||||
|
12 |
7 |
||||||
|
11 |
6 |
||||||
|
10 |
5 |
||||||
|
9 |
小学 |
4 |
|||||
|
8 |
3 |
||||||
|
7 |
2 |
||||||
|
6 |
1 |
||||||
|
5 |
幼儿园 |
|
|||||
|
4 |
|
||||||
|
3 |
|
||||||
|
年龄 |
德国教育 |
学龄 |
|||||
德国教育体系结构图
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工业和手工业界作为专业工人就业。这类中学本来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别,其学生人数在1960年曾占中学生总人数的约2/3。此后,这类学校不断萎缩,到1990年代中期,学生人数下降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1/4,主要原因是家长们越来越希望其子女在更高层次的中学接受教育。[10]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对提高教育质量高度重视,这对德国触动很大。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德国基础教育显得很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创新经济,对人才的类型和知识结构,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以工业和手工业界工人为就业目标的普通中学学生人数大幅减少,就反映了这一变化。德国基础教育在通过改革来适应形势的变化,这说明德国的多轨制和二元职业教育体系,虽有可借鉴之处,但并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教育分流就是将不同能力的学生置于不同的学校、班级或课程,使学生接受与自身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以具备将来从事某类职业的能力。然而,教育分流的具体实践却伴随着有效性与公平性的争议。分流制度最主要的有两类,早期分流与职业型教育为中学阶段主流学轨的组合,或者晚期分流与学术型教育为主流相结合。国际经验显示,早期分流对教育公平有负面的影响。总体上说,延迟初次教育分流的年龄时点,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中的普遍潮流。美国、日本和中国,都实行晚期分流。[9]
德国早期分流的依据,是认为多数儿童在10岁时已经表现出日后的潜力。早期分流的好处是可以缓解竞争,让潜力弱的人退出竞争,给潜力强的人以宽松的学习环境。其代价是晚熟的人可能遭到淘汰。要完善这一制度,就要避免10岁定终身,要使得虽然10岁分流,但有制度保证非文理中学的优秀学生日后还有读大学的可能。这样就不仅减少了早期分流制度的消极方面,也是其自身在当代社会中能否持续的重要前提。[10]
人类建立的制度没有一个是完美的,早期分流的得失利弊,需要通过比较来判断。例如从筛选潜在人才的效能来考虑,对潜能的测定,越是在生命的早期,被掩盖和玷污的可能性越小。但如果把10岁分流的制度搬到中国,因为两国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对10岁前的孩子的教育投入一定会高过德国。早期分流的弊端,在于可能牺牲了晚熟者。对未入高校者来说,早期分流的代价是,在很小年纪时就使很多人进入高校的梦想破灭。晚期分流的代价则是让无数少年为高考陪绑,浪费了他们的时光。晚期分流的好处是给了所有同龄少年一个机会,去实现共同的进入大学的梦想。[10]
德国职业教育有自己长期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晚期。在德国,产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阶层相差不大,在社会权利和地位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很少有人认为工人或农民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低人一等。而德国人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使得早期分流能够顺利实施。
而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也相当可观,但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职业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普遍被视为一种“次等”的学轨。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也有企业办技工学校的模式,但因为政治经济制度、企业所有制等方面的内在差异,与德国的二元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大差别。[9] 要想改变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向德国模式学习,首先要做的是让整个社会转变观念,这一点在短期内可能很难取得明显的进展。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基础教育的学习内容不断增加。如果不减少教学内容,缩短学制不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只会增加学生负担,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俄罗斯要延长他们的学制,以减轻学生负担。德国基础教育的多轨制以及早期分流,受到多方质疑,德国人在通过改革来满足新世纪、新形势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在他们的中学教育阶段,偏重职业教育的普通中学,在不断萎缩。德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现行的学制,基本上是从美国学来的。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中小学学制,是以当时美国一部分州已经实行了一些年的学制为蓝本制定的,即“6-3-3制”。虽然中间曾经做过一些试验和改动,我国的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了“6-3-3制”。总学习年限12年,大约18岁高中毕业,与主要发达国家现在的体制或发展趋势可以说是一致的。
希望缩短学制,让学生早一点成才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可以理解的。笔者上中学后得知学校将进行缩短学制的实验,就曾感到非常兴奋。如果仅从知识角度考虑,现有内容可能不需要花费12年来学习。但是教育还需要考虑其它方面的问题,例如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很多人都说,美国小学1-2年级基本不学习什么知识,就是玩,但他们还是坚持中小学12年学制,可能他们认为小学低年级玩耍两年是成长的一部分。
对于有政协委员提出的基础教育占比太大、缩短教育年限以提高人才效率以及16岁高考升入大学或进入两年职业教育等建议,专家以“无知者无畏”来回应,不是没有理由的。中小学年限是否适当,如果仅仅怀疑中国的教育专家,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认为全世界教育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都不如自己拍拍脑袋的“思考”,那就无话可说了。
引用关于教育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对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没有广泛的共识。有人侧重于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强调其能够正面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形成文化个性,或者确立职业生涯。也有人强调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包括使学生成为良好的公民,成为能高效工作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总的经济发展,并保持社会的文化价值。(Wiki: Education, 出自Christopher Winch and John Gingel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Key Concepts (2nd edition).)
参考文献:
1. AmericanCulturalAssumpti
2. Wikipedia. Secondary educ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ondary_education
3. Wikipedia. Primary educ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imary_education
4. Wikipedia. Education in German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ucation_in_Germany
5. 李俊凯. 法国现行基础教育制度评议及启示,黑河学刊,2014年10月第10期。
6. 孙秋荣. 俄罗斯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概况及其新的教育改革,俄语学习,2010年5月第3期。
7. 何京. 透视俄罗斯教育改革,教书育人,2003年1月第2期。
8. 黄华. 从多轨制到双轨制——德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实证研究介评,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1期。
9. 陆伟、孟大虎. 教育分流制度的国际比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5卷第6期,2014年12月。
10. 郑也夫.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3卷第6期,2012年12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