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榜趣论张继——“诗钟”简介
60“诗钟”——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钟”意象。)
入榜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读诗篇《游灵岩》:“灵岩有路入烟霞,台殿高低释子家。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青松阅世风霜古,翠竹题诗岁月赊。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
“诗钟”趣论:
钟,有多种含义,指向时间方面的“钟”是后起词义。唐朝王勃《滕王阁序》有“钟鸣鼎食”,意指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汉朝张衡《西京赋》有“击钟鼎食”,说的是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这里的钟指的是乐器,
钟,在古代是器具,可分别为乐器、酒器、量器、响器。本文的钟特指经撞击发声的金属器具,古代用于寺庙生活报点或者活动节拍点,属于响器,并无“警钟”含义,但是,最为警醒和惊动人们的是“夜钟”。为此挂榜“诗钟”。
“诗钟”趣事:张继《枫桥夜泊》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曾经引发宋朝后代人和现代人对唐朝古寺晚夜间有无撞钟现象的讨论。寒山寺的出名依仗两位文客的名气,一个是因寒山而命名,一个是缘张继诗而传播。现在旅游到苏州市郊游览可以欣赏到寒山寺里有寒山、拾得的画像,还有张继的诗篇《枫桥夜泊》。有读者对“夜半钟声”产生质疑,那是不了解唐代的历史现象。
在陆游《老学庵笔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张继《枫桥夜泊》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欧阳公嘲之云:“句则佳矣,其如夜半不是打钟时。”后人又谓唯苏州有半夜钟,皆非也。按于邺《褒中即事》诗云:“远钟来半夜,明月入千家。”皇甫冉《秋夜宿会稽严维宅》诗云:“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此岂亦苏州诗耶?恐唐时僧寺,自有夜半钟也。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况僧寺夜半钟乎?
陆翁的确有见识。有唐僧诗句作证,如皎然《述梦》诗:“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还有许多唐诗“夜钟”诗句为证。
比张继早些的唐代诗人见证僧道寺殿“夜钟”的,比如有刘长卿诗为证:“水田秋雁下,山寺夜钟深”(《石楼》)。还有周元范的诗句“石桥路上千峰月,山殿云中半夜钟”。与张继同时代的诗人也有诗句佐证“夜半钟声”现象,如钱起《宴郁林观张道士房》有“竹坛秋月冷,山殿夜钟清”。又如耿湋《题清源寺》有“深房春竹老,细雨夜钟疏”。
其实,“夜半钟声”在唐诗里有众多的出现,其中很多不是虚构的。
比张继早现的诗人唐诗有“夜钟”诗句的如下:
张说《山夜闻钟》:“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霜风吹寒月,窈窕虚中上。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
刘长卿《秋夜雨中,诸公过灵光寺所居》:“晤语青莲舍,重门闭夕阴。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沈。流水从他事,孤云任此心。不能捐斗粟,终日愧瑶琴。”
刘长卿《龙门八咏·石楼》:“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水田秋雁下,山寺
夜钟深。寂寞群动息,风泉清道心。”
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
韦应物《送元仓曹归广陵》:“官闲得去住,告别恋音徽。旧国应无业,他乡到是归。楚山明月满,淮甸夜钟微。何处孤舟泊,遥遥心曲违。”
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
岑参《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
岑参《因假归白阁西草堂》:“惆怅飞鸟尽,南谿闻夜钟。”
郑絪《寒夜闻霜钟》:“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侵。遥相千山外,泠泠何处寻。”
与张继同时代的诗人见证“夜钟”的有:
包佶《过双山信公所居》:“遥礼前朝塔,微闻后夜钟。”
高适《夜别韦司士,得城字》:“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严武《酬别杜二》:“夜钟清万户,曙漏拂千旗。”
比张继晚的唐代诗人诗句见证“夜钟”的有:
崔峒《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
王建《温门山》:“月出天气凉,夜钟山寂寂。”
于鹄《送宫人入道归山》:“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
杨巨源《供奉于法师归安南》:“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
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昨夜凤池头,今夜蓝溪口。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
白居易《题青头陀》:“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
姚合《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夜钟催鸟绝,积雪阻僧期。”
顾非熊《寄吴山净上人》:“忆共蒲团话夜钟,别来落叶閟行踪。遥知黛色秋常玩,住向灵岩第几峰。”
许浑《舟次武陵寄天竺僧无昼》:“还在孤舟宿,卧闻初夜钟。”
许浑《寄题华严韦秀才院》:“今来故国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
刘得仁《送蔡京东归迎侍》:“郓郊秋木见,鲁寺夜钟微。”
赵嘏《赠天卿寺神亮上人》:“五看春尽此江濆,花自飘零日自曛。空有慈悲随物念,已无踪迹在人群。迎秋日色檐前见,入夜钟声竹外闻。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
方干《出东阳道中》:“马首寒山黛色浓,一重重尽一重重。醉醒已在他人界,犹忆东阳昨夜钟。”
李洞《送三藏归西天国》:“十万里程多少碛,沙中弹舌授降龙。五天到日应头白,月落长安半夜钟。”
陈陶《夜别温商梓州》:“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午夜钟。”
阅读唐诗,体验“山寺夜钟”或者“寺庙夜钟”,会感觉到是一种唐代寺庙文化和唐代僧侣生活文化现象。
以上唐诗作证陆游对“夜钟”认可的正确,而对名家欧阳修凭个人主观偏见给予否定。可见,文学佳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也允许作者奇特构思创作。然而,在所有关于夜钟描写的诗作中,最走红最出名的是张继。使宋人欧阳修以及今人读者迷惑的是“夜半钟声”当时的意义是什么?用敲钟催促或者召集僧人的含义具体内容,读者可以随着唐诗作者去想象、去推测。使人产生疑问和奇怪的是欧阳修,难道他没有见过以上几十位唐诗作品中任何一篇?或许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太出名,引发后人进行质疑。
然而,今人对《枫桥夜泊》诗首句“霜满天”说不!说它不合科学之理。有人说应该为“雾满天”。金蛋仔解读,“霜满天”饱含情感,“霜”的意象不同于“雾”,它寓意(身心)寒冷。“疑义相与析”:一是古人的认识习惯,他们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因此有“下霜”话语,所以节气中有“霜降”;二是文学作品,不是科技文章,在作者心目中,茫茫夜色里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霜花),这是艺术的描绘,而不是水分水汽在地面遇寒冷而凝结的自然界的真霜,合情比合理更重要,这就是艺术魅力的感受。
金蛋仔有一比较:纵比,张继的“夜钟”意境优于其他诗人诗篇,横比呢?与张继几乎同时代的卢景亮,作诗《寒夜闻霜钟》:“洪钟发长夜,清响出层岑。暗入繁霜切,遥传古寺深。何城乱远漏,几处杂疏砧。已警离人梦,仍沾旅客襟。待时当命侣,抱器本无心。倘若无知者,谁能设此音。”
卢景亮《寒夜闻霜钟》诗文叙述描写与张籍《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许多相同处,最突出的是对“夜钟”意象描写。在寂静夜晚,钟声划破空间而撞击人心;不同身份的人物有不同的回应。离人旅客和枫桥夜泊的游子被古刹钟声重重撞击,所激起的联想是什么?“到客船”比“清响出层岑”更有弦外之音的美妙。比较后,还是张籍诗为名篇名句。该当张继在古诗榜上获取“诗钟”誉称。
金蛋仔编诗榜趣论,本文为长篇,中篇可见本主2009年《中国古代诗家诗冠榜趣事》选编61 (2009-08-30 17:00:16);另有长篇可见本主2015年1月《中国古代诗榜趣事》——张继 (2015-01-12 11:24:30)。
金蛋仔jindanzai
2016-3-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