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读唐诗见证古代“元旦”别称》
(2016-02-10 16:44:37)
标签:
金蛋仔春节别称诗词春节献岁诗春节岁日诗春节新正诗 |
许多网友和读者,看古人怎样过春节,赏析关于春节古诗时,多数限于收索题为“除夕”、“守夜”、“元旦”、“元日”、“迎春”之类,而冷淡或疏远有关春节(古元旦)别称的古诗。金蛋仔也不例外,在除夕和猴年正月初一选读“除夕”和“元旦”之类的古诗。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和偏见,金蛋仔在猴年正月初二选读有关古代“元旦”别称的诗歌。现将选读体会整理成文——《春节读唐诗见证古代“元旦”别称》,将“献岁”、“正朝”、“岁日”、“新正”之类古诗归到春节古诗,便于交流和对此文纠偏完善。
现代华人将公历(阳历)1月1日称作“元旦”,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于是,当今民间百姓过年有两个,一为元旦,又一为春节。
在古汉语里,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文字据说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早已比《晋书》沿用几千年。
元旦的确立:中国古代分别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自汉武帝起到清朝止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我们现代讲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讲春节在中国也被称为“阴历年”,民间有些百姓称元旦作“新历年”、称春节为“旧历年”。
众所周知,“春节”一词称谓是从1911年开始的,之前叫法多种,其中以“元旦”和“元日”叫法为多。与“春节”同期并立的“元旦”为此改指公历新年的第一天。
有篇《唐宋已有“元旦”之称》的文章近两年流传广泛。金蛋仔很赏析它其中两段文字解说,转录在下:
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的解释为:“旦,明也。以日见一上,地也。”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麓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象形图画。经考证,这就是“旦”的古老写法。在殷商青铜器铭文上,“旦”字被简化为日出地平线的形状。“旦”是旭阳升起、黎明破晓的时刻。“元旦”是新一年的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希望。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或云正朝,或云元朔。”元日、正朝、元朔,这些都是“元旦”的别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这些称谓的变化,从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可见一斑,唐朝元稹的《岁日》、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清初孔尚任的《甲午元旦》等等,歌咏新年的诗文在中国文人浩如烟海的卷章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由此得知,古代“元旦”的别名较多,其中有上日、元日、正朝、元朔、改岁、献岁、三朝、正旦、元日、岁旦、元辰、元首、岁朝、岁日、新正、新元。
金蛋仔选录下列唐诗为其验证。(提示:以下元旦、元日指旧历新年第一天。)
徐彦伯《同韦舍人元旦早朝》:“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繁珂接曙响,华剑比春容。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百度词典】解释上日:1.朔日,即农历初一。 2.佳日,佳节。
李爻《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上日登楼赏,中天御辇飞。后庭联舞唱,前席仰恩辉。睿作风云起,农祥雨雪霏。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人日指正月初七)
薛能《酬泗州韦中丞埇上日寄赠兼次本韵》:“鲁儒相悟欲成空,学尽文章不见功。官自掖垣飘海上,镇从随岸入山中。尝遭火发瞿云宅,争得天如老氏弓。何意杜陵怀宝客,也随迷路出关东。”
“元日”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张说《幽州元日》:“
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方干《元日》:“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轩车欲识人间感,献岁须来帝里看。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百度词典】解释正朝(zhèng cháo):1君主受臣朝见的地方。 2.谓治朝,视朝。 3 .正月一日。
“正朝”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王绩《看酿酒》:“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王绩曾仕隋唐两朝,文学史上将他归到唐朝诗人作家。)
刘长卿《正朝览镜作》:“憔悴逢新岁,茅扉见旧春。朝来明镜里,不忍白头人。”
杨重玄《正朝上左相张燕公》:“岁去愁终在,春还命不来。长吁问丞相,东阁几时开。”(诗中张燕公,即张说。杨重玄,开元进士。)
张说《正朝摘梅》:“蜀地寒犹暖,正朝发早梅。偏惊万里客,已复一年来。”
【百度词典】解释元朔(yuán shuò):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
“元朔”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李适作品为证: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勇余矜捷技,令肃无喧声。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
“改岁”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阎朝隐《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管籥周移寰极里,乘舆望幸斗城闉。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鹊入巢中言改岁,燕衔书上道宜新。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
杜甫《赠李十五丈别》诗句:“多病纷倚薄,少留改岁年。”
【百度词典】献岁(xiàn suì):进入新的一年;岁首正月。《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 王逸注:“献,进;征,行也。言岁始来进,春气奋扬,万物皆感气而生。”《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岁。” 宋司马光 《和宋子才致仕后岁旦见赠》:“闲官逢献岁,拜揖亦纷然。” 清 刘献廷 《郴州元旦》诗之三:“新知指可屈,献岁亦劳劳。”
“献岁”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钱起《岁初归旧山(又作献岁初归旧居酬皇甫侍御见寄)》:“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应难见,残阳且掩关。”
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志士感恩无远近,异时应戴惠文冠。”
权德舆《和张秘监阁老献岁过蒋大拾遗因呈两省诸公并见示》:“二贤同载笔,久次入新年。焚草淹轻秩,藏书厌旧编。竹风晴翠动,松雪瑞光鲜。庆赐行春令,从兹伫九迁。”
裴夷直《献岁书情》:“白发添双鬓,空宫又一年。音书鸿不到,梦寐兔空悬。地远星辰侧,天高雨露偏。圣期知有感,云海漫相连。”
韦应物《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献岁抱深恻,侨居念归缘。常患亲爱离,始觉世务牵。少事河阳府,晚守淮南壖。平生几会散,已及蹉跎年。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部曲多已去,车马不复全。闲将酒为偶,默以道自诠。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涧泉。为政无异术,当责岂望迁。终理来时装,归凿杜陵田。”
【百度词典】解释三朝(sān cháo):1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2谓三日。3旧时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称“三朝”。4外朝、内朝、燕朝。5指前后三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三朝”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杨巨源《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之二:“临轩启扇似云收,率土朝天剧水流。瑞色含春当正殿,香烟捧日在高楼。三朝气蚤迎恩泽,万岁声长绕冕旒。请问汉家功第一,麒麟阁上识酂侯。”(蚤通假字——早;三朝为正月一日或外朝、内朝、燕朝均通。)
【百度词典】解释正旦(zhēng dàn):1.农历正月初一;2.戏曲角色,即青衣。
“正旦”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武平一《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
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自惊身上添年纪,休系心中小是非。富贵祝来何所遂,聪明鞭得转无机。羞看稚子先拈酒,怅望平生旧采薇。去日渐加馀日少,贺人虽闹故人稀。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惜寸辉。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千官仗下炉烟里,东海西头意独违。”
【百度词典】解释岁旦(suì dàn ):一年的第一天。
“岁旦”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和宋诗为证:
唐朝杜牧《岁旦朝回口号》:“星河犹在整朝衣,远望天门再拜归。笑向春风初五十,敢言知命且知非。”
唐朝司空图《丙午岁旦》:“鸡报已判春,中年抱疾身。晓催庭火暗,风带寺幡新。多虑无成事,空休是吉人。梅花浮寿酒,莫笑又移巡。”
宋朝宋伯仁《岁旦》:“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百度词典】解释元辰(yuán chén):1.良辰,吉辰。 2.元旦。
“元辰”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
张仲素《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仙客开金箓,元辰会玉京。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磬杂音徐彻,风飘响更清。纡馀空外尽,断续听中生。舞鹤纷将集,流云住未行。谁知九陌上,尘俗仰遗声。”(上元日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互动百科】引证解释岁朝(suì
cháo):阴历正月初一。《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
“岁朝”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和宋诗为证:
唐朝张籍《拜丰陵》:“岁朝园寝遣公卿,学省班中亦摄行。身逐陵官齐再拜,手持木铎叩三声。寒更报点来山殿,晓炬分行照柏城。却下龙门看渐远,金峰高处日微明。”
【百度词典】解释岁日(suì rì):元旦,新年第一天。
“岁日”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为证:
刘长卿《岁日作》:“建寅回北斗,看历占春风。律变沧江外,年加白发中。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今日阳和发,荣枯岂不同。”
韦应物《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献岁抱深恻,侨居念归缘。常患亲爱离,始觉世务牵。少事河阳府,晚守淮南壖。平生几会散,已及蹉跎年。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部曲多已去,车马不复全。闲将酒为偶,默以道自诠。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涧泉。为政无异术,当责岂望迁。终理来时装,归凿杜陵田。”
包佶《岁日作(一作口号)》:“更劳今日春风至,枯树无枝可寄花。览镜唯看飘乱发,临风谁为驻浮槎。”
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地暖雪花摧,天春斗柄回。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旅雁辞人去,繁霜满镜来。今朝彩盘上,神燕不须雷。”
《岁日感怀》:“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新春几人老,旧历四时空。身贱悲添岁,家贫喜过冬。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李约)
元稹《岁日》:“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
元稹《岁日赠拒非》:“君思曲水嗟身老,我望通州感道穷。同入新年两行泪,白头翁坐说城中。”
张义方《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
宋朝梅尧臣《余之亲家有女子能点酥,为诗并花果麟凤等物,一皆妙绝。其家持以为岁日辛盘之助。余丧偶,儿女服未除不作岁,因转赠通判。通判有诗见答,故走笔酬之》:“翦竹缠金大於掌,红缕龟纹挑作网。琼酥点出探春诗,玉刻小书题在牓。名花杂果能眩真,祥兽珍禽得非广。礧落男儿不足为,女工余思聊可赏。”(题目里的“余”即我——作者。原题名古代不加标点,金蛋仔试点句读。)
【百度百科】解释新元(xīn yuán):(1).新年号。(2).新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
“新元”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宋诗宋词为证:
宋朝赵长卿《探春令·寻春》词:“新元才过,渐融和气,先到帘帏。谩闲绕、柳径花蹊里。探看试、春来未。年时曾把春抛弃。与春光陪泪。待今春、日日花前沈醉。款细偎红翠。”
【百度百科】解释新正(xīn zhēnɡ):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或农历正月初一,元旦。
“新正”为元旦别称的说法,有唐诗和宋诗为证:
方干《新正》:“荜门惆怅内,时节暗来频。每见新正雪,长思故国春。云西斜去雁,江上未归人。又一年为客,何媒得到秦。”
韦庄《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相看又见岁华新,依旧杨朱拭泪巾。踏雪偶因寻戴客,论文还比聚星人。嵩山不改千年色,洛邑长生一路尘。今日与君同避世,却怜无事是家贫。”
薛逢《元日田家》:“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孟浩然《溯江至武昌》:“家本洞湖上,岁时归思催。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
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严维《岁初喜皇甫侍御至》:“湖上新正逢故人,情深应不笑家贫。明朝别后门还掩,修竹千竿一老身。”
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时年七十一)》:“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馀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李郢《元日作》:“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野雪江山霁,微风竹树清。芜庭春意晓,残枿烬烟生。忽忆王孙草,前年在帝京。”
以上是金蛋仔年初二偷闲阅读和笔记,个别诗篇不免有歧义,还需今后抽空复查和核对。但是不妨碍“献岁”、“正朝”、“岁日”、“新正”它们是“元旦”的别称。可以将它们纳入古代有关春节的诗词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