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榜趣事》选编105节录
金蛋仔喜称苏东坡,名人推动市场效益,美食商品就有了“东坡肉”。
爱屋及乌,金蛋仔喜爱“东坡”,美食“东坡肉”,美读“东坡诗”。
那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实在是有缘由,可解读苏轼《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最有关联的是白居易,他早就以“东坡”入诗了。
“东坡”写田园诗,自白居易始,至苏轼而终。有读者金蛋仔拜访过。啊!宋诗里有才学,只有品读才明白啊!
105“诗才”——苏轼(东坡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怕愁贪睡独开迟”。)
入榜诗篇《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篇是苏轼以才学入诗。)
选读诗篇《赠王子直秀才》:“万里云山一破裘,杖头闲挂百钱游。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这篇是苏轼以学识入诗。)
选读诗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篇是苏轼以议论入诗。)
南宋敖陶孙《臞翁诗评》评语:苏东坡如“屈注天潢,倒连沧海,变眩百怪,终归雄浑”;
“诗才”趣论:才,才能,有才能的人。古人道“三才”,位在天、地、人。李白作诗词为唐朝天才,苏轼便是宋朝地才。通才达识者,使词林雄发,让诗苑秀鲜。有大文豪张榜“诗才”。
“诗才”趣事:
宋朝葛立方《韵语阳秋》载:王介甫苏子瞻(即王安石、苏轼)皆为欧阳文忠公所收,公一见二人,便知其他日不在人下。《赠介甫诗》云:“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子瞻登乙科,以书谢欧公,欧公语梅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当是时,二人俱未有声,而公知之于未遇之时,如此所以为一世文宗也与?东坡跋梅圣俞诗后云:先君与梅二丈游时,轼与子由弟年甚少,未有知音。家有老泉公(即苏洵)作诗云:“岁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则二苏当少年时,已擅文价矣。
当时美谈何止苏轼兄弟俩同时中举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也是中举。虽然苏洵27岁学习起步晚,但是父子们都是学习型文客,是学习型家庭。
赵翼《瓯北诗话》载:
以文为诗,自昌黎(即韩愈)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盖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天,苏诗如流水之行地。读诗者于此处著眼,可得三家之真矣。
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此天才也。------
坡诗不以炼句为工,然亦有研炼之极,而人不觉其炼者。如“年来万事足,所欠惟一死”,“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剑米有危炊,毡针无稳坐”,“舌音渐獠变,面汗尝も羞”,“?碓水自舂,松门风为关”,“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此等句在他人虽千鎚万杵,尚不能如此爽劲,而坡以挥酒出之,全不见用力之迹,所谓天才也。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文章吸引读者,又以《水调歌头》、《念奴娇》开创豪放词派,苏轼作诗清新豪健,善以自己才学入诗。苏轼擅长行书和楷书,还能画竹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苏轼是宋朝大文豪,在文坛具有巨大影响力,出现“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文学派别和“三苏”、“苏黄”、“苏辛”等并称现象。苏轼是一位富有才华学问的文士。
宋朝许顗《彦周诗话》载:东坡诗,不可指摘轻议,词源如长河大江,飘沙卷沫,枯槎束薪,兰舟绣鹢,皆随流矣。珍泉幽涧,澄泽灵沼,可爱可喜,无一点尘滓,只是体不似江湖,读者幸以此意求之。
明朝李东阳《麓堂诗话》载,苏子瞻才甚高,子由(苏辙)称之曰:“自有文章,未有如子瞻者。”其辞虽夸,然论其才气,实未有过之者也。独其诗伤于快直,少委曲沉著之意,以此有不逮古人之诮。然取其诗之重者,与古人之轻者而比之,亦奚翅古若耶。
宋朝吴幷《优古堂诗话》载,东坡作《定风波序》云“王定国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定国南迁归,予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用其语缀词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予尝以此语本出于白乐天,东坡偶忘之耶!乐天《吾土》诗云:“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又《出城留别》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重题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又《种桃杏》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这正是苏轼诗才的巧用的趣事)
明朝瞿佑《归田诗话》载,东坡则放旷不羁,出狱和韵,即云:“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方以诗得罪,而所言如此。又云:“却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向江西。”不以为悲而以为笑,何也?至惠州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渡海》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方负罪戾,而傲世自得如此。虽曰“取快一时”,而中含戏侮,不可以为法也。
历史上苏轼因诗被举报获罪,“乌台诗案”导致苏轼命运逆转。赵翼为此认定东坡一生以才得名,亦以才得祸。其内在原因该是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然而历史上有多位名家批评苏轼诗作诗风,议论他以“才学”作诗,违背了诗言志抒情的雅正风尚。这个趣事恐怕由苏轼自己引发,所谓“以其之道还治其身”。
苏轼以书法论诗,写有《书黄子思诗集后》,文中从创作的角度,在肯定李白杜甫在诗坛极高的地位和极盛的荣誉后,认识到魏晋的高风远韵到李杜时亦衰。再提高一步,认定高韵乃在笔墨蹊径之外,远韵不受才意左右。而不可企及的,那就是汉魏晋诗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苏轼论诗又提到“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里提到辩证地看事物发展,有一盛则另有一衰。后世以为有李杜盛唐,则古意必已衰;韵味“美在咸酸之外”。
顺着苏轼这种论点方向,宋朝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表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
之后,宋朝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到:“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瑩徹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又提到:“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元朝元好问作《论诗》,第二十二篇道:“奇外无奇更可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清朝赵翼《瓯北诗话》论说:元遗山《论诗》云:“苏门若有功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此言似是而实非也。“新”岂易意,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能新,正以此耳。若反以新为嫌,是必拾人牙後,人云亦云;否则抱柱守株,不敢逾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尚得成大家哉?
金蛋仔认为宋朝诗人大家进行标新立异的创作时,对待继承传统方面,不是“扬弃”而是“抛弃”前辈优秀诗人的高风远韵。
当然不同的读者和学者有不同的体会和观点。明朝王世贞撰《艺苑卮言》,他说:“读子瞻文,见才矣,然不似读书者。读子瞻诗,见学矣,然似绝无才者。”对王世贞的观点,刘大櫆《论文偶记》道:“此元美(即王世贞)不知文而以陈言为学也。东坡诗于前人事词无所不用,以诗可用陈言也;东坡文于前人事词一毫不用,以文不可用陈言也。正可于此悟古人行文之法与诗迥异,而元美见以为有学无学。夫一人之诗文,何以忽有学忽无学哉?由不知文,故其言如此。”又道:“元美所谓有学者,正古人之文所唾弃而不屑用,畏避而不敢用者也。东坡之文,如太空浩气,何处可著一前言,以貌为学问哉!”
上文里的“学”,这个古字词义,不必强调它的原作意义,可以转换为现今读者选择的学问、学识、学说、学术、知识。“似绝无才”,不等于绝无才。苏轼以才学入诗,以议论入诗,正是他的诗作特点,因此金蛋仔为苏轼冠以“诗才”入榜。
苏轼的诗不同于其词。作词尚雄壮气派,作诗不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没有觉察作者十分用力,此天才成就苏轼的诗才。苏轼博极群书,足供驱使,挥毫写诗,左右逢源,尤其善于成语对偶,妙手剪裁。可以抽检几首诗篇,读出苏轼作诗拥有的才学、学识的天分。
“何人可复间季孟,与子不妨中圣贤。”(《与王定国会饮》)
“前身自是卢行者,後学过呼韩退之。”(《答周循州》)
“信命不须歌去汝,逢人未免叹犹吾。”(《答叶致远》)
“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答刘贡父李公择》)
------
苏轼在文坛名气最大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成就以散文为最,其次是词,再就是诗了。
凭借自己的学识才华作诗,用典入诗确实是苏轼的专长。例如《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全篇四句二十八字,没有一个海棠词,结尾用“红妆”取代“海棠”。“红妆”本指女子,通过想象,可以借指“红花”,进一步特指“海棠”花。施展诗才的苏轼有个巧妙的安排,全篇虽没有“海棠”两字,却暗示推出“海棠”的典故。难怪《红楼梦》小说作者设计“香梦沉酣”,借用“只恐夜深花睡去”的“海棠”花,以此隐喻史湘云的命运。
“只恐夜深花睡去”,表面看似拟人法,实际暗用“杨贵妃醉酒”典故,唐明皇在沉香亭召杨贵妃宴饮,杨贵妃拜见时还酒醉似睡未醒,这种美姿得到唐明皇赞赏,笑道:“真海棠睡未足耳。”这里说的是贵妃变态,苏轼将四大美女之一与海棠挂钩,创造出锦上添花的趣事。
苏轼凭才学将一个“睡”很自如地写进诗里,何止海棠夜睡,梅花也贪睡。可赏识《红梅》三首之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由于读者对海棠花有事先的了解,因此可以读懂苏轼《海棠》诗。
明朝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载:
题目诗最难工妙。如东坡《为俞康直郎中作所居四咏》中有《退圃诗》一首云:“百丈休牵上濑船,一钩归钓缩头鲂。园中草木知无数,独有黄杨厄闰年。”其于“退”略不发明,而“休牵上濑”、“归钓缩头”、“黄杨厄闰”,则已曲尽“退”字之妙。此咏题三昧也。
苏东坡《吉祥赏花寄陈述古》诗云:“仙花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太守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据《南部新书》记严恽诗:“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借用而已。
东坡诗:“白水满时双鹭下,午阴清处一蝉鸣。”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诗云:“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东坡本此。
阅读苏轼《赠王子直秀才》:“万里云山一破裘,杖头闲挂百钱游,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诗中第二联说王子直家住鹤田山,财产只有书田。奴婢代指木奴,即柑橘树。)
如果读《赠王子直秀才》诗,读者不了解像“战国苏秦敝裘”、“晋朝阮修以百钱挂杖头而店饮”、“南朝孔稚珪庭草蛙鸣”、“三国吴李衡种橘”、“秦朝东陵侯邵平种瓜”等典故或奇事,没有历史知识就很难解读此诗作者苏轼的才学诗意了。
苏轼任杭州任职,是为民有业绩的地方官,在文学方面为西湖杭州留下了文化作品,实物上有苏堤,诗歌上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金蛋仔读古诗有这样一比:诗人多以美人自喻。有宋人诗话说“东坡如毛嫱西子洗妆,与天下妇人斗巧”。
据赵翼《瓯北诗话》载:
东坡大气旋转,虽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
如《百步洪》诗:“有如逸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形容水流迅驶,连用七喻,实古所未有。(此篇以博喻入诗)
《席上代人赠别》云:“莲子擘开须见臆(忆),楸枰著尽更无棋(期)。破衫会有重缝(逢)处,一饭何曾忘?匙(时)。”(此篇以双关语入诗)
苏轼的诗歌名篇名句,除了入榜三首和以上列出外,其他选录如下: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赠常州报恩寺长老》);
“雪山门外千山绿,花落江边二用晴”(《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被前人认定的苏轼诗歌其他名句选有:
“云为山态度,水借月精神。”(《舟中》)
“翠浪舞翻红[禾罢]稏(音罢亚),白云穿破碧玲珑。”(《登玲珑山》)
“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示西湖诸友》)
“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送徐大正》)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狱中寄子由》)
苏轼有不少题画诗显现出他的诗才,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惠崇春江晚景》等诗,都展现出苏轼的才华。题画诗咏花有苏轼的《王晋叔所藏画跋尾五首》如下。
------
宋朝有一首谜语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谜底是“花影”,也是诗名。作者是谁?有说是谢枋得,也有说是苏轼。
苏轼的诗才还表现在他会作回文诗,有流传于世的《题金山寺》回文律诗:“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回读法: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远迢迢。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附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三首》: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枯桐。人随远雁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红手素丝千字锦,故人新曲九回肠。风吹絮雪愁萦骨,泪洒缣书恨见郎。”
“羞看一首回文锦,锦似文君别恨深。头白自吟悲赋客,断肠愁是断弦琴。”
苏轼的诗才影响很大,不仅涉及到对联,还引发历代诗人仿其诗作。例如晁补之等人仿苏轼《陌上花》作诗,苏轼《陌上花》三首原诗是: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且作迟迟君去鲁,独歌缓缓妾回家。”
其实,从以上诗中可以梳理出:“陌上花开,(省略删除中间部分)缓缓归”,正是吴语儿歌,(苏轼作《陌上花》诗三首,有序言: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经诗人苏轼凭才学加工成诗,又有追随仿作者,遂成千古笑谈。
元朝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载:昔人讥王介甫(即王安石)“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以秋英不比春花落,公引《楚词》为证。或谓“落”,初也,始也,如落成之落。愚谓《楚词》“落英”与“坠落”对言,屈子似非指“落”为“始”者,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朱子不释“落”字,亦阙疑之意。朱文公赠人诗云:“知君亦念我,相望平声两咨嗟。”今按“望”字作去声读自可;而注平声者,岂以其音之调乎?文公之于诗,其精如此。
上文讥讽“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据冯梦龙编明朝小说《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载,“东坡目穷万卷,才压千人”,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看后,凭才学解读,认为这两句是乱道,理由是西风就是秋风,正是秋菊盛开的季节,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遍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苏东坡与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金蛋仔查王安石诗篇,没有查到《咏菊》。但是有相似的《残菊》诗,前两句为:“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后两句为:“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诗中提到“风雨”打击摧残,可见小说故事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
金蛋仔认为苏轼的两句诗,也富有技巧,正符合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所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也是不同于唐诗的宋诗以此三者为诗,开辟新的蹊径,典型的诗人代表有,黄庭坚以文字入诗;卢梅坡以议论入诗;苏轼以才学入诗。
金蛋仔赞美唐诗,它为读者带来了美学乐趣,用严羽的话说,就是“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瑩徹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余而意无穷。”金蛋仔不贬低宋诗,是因唐诗极盛于世,难于超越前者的宋诗须另辟蹊径。所以,赞同宋诗占据文坛去开拓诗界,只得引进议论、才学、文词这些资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佑年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黄州。黄州期间的作者写下不少的名篇,“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正是苏轼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要知“东坡”来历,可读苏轼的《东坡八首(并叙)》: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焉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家童烧枯草,走报暗井出。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作之。)”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蜀人以细雨为雨毛。稻初生时,农夫相语稻针出矣。)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蜀中稻熟时,蚱蜢群飞田间,如小蝗状,而不害稻。)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十年何足道,千载
如风雹。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李公择也。)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孙。家有十亩竹,无时客叩门。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餐。”
“可怜杜拾遗,事与朱阮论。吾师卜子夏,四海皆弟昆。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何以面对“东坡”?苏轼作诗《东坡》回答:“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金蛋仔读罢,苏轼作田园诗,又喜爱陶渊明,可算半个陶潜。苏轼晚年作《和陶》系列诗,苏轼曾自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者则始于东坡。”追和有别于模拟模仿,这是他与陶渊明的情结,也是陶渊明最忠实的粉丝。然而苏轼有逞能显示诗才之嫌,情趣可读者选一首,录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之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人道“宰相肚里能撑船”,金蛋仔说“文豪手中逗词源”。
潘邠老《哭东坡绝句十二首》,其最盛传者:“公与文忠总遇谗,谗人有口直须缄。声名百世谁常在?公与文忠北斗南”。
金蛋仔阅读东坡诗词后感叹苏轼一生以才得名,也以才得祸。官场政治上虽遭遇“乌台诗案”,但凭借“诗才”随着官运迁徙,从江北到海南,一路诗词写到老。金蛋仔读苏诗借道:“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东坡之诗如其文,博学多才。
附选相关诗篇:(注:“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此四人再加陈师道、李廌,便是“苏门六君子”。选摘四学士部分诗篇如下。)
《虚飘飘》三首(此三首诗第一首为苏轼作,第二首为黄庭坚作,第三首为秦观作):
“虚飘飘,画檐蛛结网,银汉鹊成桥。尘渍雨桐叶,霜飞风柳条。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余光横碧霄。虚飘飘,比浮名利犹坚牢。”
“虚飘飘,花飞不到地,虹起谩成桥。入梦云千叠,游空丝万条。蜃楼百尺横苍海,雁字一行书降霄。虚飘飘,比人身世犹坚牢。”
(黄庭坚)
“虚飘飘,风寒吹絮浪,春水暖冰桥。势缓{雨双}垂线,声干叶下条。雨中沤点随流水,风里彩云横碧霄。虚飘飘,比时富贵犹坚牢。”(秦观)
晁补之《次韵李租梅花》:“寒岩幽雾不曾开,残雪犹封宿草美.一萼故应先腊破,百花浑未觉春来.惭非上苑青房比,误作唐昌碎月猜.常恨清溪熙疏影,横斜还许落金杯。”
张耒诗《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
金蛋仔Jindanzai
2015-1-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