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榜趣事》——王湾
(2014-12-25 08:35:45)
标签:
金蛋仔古诗榜诗冠唐诗王湾 |
唐朝殷璠《河岳英灵集》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又《捣衣篇》云:“月华照杵空随妾,风响传砧不到君。”所有众制,咸类若斯,非张、蔡之未曾见也,觉颜、谢之弥远乎!
入榜诗篇《次北固山下》与《游吴中江南意》,前人有的认为是同一首诗篇,而题名有别。《全唐诗》当作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而收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金蛋仔以为是王湾在江南做的两首诗歌作品,题名不同缘于作诗题意不同,由于中间两联构思奇特,作者就再次自我借用。根据题意分析,《次北固山下》应当在前,而《游吴中江南意》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名。这种创作现象,启发了后秀。北宋的晏殊就办成功了。
这个插曲故事告诉读者:宋诗的影响不如宋词,晏殊诗的成就不如其词,典型趣事就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的最早源出在哪?大多数读者认为来自晏殊词《浣溪纱》或者《浣溪沙》,原词全文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在此之前,晏殊作诗《示张寺丞王校勘》:“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宀下加之]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金蛋仔认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1960年代中苏论战的“九评”文献里的引用。中共对苏共的做法,“我们只好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970年代金蛋仔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看到有学者专家老师讲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语工丽,天然奇偶;使其出名的是晏殊词《浣溪纱》,其实它们早就产生在晏殊的律诗《示张寺丞王校勘》中,只是没有被人看中。后来作者把诗句成功地从诗中移植到词中,使其获得应有的评价。金蛋仔以此为根据,确定其源出在于晏殊七言诗《示张寺丞王校勘》。
《唐诗从绳》载:五六以“残夜”反拖“早”字,以“旧年”反拖“新”字,名正言反挑法,亦奇秀不可言。“何处达”,首无处达也。洛阳正在邛雁边,乡书即从何处达?保见思乡之情,顺看即不然。此唐人句调,粗心人未易识也。
如果用散文直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便意境丧失: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上已呈露春意(或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两句的寓意哲理可谓“辞旧迎新”。
李世民《春日望海》:“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中唐)独孤及《观海》:“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中唐)薛据《西陵口观海》:“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在昔胚浑凝,融为百川泱。地形失端倪,天色灒滉漾。东南际万里,极目远无象。山影乍浮沉,潮波忽来往。孤帆或不见,棹歌犹想像。日暮长风起,客心空振荡。浦口霞未收,潭心月初上。林屿几邅回,亭皋时偃仰。岁晏访蓬瀛,真游非外奖。
(晚唐)高骈《海翻》:“
(晚唐)周繇《望海》:“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