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第二故居——我站在高高的银杏树下 (冰儿慢走水乡19)


标签:
甪直叶圣陶第二故乡一代师表三棵银杏树 |
分类: 游记:我的快乐足迹 |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叶圣陶先生,记得在小学课本里就有叶圣陶先生的著名篇章《高高的银杏树》。但却不知道甪直水乡竟然是叶圣陶先生的第二故乡。
当无意间地走进这处葱绿幽静的院落,一个飘逝久远的温馨记忆随着映入眼帘的一棵棵高高的银杏树而变得清晰真切——哦,原来这里就是一代师表叶圣陶先生触景生情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的《高高的银杏树》的校园!
细细听来方才知道,这里曾是叶圣陶先生年轻时执教多年的地方。就在这个生长着三棵千年银杏树的美丽校园,叶圣陶先生简朴生活、勤勉教学,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叶圣陶先生在《高高的银杏树》一文中将甪直的银杏树评价为“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被甪直人们犹记于心,感怀不已。叶圣陶先生不仅把甪直比作自己成长的“摇篮”,而且还把甪直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在北京逝世。叶老先生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甪直的银杏树下。甪直镇政府不仅实现了叶老先生的遗愿,而且还专门建造了“叶圣陶纪念馆”,介绍叶圣陶先生在甪直指教期间的生平事迹,以供后人瞻仰。因此,这里也被称作是叶圣陶先生的第二故居。
在这里我才弄明白,原来叶圣陶先生那篇我们一直被称作《高高的银杏树》的文章原名是《三棵银杏树》。因为叶圣陶先生在这里执教时,院子里共有三棵千年银杏树。不过现在只剩下两棵了。其中一颗是目前甪直最古老的一棵银杏树。它虽然历经了1300年的风霜雨雪,但是至今仍然苍翠繁茂、高耸挺拔。
此刻,我站在叶圣陶先生第二故居高高的银杏树下,怀着崇敬之情仰望着那高高的千年古银杏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和风骨。
附: 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每年冬天,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
到了春天,绿叶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扮演戏剧。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
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被人忽略。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了银杏树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儿淡黄的小花。
说起银杏果,不由得想起“烫手罗,热白果”的叫卖声来: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热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等到黄叶落尽,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昔日圣陶先生执教多年的小学校,今日甪直圣陶先生纪念馆。】

【现在只剩下两棵银杏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