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的历史与文化

标签:
厦门鼓浪屿圆沙洲圆洲仔郑成功李叔同弘一法师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的西南隅,与厦门市只隔一条600余米宽的鹭江,轮渡5分钟便可达这个美丽的岛屿。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因为在岛的西南方有一个巨大礁石形成的海蚀洞,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所以人们就将这块礁石称为“鼓浪石”。鼓浪屿也因此而得名。明朝时正式改称此岛为“鼓浪屿”。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操练习武,并一举收复台湾。
鸦片战争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13个国家曾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们等也都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了一个“公共租界”。
由于历史原因,鼓浪屿上有许多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并得以完好地汇集和保留,鼓浪屿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这也成为鼓浪屿历史与文化的一个写照和见证。
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这个只有两万人小小岛屿,钢琴拥有密度竟然居全国之冠,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所以鼓浪屿又誉有 “钢琴之岛”、“音乐之乡”、以及“琴岛”之美名。而且“琴岛”是人才辈出,岛上共有100多个音乐世家,培养出了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
行走在鼓浪屿的花经小巷,不论是走进郑成功纪念馆,或仰望着皓月园中郑成功巨型铜雕像;还是漫步于菽庄花园,默默地与弘一法师李叔同淡定的目光对接;或者是漫不经心地路径琴园、鼓浪洞天,再信步登上一览海天的日光岩,你在淋浴微风,倾听海涛,眺望天际的同时,内心中感受更多的还是鼓浪屿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徜徉在美丽的鼓浪屿岛上,真的很享受那种悠久历史与中西文化和谐交融的特殊感觉。
前一篇:大风歌
后一篇:高考——“考”谁?“烤”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