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又是一年一度清明时。
不知是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的昭示和影响,在人们的记忆里,清明节就是阴雨绵绵,或雨雪交加,或阴冷幽暗,似乎从来就没有过阳光,没有过温暖。而人们的心情也和清明的天气一样,沉重、抑郁而悲切。
延续着几千年来这一天人们总会走向一个共同的地方——墓地。
在先逝前辈和亲人的墓前或坟前,除去杂草、拂去尘土,再献上几碟食物、斟上一盅酌酒,其余洒向周围,然后,或跪拜或伫立于墓前,神态忠孝而虔诚,情景庄严而肃穆。可此时立于墓前的人们心里想的都是些什么?局外人皆无从知晓。
如问。答曰定是“祭祀”。
可是,我们又为什么“祭祀”?今天,我们又“祭祀”什么?答案却是多重且模糊的。
中国人重孝道,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在万木吐绿,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正所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此时此刻,墓前祭祀,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缅怀和追思先烈先人,而且“祭祀”里面还饱含着终结与新生的哲学,饱含着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饱含着继承与发展的深远意义。正因为如此,清明节“祭祀”的传统延传了两千又五百年。
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祭祀”内容、方式与目的。今天,我们作为后人,完全可以屏弃那些繁缛的形式或仪式,用我们最容易承受的文明而简约的方式,怀着一颗真诚、感恩的心,作心灵的告慰和祈祷。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我想,这首《诗经.小雅》中的小诗既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扫墓祭祀诗句,也是我们当下祭祀时应该怀有的一种最朴素最真诚最反哺的心态和情感。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如果在今后的每一个岁月的每一个清明时节,我们都能如期到祖先或父母的墓前,扫墓祭祀,伫立片刻,告慰祈祷,那便是对祖先或父母最好的敬孝和慰籍了。
告慰亡灵:你感谢他们给了你生命!给了你延续血脉的能力!告慰亡灵:你还活着!而且是健康、快乐,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告慰亡灵:你仍怀念着他们,直到永远!
这,就足够了!
清明节特别推荐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