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雅雅的世界
雅雅的世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0
  • 关注人气: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疑:少先队干部佩戴"杠杠"的实际意义

(2008-04-25 21:31:42)
标签:

杂谈

教育

少先队

一年级

雅雅

质疑

分类: 雅爸的杂想

7岁的女儿入队了,虽然她不完全明白“入队”的真实含意,但并不妨碍她为此而兴奋激动。她说:她要为红领巾增光添彩!伴随着入队,各班开始给部分少先队“干部”佩戴臂章:小队长一道杠,中队长两道杠,大队长。当女儿仰起臂膀略显骄傲的向我展示那“一道杠”时,触动了我的一些思考:这些“杠杠”对于孩子们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质疑:少先队干部佩戴"杠杠"的实际意义

我查阅资料,只找到些关于“红领巾”起源、意义的资料,没有找到关于“杠杠”的起源定义。

红领巾是20世纪20年代,省港大罢工和五卅惨案时期,一群流浪街头的苦孩子在党组织帮助下,成长为光荣的劳动童子团团员,在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红领巾不仅仅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中华民族应该对红领巾热爱和尊敬,这点毋庸置疑!我对此也不抱有任何疑问。

但是,对少先队“干部”佩戴的“杠杠”,我没有找到权威资料,来解释说明它的作用和意义。

 

从少先队的历史看,红领巾或臂章,用于标识干部或骨干,起到了类似军衔的作,站岗放哨,统一管理。那时的”臂章“是有实际意义的。

 

21世纪的今天,对于孩子的”先进性“教育,采用类似“杠杠”这样的等级“标识”,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呢?我看值得质疑。

 

近几年,常看到类似“小学班干部权力寻租——不买冰淇淋上黑名单”的新闻层出不穷。据我了解,不少小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班干部风气不好的现象,班委索要好处、包庇好友的现象并不少见。“跟班干部做好朋友,好处太多了:让老师喜欢,不守纪律可以不记名字。”前日,在与几名放学的小学生交谈中得知,为了跟班干部拉关系,好多同学都请他们吃零食、送贴画。

有人说这是成人社会风气进入校园的症状——这也有道理。但我认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对于“等级”暗示,也是导致这种显现的原因之一,这点,我们不能回避。

在小学阶段,往往“听老师话”“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被甄别为“班干部”,而不是“有爱心”“关心别”“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孩子做“班干部”。

久而久之,“干部”的核心定义——服务者含意被扭曲,“干部”被定上“高人一等、阶层、特权”标签。这些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对于公权力的认识自认也会存在偏差。

 

由此看少先队的“杠杆”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直接通过显著外饰标识身份,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弊端大于利。

首先,佩戴“杠杠”的孩子在获得正向激励的同时,还获得了一种心理暗示:“我比别人高一等”。这与我们社会需要强调“人人平等”的道德取向相违背,且容易与中国传统的“以官为本”思想相契合,对内心纯洁的孩子是一种不良引导;

其次,对于未能佩戴“杠杠”的孩子,必然造成心理挫折,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开始佩戴红领巾段都是6、7岁的孩子,正是心理发育的关节时期。少数人配搭“干部标识”,容易打击大多数孩子,这部分孩子会产生“我不够优秀或我不是最优秀”的心理。这不利于培养乐观、自信的优良品格;

对于孩子,要在心理上,要尽量淡化“权力意识”,让学生在提高能力素质、懂得班级管理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懂得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

 

记得我小的时候,入队比较困难。甚至有些孩子在小学毕业都没戴上红领巾——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啊,甚至有些残忍,不是吗?

而现在基本上都是全班入队,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为何不能再进一步,取消少先队“级别表示”——那些“杠杠”臂章呢?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管理者对此问题有所意识。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在广州某小学在如何处理班干部的问题上作的尝试。学校在班级中实行管理员岗位制度,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员的种类很多,根据岗位不同职责上也有所区别,有专门负责收集学生作业的“作业收集管理员”,有定期对全班学生学习用品进行检查的“学习用品管理员”,甚至连教室电器的开关也有专门的小学生负责,总共有近40个岗位。“与以往班级里只有班长、学习委员等五六名班干部相比,这种班级管理机构显得十分庞大,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孙冰清说,“管理员每学期都要轮换一次,几乎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经验。”

还有,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宝安区一小学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既没有班长也没有学习委员,学生干部们不是协助老师“管理”同学,却是收受薪酬必须用心“服务”,因为他们要受到所有被服务人员的监督与公开评定,随时有面临“下岗”的危机。班主任陈老师说:“这种有薪岗位的竞选一方面是希望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的阶层概念,树立起平等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薪酬的方式让他们真正去体会和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以上两所学校的作法还是尝试性的,不能说就是好,但在儿童阶段需要淡化权利、阶层、特权思想的应该是对的!
我为这两所学校的作法鼓掌。

    

少先队员佩戴“杠杆”的正面意义又有什么呢?我还真的没有想到多少.....

 

因此,我大胆呼吁,取消弊大于利的少先队员胳膊上的“杠杠”标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