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泉河古事记

分类: 转载 |
鱼泉河古事记
李秀桦 沈景莹文/摄
车出南漳县城,向西,进入荆山山区,在三道河水库的上游,蛮河流经的一个村子,名叫鱼泉河。蛮河干流鱼泉河段,两岸是峡谷,河流落差大,适合漂流,水质优良,有如飘荡在大山褶皱之间的一条绿丝带。绿水、青山、蓝天,浓得化不开的绿色是这个村子的底色。不止于此,鱼泉河村还遗存有古道、古山寨和洞窟,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发现。
古道记
在古代,山区道路往往依河流而修筑,山民和商人依靠这样的道路,开展商业贸易。
在高速公路和河流之间,有一条隐匿在树林中的小道,称之为古代商道,应该更为准确。村治保主任薛锋对我说,这样的古道在村里断断续续地延伸,大约有五公里。这些道路有时伴河流而行,到了河流上游,就沿山谷进入不同的自然村。为了避开雨季的高水位洪水,先民们就把路开凿在河岸峡谷的崖壁之上。如果不是新近发现的石碑,这些古道就可能不为人知了。
雷打岩向河的方向突出,上为悬崖、下为深潭,先民们就在此处硬生生劈开一条约1米宽的山路。1925年的修路碑嵌入雷打岩的崖壁上,高35厘米,宽86厘米,楷书工整,由于山体溶蚀,部分字迹已漫漶不清。“往者路附岩脚而叠石屡被水打,岩之名实缘于此,乃或者以雷打呼之。”正文之后是捐资者的姓名,可见修桥补路皆为功德,古今亦然。
嘉庆六年的修路捐资碑是村民唐桂凤三年前在自家屋后挖刺藤时发现的。跌落山谷中的古碑向上一面没字,但她发现背后有字,就报告给了村支书高善玉。今年4月份,高善玉组织村民,用“手拉葫芦”把跌落山下的碑移到了古道上。
唐桂凤家所在地叫岜石岩,下为河流,上为绝壁,地形十分险要。我们从屋后进入毛竹和灌木丛生的古道,其中有一段仅容两脚交替,手抠山石方能通过。到了一稍宽处,嘉庆修路碑就靠在路边。碑额横书“万古流芳”四个字,下面有约250个捐资商号和捐资百姓的名字,以及金额。
这条联系南漳县城和西部地区的重要商道,向东联系县城和武安镇,经鱼泉河村西可以到长坪镇,甚至可以到与保康、谷城两县的交界处,这一带出产的山货和输入到这里的日用品,在上世纪70年代公路没有开通之前都是沿此通道运输,可见这条纵穿鱼泉河村的唯一古道,在当年是多么重要。
民国时期,蛮河水道武安镇至宜城段尚可通航,且能够直达汉江,南漳、保康山货出境一般在武安镇中转。《襄阳会馆》附录“禁止勒索商贾告示章程碑”碑文,上列诸多种类的商品,有川盐、淮盐、粉条、瓷器,火纸、干果、药材,等等。漳河源曾昌盛一时的陈氏纸业,就在蛮河上游的支流冷水河,至今在附近还可以看到多家造纸厂的遗迹。可以想象,上述货物就是通过这条古道运输的。
此外,鱼泉河村的邻村黄潭洲村庞龙洞附近,发现了一通乾隆五十四年的修路捐资碑,相关的古道,与鱼泉河村的古道共同构成了清代以前或更早时期的山区交通系统。
古寨记
初夏的一个周末,薛锋和驻村干部万涛给我们做向导,离开村委会,沿国道前行约3公里,到了杨家坪,请78岁的村民杨祖善带我们去探访明松寨。
从杨家坪西边竹林上山,一条小路又窄又陡,路边杂木茂密,间有毛竹和松树。约半个小时,我们已经进了明松寨内,只是寨墙因年久失修,已倒,隐约可见寨墙的残迹和大致走向。明松寨碑就立在一乱石崖壁下,立碑时间是嘉庆十三年,其内容由碑序和捐资者姓名组成,记录了当时人们因恐慌而筑寨的经过和捐资人的名字。经统计,共有81人捐出586700文钱,且捐资人以杨姓人居多,山寨由当地人共建共享,本是情理之中的事。
清朝嘉庆年间,时局动荡,碑文中有相关记载。碑文云:“襄阳府黄龙垱张汉朝起叛,更行猖狂,走湖、河、陕、川,会合罗之青,周而复始,民不聊生,男子带枪而种田,女子执刀而纺织,百姓如坐针毡。”时局的动荡造成百姓恐慌,为了“坚壁清野”,经官府批准,民间自筹资金修建了明松寨。南漳数量众多的山寨大多建于嘉庆年间,从明松寨碑可见一斑。
向上攀援,十多分钟,沿宽约两米的山脊走大约二百米山路,就到了山顶。这是寨子的中心,面积约20平方米。南门残墙可见,寨门宽约1.5米。站在山巅,环顾四周,视野无阻,群峰苍翠,山风习习,蛮河呈“Ω”状环绕半岛状的杨家坪,麻竹高速公路、郑万高铁纵穿蛮河而过,众人皆呼真美!我们测出山顶的高度为280米,人立于此,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
除了明松寨,在蛮河左岸寨梁子山顶,有一座寨梁子山寨,寨墙依山就势而建,用就地开采的毛石垒砌而成,墙体厚实坚固,西部寨墙上设有射击孔,寨墙局部坍塌。山寨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两端设有寨门,保存较好。寨内南部建有房屋6间,北部建有房屋5间,均为石块垒砌。而在河左岸临河的一处溶洞,也砌有数米高的寨墙,开成一处洞寨。
洞窟记
下国道,过了蛮河,沿又窄又陡的台阶向上攀登,就到了一处天然溶洞加人工扩建的石窟寺。洞窟上方崖壁之上可见“古佛洞”三个红色大字。洞窟分东西两处,东窟宽约4米、深约6米、高约3.5米。西洞窟容积较小,向内下沉,四壁有钟乳石和折断的石笋,荆山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成就了这些洞窟的存在。
东窟内供有燃灯佛、真武祖师、送子娘娘等石造像24尊,雕刻精美,工艺精湛,石造像造型生动流畅,可惜大部分残损。其中一尊石造像上有题刻“嘉靖十九年”。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古佛洞石窟开凿年代定为清代,2021年,襄阳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小组在古佛洞发现明嘉靖十九年石造像,断定古佛洞石窟开凿年代不晚于明代,又将古佛洞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年。洞窟中有一尊石造像,高46厘米,脸形丰润,双手置膝,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另一尊石造像为真武坐像,高53厘米,面容丰润,两眼微睁,着广袖衣,双手平放于两膝上。
洞口立有道光十一年碑刻一通,碑额横书“万善同归”,高83厘米,宽53厘米,厚11厘米。碑文提到了古佛洞,称因年代久远,造成“古佛合洞朽坏,众神金像不全,首士众等共捐资财,装塑合洞诸神”,当地领修首士杨正秀、鲁朝文率领百姓将近200人捐资装塑诸神像。
在登山台阶旁的树丛中,还有从洞窟上方跌落的两块残碑,察看后,确定是立于1930年的捐资题名碑,同样是众姓为“装塑合洞诸佛金身”而立。
鉴于古佛洞的历史价值,2006年,古佛洞石窟寺被公布为南漳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高善玉介绍,听村里老辈人说,原来洞内曾供大小石造像一百多座,在清道光年间,古佛洞香客众多,香火旺盛。过去古佛洞香火比较旺盛,逢年过节时要唱七天大戏。后来,洞内大部分石造像被毁。近些年来,附近的村民自发对石窟与石造像进行修复,洞中石造像都是鎏金装饰,石窟内祭台也恢复了原状。“保护好鱼泉河村里的古道、古山寨和石窟寺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