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六尺巷

标签:
桐城六尺巷旅游杂谈 |
今年国庆期间,我去天柱山旅游,高速公路经过桐城,看到路边一块大广告牌,上书五个大字:桐城六尺巷。我的心怦然一动,六尺巷在桐城啊。于是就想去拜访。桐城,想必博友都知道,清朝文坛的散文流派中,桐城派赫赫有名,但六尺巷,大多数人未必知道在桐城。
关于六尺巷的故事,恕我再唠叨一遍。清朝康熙年间,京城高官张英家人的房屋在桐城与吴氏为邻,中间有一块公用空地,被吴家占用,两家闹起矛盾。张英家人修书一封,希望京城为官的张英出面,讨回空地。张英,那时在康熙手下任过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宰辅等职,跟着皇帝鞍前马后的跑,按说以权势压人,很容易办到。但张英回书一封,信上只有四句诗。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甚感惭愧,主动向后撤让三尺。吴氏见张家如此大义,也退让三尺,六尺巷遂形成。
这个故事可不是瞎吹的,姚永朴的《旧闻随笔》中有记载。
争斗,往往是心血耗尽,两败俱伤的事,而礼让,则是一条阳关大道。可惜很多人或秉性使然,或一时冲动,常常用心机和拳头演出一幕幕悲喜剧,让看风景的人觉得好笑。这次拜访桐城,就感到那里的风景与众不同。也许是桐城派诗文的熏陶,也许是六尺巷传统的勉励,桐城的老百姓总是那么淳和质朴,宽厚温良,让人感到六尺巷的魅力两百年不减。走进桐城,似乎看到中国文化的回归。
下面恭请诸位参观六尺巷。
下了高速,进入桐城市区,就问人六尺巷在哪,路人都知道。看来六尺巷是桐城的招牌。顺着市民的指点,一会儿就到了。这是六尺巷西面的牌坊,上有“懿德流芳”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