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六尺巷

(2009-11-15 11:20:00)
标签:

桐城

六尺巷

旅游

杂谈

    桐城六尺巷

 

今年国庆期间,我去天柱山旅游,高速公路经过桐城,看到路边一块大广告牌,上书五个大字:桐城六尺巷。我的心怦然一动,六尺巷在桐城啊。于是就想去拜访。桐城,想必博友都知道,清朝文坛的散文流派中,桐城派赫赫有名,但六尺巷,大多数人未必知道在桐城。

 

关于六尺巷的故事,恕我再唠叨一遍。清朝康熙年间,京城高官张英家人的房屋在桐城与吴氏为邻,中间有一块公用空地,被吴家占用,两家闹起矛盾。张英家人修书一封,希望京城为官的张英出面,讨回空地。张英,那时在康熙手下任过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宰辅等职,跟着皇帝鞍前马后的跑,按说以权势压人,很容易办到。但张英回书一封,信上只有四句诗。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甚感惭愧,主动向后撤让三尺。吴氏见张家如此大义,也退让三尺,六尺巷遂形成。

 

这个故事可不是瞎吹的,姚永朴的《旧闻随笔》中有记载。

 

争斗,往往是心血耗尽,两败俱伤的事,而礼让,则是一条阳关大道。可惜很多人或秉性使然,或一时冲动,常常用心机和拳头演出一幕幕悲喜剧,让看风景的人觉得好笑。这次拜访桐城,就感到那里的风景与众不同。也许是桐城派诗文的熏陶,也许是六尺巷传统的勉励,桐城的老百姓总是那么淳和质朴,宽厚温良,让人感到六尺巷的魅力两百年不减。走进桐城,似乎看到中国文化的回归。

 

下面恭请诸位参观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

下了高速,进入桐城市区,就问人六尺巷在哪,路人都知道。看来六尺巷是桐城的招牌。顺着市民的指点,一会儿就到了。这是六尺巷西面的牌坊,上有“懿德流芳”四个大字。

 

            桐城六尺巷

     进了牌坊,里面就是一座石刻屏风。屏风正面是六尺巷传说的石雕图案,背面是文字说明。据考证,六尺巷形成于清康熙年间。

 

            桐城六尺巷

          这是当年张英写给家人的四句诗,下面还有印章,不过我怀疑这不是真迹。

 

            桐城六尺巷   

                 赫赫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宽2米,长一百多米,地面由鹅卵石铺成。

 

            桐城六尺巷  

    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当年的房屋已毁废不存。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六尺巷遗址上恢复原貌重建的。如今,这巷子南边是医院,北边是机关。

 

            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东西连着两条街道,行人不断。

    这六尺巷和我想象中的巷子颇有差别,但比我想象的简洁完美:两边的围墙笔直清雅,墙头的徽派风格昭然显现,犹如当年桐城派的文章,论点鲜明,辞句精炼,流畅清新;从两边伸过墙头的绿树,已为巷子撑起一条如盖的长伞。从六尺巷的这头向那头望去,一种往事悠悠,如梦如幻的感觉油然而生。

 

                       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的东边巷口,也竖着一座牌坊,牌坊上“礼让”两个大字如日高悬,它既弘扬着前贤敦睦友善的美德,也激励后来人秉礼处事,大度做人。

    六尺巷,你有多少闪亮的岁月教我们重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结中等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