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序:觉悟超越文本的典范

(2010-07-25 08:57:50)
标签:

书序

诗词

一生最爱宋词

中国

罗志渊

纯文学

源灏

灏诗品词

文化

觉悟超越文本的典范

——序贺静《一生最爱宋词》

  作者:罗志渊(源灏)
 

  通读贺静《一生最爱宋词》,心里甚是欣慰,一个热爱宋词的贺静,却用对诗词的“觉悟”超越了文本本身,从而让读者产生共鸣。

 

  也许是同一本宋词,给了世人同一个梦。我与贺静一样,深深热爱着宋词。所以,贺静多处对词人及其词的阐述,让我感到非常熟悉,并产生共鸣。总体来看,贺静是用心去解读宋词及词人的,把握得很到位。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当今中国诗词之路,应该是古今融合之路。我曾在我的新书《灏诗品词》里表达过这个观点,在这里就不阐述了。

 

  诗词作者,在社会形态中处于一群神秘的人,因为他们往往不被世人理解。如贺静在书中提到:“依我来看,他的风流可以说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抗,对自己人生风雨的一种躲避。”这句一语中的,道出了多少诗词作者的宿命啊!纵观世界各国诗词作者,其情感都是统一的,真善美是这群人的最高追求。但因为各自的国情、文化及语言的表现的形式的不同,影响着对自身诗词的理解。所以,因国人对本土文化的积淀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让我们深深感到积淀了几百年的宋词,仍然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那么,诗词的“觉悟”是什么呢?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一般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我认为,介乎两者之间的就是“觉悟”。“觉悟”这个概念是比较难把握的,很多人不能真正理解“觉悟”。对于诗词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打破“物我”的境界,实现“无我”的境界。而诗词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我之境”。

 

  在今日,我们重提宋词,不仅对中国文学,还是对诗词作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诗词革命就一直持续着。五四著名诗人如胡适、闻一多等,都是白话诗歌的“革命者”,但在革命的过程中,诗词作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摒弃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到现在,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诗词大师,诗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多人不由地问:“这是时代的问题,还是诗词作者本身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讨论是谁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诗词创作已经失去了方向,这必然导致中国诗词的式微。在诗词的国度里,诗词已经式微,必然出不了真正的诗词大家。所以,我认为,只有到古典诗词里去吸收营养,开创古今融合之路,这才是我们诗词创作的方向。

 

  应该说,贺静的《一生最爱宋词》,正好是从古到今的“觉悟”传达,作者用自己的“觉悟”超越了宋词文本本身,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一个心灵的故事。

 

  希望多情的贺静能在多情的宋词里真正找到心灵的抚慰,也希望读者能在《一生最爱宋词》中感悟世间的真情!

 

  是为序!

                                                                   源灏于深圳灏品居

 

请关注志渊微博,在微博可评论。

说 <wbr><wbr><wbr><wbr><wbr>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