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的报道 |
浅谈21世纪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张志珺
英国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 张向荣
最近,读了一些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以及神经科学发展史的文献,试着把文献中对该领域发展的认识和同道聊一聊。
“神经”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而曲折,在启蒙阶段“哲学”和“宗教”主导了近两千年;一直到19世纪,随着医学专业化的迅速发展,“神经”医学逐渐分化成神经病学(neurology)和精神病学(psychiatry)两个医学专科,主要是基于神经病理学发现,分别将“器质性”和“功能性”脑疾病界定为两专科研究对象,各专科具有相对独立的疾病分类体系,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研究方法歧见颇大。因为对“精神”本质的认识差异,“精神病学”的概念也不断发展,主流理论和治疗模式不断演变,在上世纪初进一步分化为以神经病理学为基础的生物精神病学和以精神动力学为代表的诸多社会心理精神病学流派。尽管“神经”医学的专科分化进程促进了学科架构层次从“单纯症候群”上升到“自然疾病单元分类”,逐步接近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也推动了现代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专科体系的人为割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神经科学的发展进程。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绝大多数“脑”疾病同时存在“神经”和“精神”系统症状以及素质性因素。例如,我们在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常伴发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而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发现了越来越多的 “器质性”疾病的生物学证据;众所周知,“梦”是精神动力学的经典解析内容,而“梦的起源”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颞枕联结区皮质和中脑皮质DA通路调控密切相关。但专科的割裂产生的不同的疾病分类体系和诊治思路,导致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临床工作者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方领域足够的知识积累。然而,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在研究层面的快速交叉渗透使两者无法绝然分割成独立学科。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倡议以神经精神病学(neuropsychiatry)为基础理论架构进行学科再融合,在新近的世纪之交得到广泛的响应,可能成为21世纪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神经精神病学基于脑、思维、精神与躯体不可分离的特性,高度整合了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涵盖领域,这个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弥和两者理论和临床的基础性缺陷,促进对脑疾病与行为的深入探索和临床诊治模式的发展。当然,在临床实践中,
因为“神经”“精神”疾病临床特征不同,两专科病区管理设置模式近期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但美国哈佛大学对神经精神科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值得借鉴。两专科医师经过培训后均需掌握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传统临床诊治技能,熟练评估和治疗神经疾病患者的认知、行为、情绪和智能障碍,鉴别“功能性”疾病的生物学致病因素,并灵活应用生物医学和心理社会学治疗手段,提高神经系统疾病伴随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精神病学领域要进一步关注生物学致病因素,并避免偏废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神经精神病学指导的临床实践中,两专业的融合必然能更好为患者服务,真正地将
1977年Engel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用于神经精神医学实践。
总之,近十年来现代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突现出“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人为隔离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神经精神病学”模式将有利于两者在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和理论框架上不断融合,而这一模式的最终确立也将依赖于基础和临床神经科学的发展。神经精神疾病特异脑区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行为表型与细胞分子事件的关系,宏观和微观神经信息电化学信号的编译与整合,情感、思维、意识高级智能活动的神经环路构建以及精神应激与神经元件的互动关系等等均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医学和科学界提出了挑战,整合交叉学科、跨学科优势并鼎立合作,逐渐破除两学科之间的樊篱将有利于学科发展。
基于对神经科学发展史的理解不断加深,在临床实践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实质性的体会这种融合的优势和本质,有利于提高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一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