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嘉州那些依稀湮没的往事6

(2017-11-30 10:12:12)
标签:

历史

嘉州

文化

转载

分类: 月下悠远的思绪

作者:龙山人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621c79bce0ae4e9f96849696463c7ac5.jpg-mobile 

   2014年五月春夏之交,正值五通桥《聚焦小西湖》栏目播出四周年之际,电视台栏目组开始筹拍《美丽五通桥》大型电视系列片。重点以全区十二个乡镇历史文化、人文景观、风土民俗等为拍摄选题,牛华古镇首选,笔者应邀作为向导随访,与摄制组前往拍摄。

据牛华耆老言,牛华镇在民国时期被列为中国“四大古镇”,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齐名。究其原因,一定是与盐在国民生存中的显要地位相关,与盐卤开采的历史文化相关,与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性相关。

在重农轻商的中国农耕社会,偏居蜀南一隅的牛华小镇,却因2000年前秦蜀守李冰在红岩子“平盐溉”而载入史册。中国的井盐开采从此一路走来,井架天车,煤进盐出。牛华这个小镇人丁兴旺,盐灶生烟。至清乾隆时期“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江浙、陕西等商贾对牛华井盐的开采,使得这块弹丸之地因盐集市,富甲一方。五通桥,从此有了厚重的盐史文明。

秦昭王(公元前306-251年)年间,李冰在约公元前256251年间任蜀郡太守。他在四川治水,沿岷江一路而下,在“凿离堆,避沫水之患。”(《华阳国志·蜀志》)时,在今五通桥牛华镇的红岩子山处发现了“盐溉”。《华阳国志蜀志》载:“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有柑橘官社,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水经注》亦曰:“(江水)东南迳南安县西,悬溉有滩……曰盐溉,李冰所平也。”哪里是“盐溉”?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今嘉州红岩,是其故处矣。”《陶澍·蜀辑月记》载:“牛屎犏五里红崖寺,古盐溉滩也。”这些古文献中的“红岩”、“红崖寺”,指的就是今天五通桥区牛华镇的红岩子山。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fece5725c7c74b95a4a6a5c752fee525.jpg-mobile

葛麻湾花溪沟边的黄葛树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10ecf0f369b842beba45ef5f656b679e.jpg-mobile

麻筋桥遗痕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5f5925832a724da08c25343963492360.jpg-mobile

湾头盐场(六分厂旧址)

 

摄制组一行首先来到五通桥的北大门牛华镇塘叶坝,在五通桥与乐山交界处回首一望,巍巍的牛华红岩子摄入《美丽五通桥》的开篇镜头,“因盐兴镇牛华溪”的电视系列片就此开机。站在当年被李冰“平盐溉”的红岩子山下,千年岁月,沧海桑田。昔日的盐滩如今已很难定位找到,清冽的涌斯江依旧漫卷盐花,河水从塘叶坝淌过红岩子,经由牛华古镇缓缓流向十里之外的五通桥四望关,再与茫溪河深情相拥,汇入滔滔岷江而远行。

牛华溪在四川制盐史上的地位非常显赫。五通桥制盐业的前身是犍乐盐场,是犍为盐场与乐山盐场的合称(还包含有井研、仁寿盐场),牛华溪恰恰是乐山盐场的治所。早在乾隆二年(1737年),在牛华就设有盐场大使署,级别同县丞平级,后来的历任盐场知事都驻在牛华溪。乐山盐场以当时的乐山县牛华镇为中心,分为五个区:塘叶坝、红岩子、吴家山、河湾、场口上为上乐区;杉木林、地地井、瞎儿坳、路边井、浸水坳、旌旗山、牛皮塘、周家坡为后乐区;葛麻湾、苏房嘴、曹家山、滚柴坡、鲁公桥、清淡桥为溪前区;戈盘井、王高冲、凤凰冲、河儿坎、李家河为河东区;冠英场、太平场、顺河场为河西区。全场东至河儿坎,西至牛华溪约40华里,南至鲁公桥,北至青衣坝约20华里,周围面积约300华里。

梳理牛华古镇千年盐史的经脉,摄制组一行随身带有一张百年前由法国友人谢阁兰先生路经牛华溪,用照相机拍下牛华井架天车,盐灶生烟的旧照片,去寻找当年的盐场遗址,经当地老盐工对比确认,照片所拍的场景为红岩子山下沙湾头的三洪井、四洪井旧址处。

走进沙湾头,老盐工毛大爷给摄制组讲述起沙湾头一带天车吸卤,灶房熬盐的宏大场景。这里是乐山盐场的上乐区,毛大爷的家就在山坡下的一排盐厂六分厂的平房宿舍内。毛大爷名叫毛佣清,今年85岁高龄,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讲话掷地有声。他个头不高,身穿毛蓝中山服,身体微胖,头发花白,留有八字胡须。毛大爷从娃儿头起就在盐场帮工,主要从事赶水的活计,也干过一些搬煤运盐之类的杂活,在盐场工作一干就四十年,直至退休都没离开过盐场。他家院坝的坡坎下,过去就是储藏煤炭的炭园子。随后,毛大爷带领摄制组去附近查找井房、灶房、盐仓、工棚等旧址,他一手护定残墙,一手指着菜园地说,这就是当年的四和灶、大成灶和余庆灶遗址。仅余庆灶就有十多个锅口,对面竹林深处就是盐仓。一路上,毛大爷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前面围墙内,就是照片中要查找的向发井遗址,旁边还有一个同生灶与德盐灶。在民国时期,这一带井架天车,烟雾缭绕,煤进盐出,一派繁忙盛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开始公私合营,原有的二十几家灶房改制为盐厂六车间,分二个工段,有二千多职工。走进旁边的一座双开门的老院子,青砖灰瓦,古朴考究。近年来却因年久失修显得破旧衰落。毛大爷告知这里曾是盐场资本家的的办公大院,后改做六车间的行政办公室。随后,毛大爷带摄制组走进团结街176号老房子内,这是一座四合院,曾经是六车间的材料仓库。房子破烂不堪,院内却居住有多户盐场人家,院内大妈们热情地与毛大爷打着招呼,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摄制组一行,从这些大妈异样的眼神中,仿佛潜藏有一段悠远沧桑,未曾解开的古镇盐场史?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283a40921c5f488c9924c4423f0ae424.jpg-mobile

盐商办公大院(原盐厂六分厂办公地)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3f377b01dfc84ddf936a583db29a2035.jpg-mobile

老盐工毛佣清老人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712e0976c0c04475bd22b44e06503ad5.jpg-mobile

牛华古镇的盐商大院

 

 

  有资料显示,在上世纪初,牛华作为乐山盐场的治所有924条巷,6个十字路口。平房密集,会馆众多。被当时的权威商务印书馆赋予“中华第一镇”的称号。牛华古镇在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的艰苦岁月,地处西南一隅,却是抗战的大后方,伴随大量的民族工业及国家行政机构的内迁五通桥,全国的政要商贾,书画大家,戏剧名流纷至沓来,牛华的制盐业进入空前的繁荣,牛华溪的古建筑剑双堂、吴景让堂、南华宫、城隍庙、陕西会馆、四观堂、晏公祠,以及教堂、神庙、小洋楼等先后兴建,一个拥有万人的牛华古镇名声大噪。

1943年秋冬,时任国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由自贡前来五通桥、牛华开展抗战“献金”宣讲,仅在牛华古镇就募捐到70余万元现金,远比夹江县募得的33万元多出一倍有余。其中,乐山募捐304万,五通桥募捐220万,整个乐山境内共计募捐627万,也远远超出自贡地区的260万元。由此彰显牛华仁人志士的爱国热诚有多高涨,从中窥见一个小小的牛华溪有多富足。后来,由冯玉祥将军口述的自传《我的抗战生活》一书中的第二卷谈到:牛华的献金大会是临时召开的,虽然这是个落后的地方,但是老百姓是人人爱国的,献金都很踊跃。下午临别时,冯玉祥对牛华镇踊跃献金的所有代表人士,均亲笔书赠对联一副以示纪念。

物换星移。人世沧桑。牛华溪的竹筒井盐业,早已被迅猛发展的真空制盐取代,曾经以盐井架为特征的井架天车、灶房、卤棚、笕杆等先后退出了制盐业的舞台,伴随时光流逝的井架天车现已毁损,古建筑剑双堂、吴景让堂、南华宫等消失殆尽。而今,牛华古镇尚有晏公祠、老井房,胡家院子、林家院子、白家院子等盐商的老宅旧居尚能寻觅到,与古镇制盐相关的文化遗址尚可觅见蛛丝马迹,文人商贾留下的诗歌辞赋、盐史文献至今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因盐兴镇而扬名的牛华豆腐脑,牛华麻辣烫、牛华油酥饼、牛华蒸笼牛肉等名食传承至今,仍然招引四方食客,饮誉巴蜀大地。

在清代,牛华溪盐场大使刘应蕃曾写有一首《油花溪即事诗》:“江水回环溪水萦,嘉阳廿里府南城,人家半籍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地湿不关微雨润,天晴时见阵云生,笑非丞簿还非尉,也向山隅约厉氓。”其中,“人家半籍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讲的就是多数牛华人靠盐谋生计,小镇的日常生活总是围绕盐井灶房团团转。运煤挑煤,烧煤拾煤渣,打井提卤,赶水烧灶,装盐运盐,即便是牛华的葛麻湾、草市坝、炭坝市,人市口、草鞋市的热闹兴隆,也都是围绕盐业服务的农副产业市场。

我的祖籍就在牛华溪,祖父王庭华原本五通桥金山镇人,还在他年轻小伙时,民国七年便只身离开父母,告别家乡,由金山石燕子来到牛华溪闯荡,与众多前来牛华盐场谋生的人一样“浪迹江湖”,由于祖父从小练过武术,后来在人市口的“包推户”处帮工跑腿,负责把愿意到煤矿、盐场做工的人送到用工场保障用工。直至没“开小差”的出现才算“人才交流”成功。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祖父后来在牛华二码头租住杨姓房东的民居安家,以后有了我大姑、二伯、父亲和四爸,祖父靠帮工勉强能养家糊口,祖母空闲去炭坝市拾煤渣补贴家用。直到共和国新政,全家才迁居五通桥。

摄制组来到老乐五公路的旧街巷走访拍摄,82岁的杨婆婆给摄制组讲述起她7岁时亲历日本飞机轰炸乐山的场景。那是1939819日,突然间天空有十二架日本飞机排成队形飞经牛华镇,在牛华上空转了个大圈就溜走去轰炸乐山城了。她说,日本飞机没敢接近牛华古镇投弹,是误把沙湾头高耸的井架当高射炮的缘故。牛华“盐井架高射炮吓跑日本轰炸机”的故事尽管有些传奇色彩,杨婆婆还是讲得一脸严肃。

来到葛麻湾,这里原是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街道,朱婆婆带领摄制组爬上一个半坡,在一排布满蜘蛛网的老房子内,寻找到牛华现今仅存的一处盐井房“公顺井”。虽然井房的天车井架早被撤除,盐井口被封闭填埋,但透过井房的结构布局,以及残留的历史印痕,仍然可以联想到当年井房的产盐规模与繁忙盛景。

由井房走下石阶,街边有一条几乎干涸的水沟沿葛麻湾街道远去,一直蜿蜒到牛华公园的山下直至流入涌斯江。这便是牛华镇有名的花溪沟,也是牛华地名的根脉。过去,花溪沟的沟渠较现在宽而深,水流清澈舒缓。夏季暴雨时,花溪水会漫过青石板横溢到街上。由于附近有盐井开采,盐井中抽出的油花(打出的石油)会漂浮到溪流中,当地人又管这条小溪叫“油花溪”或“流花溪”。据《嘉定府志》宣统三年版记载,现今的牛华镇已经定名为牛华溪,并附有文字、图案说明。至于近代名人商贾、民间私下的“油花溪”或“流花溪”之叫法,仅仅是牛华溪的异名别称罢了。1980年秋,我去当时的牛华镇解放中学做代课教师时,每周都要徒步经过葛麻湾去学校,花溪沟的流水,远比现在充盈灵动。据家住观音堂的该校老师忠华兄讲,上世纪五十年代,葛麻湾曾经是牛华最热闹的街市,是一条古驿道。井研、仁寿、王村、马踏等地的商人马帮、挑煤人都从这条古道上经过,昔日的街道十分繁荣。由于牛华汲卤制盐的井架、笕杆需要大量的麻制品,葛麻湾沿街居民以剥火麻,锤竹麻,宰麻筋,搓麻绳等家庭式手工劳作营生,在葛麻湾花溪沟上曾经有一座“麻筋桥”,每天都有居民在石桥上锤麻筋,晒麻饼,整个街市围绕井房牛车而转动,名副其实的“人家半籍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葛麻湾也因此名声大噪。忠华兄在年少时,常跟随父亲去牛华溪赶集,雨后山路泥泞,走到葛麻湾便先在花溪沟洗脚,沟中的小鱼会围上来寻食啄脚。如今,大半个世纪的变迁,岁月竟然把一条油花流淌的小溪蚕食剥脱得仅剩一具“沟骸”,人与大自然的合力,竟是花溪沟命陨的隐性杀手。

花溪沟的出名还有一说,民国时期,牛华因盐集市名声大躁,却是被乐山、犍为、井研三县分治,花溪沟恰恰是乐山、犍为界域的分界河沟,在小镇上,花溪沟以南由犍为管辖,以北归属乐山。这也是花溪沟虽不起眼,名字却叫得当当响的原由。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2b2a257932e84f9989e6eda38da2856a.jpg-mobile

葛麻湾半坡儿的公顺井遗址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1609683d7f0240eab1943ae6b957a27c.jpg-mobile

公顺井井房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894f697960de433a8e0935d69863d3d8.jpg-mobile

葛麻湾杉树井旧址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15000516/087fcbaefd1247fe8872e936a489a653.jpg-mobile

杉树井旧貌

 

摄制组按照牛华二十四条街巷的布局走进老街,古朴的盐工民居与幽深的盐商大宅无不飘散出咸味古韵,唤起对人们对昔日盐史遗迹的好奇与探寻。“林家院子”就在花溪公园旁边,从残存的门坊遗迹就能看出有西洋建筑的风格,房梁四周的镂空雕花撑弓和垂花柱,又彰显西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大院内原有三个四方天井,错落有致,纵深度超过百米。当地居民有言,花溪公园有多宽大,林家院子就有多深。这就是牛华古镇在漫长盐卤开采中,古建筑能中西合璧、包容兼收的缘故。在牛华老街上,如今还有“胡家院子”、“白家院子”可与“林家院子”相媲美。然而,在牛华古镇,至今唯一寻觅到的古迹,仅有保存完好的晏公祠。

晏公祠在牛华公园背后的山顶上,现今的牛华镇中学校园内。晏公祠,顾名思义,为纪念表彰晏安澜先生出任四川盐运使期间,为牛华盐场的盐政管理做出的杰出功绩而兴建。建祠由当时的牛华盐商首富吴子春倡议,当地盐商集资二万元于民国七年开建,历时两年半完成。

晏公祠又名工字厅,其建筑设计从空中看犹如一个汉字的“工”而得名。晏公祠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中式建筑,前临涌斯江,灰墙黛瓦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祠中原供奉有晏的塑像。晏公祠在近百年的沧桑岁月中至今保存完好,这得力于学校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与对历史的敬畏,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然。摄制组绕工字厅来回拍摄,学生们依旧坐在工字厅走廊的美人靠上低头读书,旁若无人。由此不难看出,这里文脉承袭,代有传人。

沐浴牛华古镇轻轻拂面的盐风,嗅着井架天车搅动的卤花,摄制组一行沿着青石板老码头一路追寻拍摄,用摄像镜头记录下葛麻湾、草市坝、炭坝市、人市口、草鞋市这些与盐相伴的老街坊,用文字串联起闻名遐迩的牛华豆腐脑、牛华麻辣烫、牛华油酥饼、牛华蒸笼牛肉等盐味十足的特色餐饮,横贯千年盐史的牛华古镇,瞬间裸露在大众的视野下,一个“有盐有味”的牛华溪顷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复活,一个个闪耀着先贤智慧光芒的“盐故事”,古韵十足地娓娓道来。

“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当历史的镜头转向今天,盐,仍然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仍然是生命的结晶体。生命因“盐味”而异彩纷呈,牛华溪因盐卤而兴市富庶,也因煤进盐出而累积出厚重璀璨的盐史文化,照耀古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