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我们赶到了西递,老远就望见村口有一座高大的牌坊,造型庄重,气度不凡。
我们先在牌坊前拍照留念,并仔细地观赏了一番后,走进了村内。
因是第一次来西递,很想了解一点这里的历史情况,于是,我们跟着一批有导游讲解的人群一同参观。据导游讲,西递的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姓为胡,繁衍生息,形成了聚居村落,故而这里自古文风昌盛。到了明清,有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外出经商,事业有成后,便回乡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家乡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人,大都有富贵还乡的情结。楚霸王项羽在夺了咸阳后曾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何况西递人富贵还乡的情结浓重。
跟着导游,我们走进了一幢又一幢的古宅,那保存完整、结构奇巧、营造精美的宅院,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玲珑剔透的石刻漏窗,飞檐翘角的青瓦门楼,雕梁画栋的待客庭堂,是那么的庄重、古朴、典雅。早就听说徽派建筑的石雕、砖雕和木雕最为著名,被誉为“三绝”,此行得以大饱眼福。在这里,房屋的门框、窗棂、花墙多为石雕;屋檐、门罩、墙壁多嵌砖雕;而庭堂、板壁、梁柱则为木雕。雕刻形式之多、造型之美、手法之新,实属罕见。所雕鸟兽形态逼真,花草情趣盎然,人物形神兼备,令人赞叹!
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中挂有一幅很大的“松鹤”中堂画,两侧和东西列柱上,挂有泥金木制楹联,上刻“孝梯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等古训。这里是收藏家、笔啸轩主人胡积堂的故居。建于清康熙三十年间的“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当地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还有记不淸名字的几幢宅院,里面多有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据说,这样的古宅有20多处,跟着导游是看不全的。因此我们便离开了导游,四处随意行走着,打量着,发现西递是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出徽派建筑的典型特色,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行走中我还发现,小巷两旁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引水入院浇灌果树花木,不少宅院庭院深深,树木花草繁茂,透出一种恬静的闲情逸致。更有一些大户人家的庭院,亭阁错落,长廊曲折,假山玲珑,池清鱼动,一派动人的山水景致。
这或许是应了徽派建筑“无山无水不成居”的习惯吧。西递村外依山傍江,四周一片葱绿;村中流水纵横,花木溢香,令人神清气爽,这里真是人们理想中的栖居之地。那大夫第的临街亭阁上久悬着的“桃花源里人家”的横额,仿佛就像是一块百年老字号的招牌,令人羡慕!
游玩喜爱的地方,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时近黄昏。此时小巷里游客见少,视线也渐远了。在一小巷转角处,挂着茶楼的布幌,上面写道:“人因秋水澹,花为彩云红”。这虽不是惊天动地的话语,却道出了超然的意味。游客走累了,来这里歇歇,斟一杯清茶,听一段小曲,也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状态啊!





















[作者2009年4月拍摄于西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