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颐和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颐和园是现存最完整的清代"三山五园"中的杰出作品,也是我国园林建造鼎盛时期的最后一座皇家宫苑。作为被列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瑰宝,我们对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不但有助于颐和园自身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建设,而且对北京西北郊一带生态圈的建设也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满足当代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未来需求之能力。综上所述,颐和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按照全局的观点,充分考虑到管理行为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塑造一个舒适、优美、清洁、安全、和谐的生态系统,促进其良性循环,实现公园与自然共存、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增强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和发展潜力。
二.颐和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历程
要探讨颐和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颐和园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进行回顾。早在辽金以前,瓮山一带就由玉泉山诸水汇集成湖泊,公元115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在此建立行宫,元代,此湖称为瓮山泊,当时这里的自然生态极好,水生植物、水禽都很丰富,由于周围劳动者的历代经营和辛勤耕作,这片依山傍水的郊野逐渐呈现出宛若江南的景色,明代被誉为西湖景,引来许多文人墨客登临游览。"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大画家文征明对这里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清乾隆十四年冬天,弘历为加强漕运、农田和园林用水,疏浚西湖,将湖面向东扩大,并将挖湖的土堆在瓮山的东麓,并于瓮山西北开挖后河至谐趣园,形成了山体为水所环抱的"山嵌水抱"格局。在山的中部和东宫门两条中轴线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宫苑建筑,广植松柏,使园林主景转移到山体上,并仿蓬莱、方丈、瀛洲的传说建成三个相对独立又自成一体的湖泊,用外湖调节里湖水量保证其水位的稳定,完成了筑山理水工程。此举既保持了原西湖风景的特色,又结合西北郊的水利建设为景区提供了理想的山水骨架,充分发挥出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当时整个景区的环境来看,呈北实南虚之势,东堤之外是一片无垠的平畴田野,点缀着大小园林和村舍院落,西堤之外是以玉泉山、西山诸峰为背景屏障的一片水域,南面则延伸消失于天际。为充分利用这个环境,在山前不设围墙,把园景无限深远地扩张开去。清漪园的绿化和植物配置手法,根据乾隆《御制诗》的描述,以元、明时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基础,建园之初保持了原西湖荷花堤柳之盛风貌,并从外地移栽苗木对"童童无草木"的万寿山悉心经营,以人工模拟自然植物群落,采用大片栽植的手法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不同的意境,在时间上即注意季相变化又保持终年常青,如前山以松柏树的大片成林为主,取其"长寿永固"、"高风亮节"的寓意,后山则以松柏间栽多种落叶树,如"桃、杏、枫、峦、栎、槲、槐、柳"等树种去突出季相变化,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沿湖岸和堤上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柳树近水易于生长,与水波潋滟相映衬,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更增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乐寿堂的玉兰花大片丛植,被誉为"香雪海"闻名京城,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可惜,一代名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手。光绪时期,慈禧重建颐和园时在沿湖的三面增设围墙,并沿用了清漪园的树木规划,对万寿山的松柏进行了补植,由于此时颐和园作为行宫的性质,植被更注重名贵花木的养植和庭院花卉的造景。美国画家卡尔在《慈禧写照记》中记载"颐和园中所植花草极多,草地上每经数步,亦有名花一堆,新陈代谢,四时不断。"清朝后期的动荡,带来的是古典名园的没落,植物失于养护,满园荒芜苍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整修了古建,修复了植物和植被环境,在保护古树名木的同时,清整山容、补植松柏,对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历史画卷翻到了1991年,为彻底根治遗留的痼疾,恢复清漪园时期的植物布局原貌,园林工人对万寿山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调整,保持了"前山柏后山松"的风格,建立花木特色区。调整后的植物群落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山以常绿树种柏树,阔叶树种栾树,形成阔叶、常绿混交林和针叶树纯林。第二部分,后山植物分为四个群落,黄栌、山桃为主的松堂以东,中御路以南地区;以桧柏为主的老沟地区;松堂以西,中御路以南是以柏树为主的纯林;丁香路以东,松堂以西,松柏树和桃树形成混交林;中御路以北阔叶树种主要为栾树、黄栌、丁香。第三部分,后溪河北岸为栾树与杨树形成阔叶混交林。第四部分,西堤以柳树为主基调。此次三年绿化调整再现了皇家园林山青水碧、松柏常青、旷远舒展的园林意境,并使颐和园植物生态群落统一于北京西北郊生态大环境中。进入21世纪,园林行业走向科技创新之路,2002年公园结合万寿山引水上山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园的由中央气象数据控制中心控制的全智能灌溉系统,并在某些存在着单层乔木林的区域和野生地被生长不良地段,利用空间资源,调整过密植株,加入耐荫灌木、耐荫地被,组成稳定性好、外观优美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群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有效的乡土植物种群,发挥了其生态效益。同年,颐和园内的著名景区耕织图在焚毁143年后重新回到颐和园,使清漪园建园之初的整体造园思想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作为一个历史名园,公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颐和园内自然环境的保护
颐和园自然环境保护强调的是生物多样性、自然性及稀有物种、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古典园林,其植被与古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确保在景观改造、规划时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1.生物多样性
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建立在生物多样性上,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理论上应包括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一切生物。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因子--植物的多样性也会相应地带来益虫数量与种类的增加。颐和园的侧柏林、油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及林下植被是一个整体,在林冠层的影响下,形成了多样化的林下特殊小环境,并产生多种多样的小群落。据不完全统计,公园侧柏林下阳坡常见植物约有20多种,阴坡超过30种,如万寿山侧柏林下一片16平方米的灌草丛中就生长着20多种植物,林下的天然地被分为三层:紧贴地表的苔藓、蕨类层、草本植物层、小灌木层,这种乔、灌、草多种生活型组成的群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并随着气候的节律,变换不同的四时景观,早春,山桃与林下的二月兰、紫花地丁、点地梅竟相开放,迎春、连翘也熙熙攘攘地一展嫣容,接着是绣线菊、溲疏等白花盛开,夏秋还有多花胡枝子、沙参的紫色花朵,时空变换带来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
2.稀有物种的保护
建立稀有生境与稀有物种的保护点。颐和园盆栽、地栽及水生各类品种组成的园林植物体系延续了从元代开始的植物生态,并反映了清代园艺水平,以清宫遗传的桂花、荷花、牡丹、玉兰、太平花为主要花卉品种。
北京地区桂花作为盆栽花木供人观赏,最早始于清朝时期的王府内,几经周折,最后落户颐和园,目前百年以上的盆栽桂花有72盆。多年来桂花作为颐和园重点养植的特色花木,园艺工人对其进行修剪、整形、花期调控,取得了许多经验数据,这些品种优良、株大花多、香味浓郁的桂花名列北方盆养桂花榜首,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后还要对古桂进行繁殖养护,继续丰富桂花的品种并结合公园的盆景工艺发展桂花树桩盆景,将桂花文化推向世界。
颐和园的太平花原产于四川青城山里,川人称之为丰瑞花,是珍品名卉,宋朝时作为贡品进献到宫中,仁宗赐名太平瑞圣花。后移至京城,清道光年间改名为太平花。初夏时,花开微白,香气浓郁,尤其日落时香气趋之不散,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从紫金城移来两丛,分别栽在排云门两侧,以示太平瑞庆,作为颐和园的传统花木之一,公园一直重视太平花的栽植,曾在山色湖光共一楼的后山坡处成片栽植,2003年万寿山园林生态保护工程中,又增种不少。
颐和园另一种特色花木要数色白如玉,香味似兰的玉兰花,乾隆皇帝及其母亲非常喜欢这种生长在南方的珍贵花木,于是将其引种在清漪园的乐寿堂、长廊一带,成片的玉兰花开时满树玲珑、香气袭人,被誉为"玉香海",这里可以说是北京最早栽植玉兰的场所。颐和园的玉兰花之所以最早获得引种成功,与帝后选择的栽植环境有很大关系,乐寿堂、长廊一带依山傍水,北来的寒风有万寿山的遮挡,南面又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再加上昆明湖散发出的湿润的空气,对玉兰树的生长非常有利。这种独特的生境需要我们不仅从园林古建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特色植物生长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保护。
3.乡土植被的保护与利用:
颐和园传统的乡土植被对本园的气候、土壤条件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容易成活,并已经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了稳定的生态关系,如为昆虫、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有利条件,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空气、团结土层、提高土壤的抗冲刷的能力、保护和美化环境等。在养护管理上也相对简单,大量减少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营造了更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和浓郁的山野气氛。颐和园后山桃花沟内是一个野生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如求米草、多花胡枝子、锦鸡儿、萎陵菜、紫花地丁、酢浆草、牵牛、野豌豆、蛇莓等等,尤其是这里的大叶铁线莲,多年与部分灌木丛伴生,夏秋以羽状的兰色花柱点缀其间,非常富于山林野趣的自然景观,又耐阴,在零下20度的条件下依然存活,且绿色期
长,尤适合坡地绿化,是非常难得的野生植物材料。结合自然环境,大叶铁线莲作为颐和园的特色植被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外部分植物研究机构已经注意到了铁线莲的生物学特性和造园景观上的价值,其野生种尤其受到育种家们的重视,纷纷开始对铁线莲属的植物大搞育种、栽培与应用,而在我国铁线莲还很少在园林中应用出现。这样的植被,无论是种类还是规模,颐和园都有着丰富的种源。这些经过几百年自然演替形成的自然、半自然的野生乡土植被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载体,是自然遗产的一部分,对它们的关注与利用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如何加强对它们的园林化管理,通过必要的园艺手段使其野不伤雅。
4.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点
改善现存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建立游客能接近的某种野生动物的保护点和栖息地,以确保野生动物为来园游客所分享,使游客具有接近他们的可能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颐和园有着良好的野生动物寄居环境,万寿山后山活泼可爱的小松鼠给游客带来更多融入自然、融入环境的机会,园内游人与松鼠同乐已经成为一景。而作为生物多样性指标之一--颐和园的鸟类资源也比较丰富,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自然遗产。据统计目前共有各种鸟类共181种,分属于18目,41科。其中一类保护物种1种--黑鹳,二类保护动物20种。颐和园的鸟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秋两季鸟类多于夏、冬两季,鸟类密度也是春秋为大。颐和园常见的鸟种大约有60种,其中大山雀、树麻雀、黑头蜡嘴、喜鹊、灰喜鹊、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大斑啄木鸟、楼燕、绿头鸭、斑嘴鸭、珠颈斑鸠、八哥、夜鹭、池鹭等十多种鸟类最为常见。大量的鸟类存在不但为游客带来山林野趣的景致,也是我园生物防治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人鸟共处的乐园也就是要建立的另一个野生动物的保护点,可以选择合适的区域如西区一带,放置鸟巢,栽植一些浆果、坚果植物(君迁子、柿子、荀子、金银木)以保护和吸引更多的鸟类在这里栖息,让人鸟同乐成为游客来园的一个游览目标,给人类创造更多接近鸟类、接近自然的机会。
(二)
景区(遗址)建设
不仅是中国,包括外国历史上许多风景名胜、建筑作品遭到毁坏后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复建,颐和园近几年有选择的修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这不但是对颐和园本身的精心修补,也有助于世人对颐和园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目前,颐和园分布在后山后湖和西部地区的大小遗址还有30多座,如赅春园、清可轩、花承阁,这些景区的恢复与利用是颐和园很长时期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景区的复建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厚重的园林色彩,因为园林与建筑永远是密不可分的,园林是建筑的诠释。如颐和园的花承阁遗址,清漪园时是个花神庙,当时,偌大的皇家园林种着千百种花草,祭祀花神成为每年"花朝日"的必修功课,奉宸苑的花匠们这一天要在"蕃育群香殿"拈香祭神,祭拜祈祷,期望花开的季节风和日丽,不要遇到催花折枝的大风。如何用园林的手法构筑并再现"月匡早种千年树,云构常承四季花。何必饵芝将炼石,凌尘是外即仙家"的仙境意味,还需对花承阁、对颐和园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表达。颐和园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时不需要建筑仅仅是园林本身的手法即可营造畅心清腑的意境,如:"翠柏树唯标古色,碧桃花却恋春光"的东西桃花沟,虽然昔日的景色不在,但从乾隆描写的诗句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两岸繁茂的桃花,如何让深幽的"桃花沟"美景重现,恢复其山野趣味,也许只是关键的几笔。深秋时节,坐在长廊里,望着"一池红荷碧水"的葫芦河,倾听骤雨敲击荷叶的倾珠泻玉之声,小小的荷花池浮烟顿起,让人不禁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绝妙诗句。这些佳景的重现是通过园林的手法实现的,并且源于对这种意境的领悟。
(三)水生植物的发展
颐和园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生植物生长条件,在现存的世界文化遗产或皇家园林中,如此广相比水生植物是颐和园作为山水园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相对于乾隆年间这些水生植物构筑的出色水景,其规划设计极见功力。清漪园在建园之前,原西湖就以荷花和堤柳著称于当时,据《日下旧闻考》载:"西湖莲花千亩,以卫者严,故花事特盛。"其水生植物也极其丰富,有菱、芡、菰、莲、稻、蒲、芦苇等,大面积的水域形成了北国的江南风光,水鸟嬉戏,是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三个水域都划出一定的范围种植荷花,其中以西堤以西的外湖水域最为繁茂,"平湖雨霁漾烟波,涨影含堤八寸过,便趁心纾试沿泛,六桥西畔藕花多。"湖中除大量种植荷花外,还有菰、蒲之类的水生植物。良好的水生条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禽鸟,鸢飞鱼跃的景致是昆明湖绝美的画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荷花的面积有所减少,但颐和园作为北京市最大的水域,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其"芙蓉十里"景观的恢复有着更深的意义。
颐和园的水生植物不仅仅局限于广域的昆明湖,还包括后溪河、谐趣园甚至院落中的放生池,其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的分布与比例还需进一步调整。
(四)游人量的控制
颐和园自然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公园游览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既包含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也包含社会经济学方面的内容。游人量是衡量一个公园经济效益的指标,但人作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来说是有平衡点的,超过这个临界值,不但影响游览质量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植被践踏、环境污染等,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五)
路面铺装材料
为践行世界文化遗产的承诺、美化园容,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方便,颐和园近几年对水泥路面陆续进行了改造,并多选用透水透气的铺装材料,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具体施工时应尽量减少植物周围的铺装面积,由于地面进行了铺装,使自然降水不能迅速被植物所吸收,并且在透气不良的土壤中树木根系分布浅,不利于抗风和吸收水分,北方春天干燥多风,气温生温快,植株地上部分迅速生长,如果此时与不能迅速进行水分吸收,会造成植株萧条、枯死。尤其古树周围,铺装不但不利于水分吸收而且不利于排水、透气,并使地面辐射热增加,长久下去会造成整个树势的衰弱。另一方面从病虫害角度来说,上蒸下烤、闷热窝风的铺装环境与建筑物往往有利于红蜘蛛、蚜虫的繁殖,这些地段的发生量和危害程度远比一般地区要严重。
(六)
调整土壤结构、改善植物的生活环境
颐和园的土质并不肥沃,数百年来,山坡上埋藏的垃圾深达二米,清漪园被毁时许多建筑渣土多堆在山顶路、四大部洲等处,八十年代前,园内每年都要组织职工上山搂草运出园外,又造成土壤的板结,不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使矿物质的营养循环中断,要为植被创造好的生存环境就要提高土壤肥力,分期的实施改土措施。
(七)
古树名木的保护
古树名木是古典园林的瑰宝,是见证颐和园历史发展的绿色文物,它们的存在是颐和园合理树龄结构的树群展示。深秋,踏着枯叶漫步在后山上,直中间曲的中御路两侧,沿途或偃、或仰、或俯、或直的古松,神态各异,苍古可爱。松堂上古松层层叠叠,荫翳蔽日,"醉后松堂卧,涛声落枕闻。"这些饱经沧桑的古松古柏与园内传统古建的相称相溶,让我们领略了皇家园林的质感、历史感,然而由于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和树木自身生长发育规律,古树衰弱、濒危的趋势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古树的生长环境,探讨改善的办法,如后溪河北岸,这里离颐和园北路仅一墙之隔,车流密集,公交站点多达十几个,汽车尾气对古树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多种植猬实、胶东卫矛、扶芳藤、白蜡、丁香、金银木、连翘等一些吸收SO2、CL2、HF、HCL能力强的植物,可以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降低环境中气体污染物的浓度,并作为古树的天然绿色保护屏障。关于古树我们还要提高养护技术的科技含量、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深入探讨复壮的方式、方法,从保护文物古迹的角度去对待这项工作,因为古树不仅仅代表古树,它更多的是代表了皇家园林文化。
(八)
加强以生防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病虫体系
作为面对游客的公园,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病毒治虫等技术的应用,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是对游览环境的保护。公园应用肿腿蜂防治柏树天牛、用性诱捕器减少桃潜叶蛾下一代害虫发生量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将把生物制剂、化学不育剂、染色体易位等方法进行自绝防治引入园林植保工作,建立无农药污染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九)
颐和园周边环境的建设
颐和园生态环境的发展永远不能脱离其西北郊"三山五园"的历史环境,"三山五园"作为一个园林集群对昔日皇家园林特区起到了控制作用。乾隆年间,清漪园牌楼周围没有什么建筑只有一条黄土路,一出西直门,黄沙漫漫,沿途零星的庙宇、皇家园林及零落村舍院落却衬托出它面苍茫、纳宇宙的气势。而如今,城市化带来的污染、噪音对园内的古建、文物、植被有着太多的负面影响。可喜的是北京市市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三山五园"的重要意义,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划了西北郊尤其是颐和园周围的建设红线,已经着手开始了颐和园周边地区的湿地恢复(如颐和园东墙外荷花池景区的恢复)与绿化隔离区域的建设,这对颐和园的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发展前景有着重要意义。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园林艺术的深厚积淀,"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句高度评价对颐和园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制约。服从于这一目标的颐和园的园林绿化事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保持皇家园林特色的同时把现代科技引入园林,保护生态、有序地利用生态,注重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文化建园、生态建园不仅是颐和园作为游览景区的要求,也是历史对我们的要求。
发布时间:2005-2-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