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北入海口处千秋古镇——海门余东镇

(2008-10-11 10:05:50)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长江北入海口处千秋古镇——海门余东镇

 

    余东,古称余庆,又名凤城,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历经盐亭(唐开元)—兵防要塞余庆寨(唐乾符)—余庆盐场(北宋)—余东盐场(元)—余东城(明)—余东镇(清以后)的发展过程。
    唐以前,余东系江海冲积平原,成陆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余东开始露出水面,后逐渐积成一条狭长的水脊,人称“牛角梢”。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围垦筑寨,名为余庆。此后逐渐有移民定居,加上官府流放大量犯人到此垦殖,逐步形成沿海一村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始建盐亭。大历中黜陟使李承实巡查此地,在此围垦筑堤设灶煮盐,余东由此又有其乳名“李灶”。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余东建制余庆寨,与狼山、石港、蔡港、西寨同为通州兵防五要塞。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余东盐业兴旺,苏、皖、浙、晋等各地商贾相继来此开店经营,络绎成市,建余庆场。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由于江海潮起潮落,大片陆地相连出现,余庆因位于余中沙之东,更名为余东,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时两淮计有29个盐场,余东场为其一。余东因其地域滨江临海,历为兵防要塞,明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此建城,大兴土木。整个余东城河环绕,以河为界,城内城外各建十庙,无城墙但有四个城楼(东城门魁星楼,又名镇海楼,南城门三义楼,西城门火神楼,北城门真武楼),五处牌坊,堂、会、院等一应俱全。余东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已由一个自然集镇发展成为官方建制镇。因余东城总体格局形似凤凰,故余东又名凤城。一首旧时民谣可以反映鼎盛时期余东城的全貌。
    明正统、嘉靖年间余东城虽经修建,但凤城格局和主体建筑一直保存至清朝初期。清代,为两淮盐业鼎盛时期,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两淮共有23个盐场,余东场为其一。余东、吕四二盐场盐质冠于两淮,号为“余吕真梁”,成为朝廷贡品,畅销全国,余东遂成为清代淮南的一个盐业重镇。盐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又使余东成为古通州的一个工商业重镇。余东曾是南通地区土布纺织业中心,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所生产的芙蓉衫、芙蓉手巾都成为朝廷贡品,并远销东南亚。乾隆四年(1739年),余东城遭到灭风大潮,原有格局遭到部分破坏,但仍存四城楼。据记载,余东城曾有108座大门堂,其中10多座悬挂有皇帝御赐的各种匾额(文革期间均遭破坏)。清末民初,由于海岸东移,盐业淡出,许多余东人撤灶务农。但至解放前,余东一直作为通东地区(南通市东部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03年,张謇在余东盐河桥东建办了通东惟一的高等小学南通县立第九高等小学。1948年5月,余东胜利解放,成为海门地区唯一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解放的乡镇。
现存余东古镇区,面积0.89平方公里,为明代余东城所在地。原有的四城门、十庙、五山、五牌坊虽已不存在,但仍能保持明清时期余东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基本格局。
文物建筑
1法光寺建筑群
法光寺,古称东岳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门市内唯一留存的明代古刹。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1984年,政府出资对寺庙进行整修,恢复了10个侧殿,并复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楼、僧寮楼,现已成为通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庙宇。
法光寺建筑群现包括文昌阁和芙蓉池。文昌阁,古称文昌宫,儒教胜地,内供文曲星、孔子和朱熹塑像,始建于明代,抗战期间被毁,现存文昌阁为2001年复建。据《张氏家谱〉记载,芙蓉池为文昌阁同期所建。现存芙蓉池已被整修一新,并于池中央增建了湖心亭、九曲桥等设施。
法光寺建筑群,反映了余东古镇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处的宗教文化,为苏中、苏北地区所罕见。
历史建筑:

1 东岳庙天王殿:东岳庙天王殿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其建筑形制具有明代风格与地域特色。初为道教宗庙,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庙,香火历来很盛,素有“小狼山”之称,1986年列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2泰 安桥:泰安桥,又名北高桥、百灵桥,据明《通州直隶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桥宽3.3米,南北挎头各4.5米,全长23米,桥中竖柱蹲伏四石狮,桥堍两旁石柱亦雄踞四石狮。


3保安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是海门境内现保存最好的古石桥。桥中宽4米,桥堍宽10米,桥拱8米,全长24米,有12对石狮相对,在麻石堆砌的桥墩上,“乾隆”字样仍清晰可辨,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4姐 妹井:姐妹井,两口井以老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为明代两姐妹同嫁余东城后同时开凿而成。两井圈面光光,口径虽小,但深不见底,常年水量充沛、水清如镜,饮用时生津甘醇,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5张氏私塾:张氏私塾又名张兰轩秀才府,初为张氏四世祖张成(明探花崔桐之师)所建的张家祠堂,后经张兰轩改建为私塾,为余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曾多次应邀来此讲学,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6程氏大门堂:大门堂是通东地区传统民居的标志。门槛高可盈尺,门檐砌有砖雕,两边还有凹凸不等的大小方棱形的装饰,并在大块中“灰雕”人物或鸟兽,以显美观。黑漆大门中间有红底黑字的对联,程姓用“儒宗世泽、理学家声”作大门楹联,来显示其家族门第,大门槛前有青石(或麻石)横卧,阶石两端前有“松鹤延年”、“鹤鹿同春”、“凤穿牡丹”等雕花石鼓或石座。


7古运盐河:运盐河开凿于唐代天佑二年(公元9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运盐河西起利和镇,经余西、四甲、余东、包场、六甲达吕四,主河道全长30公里。余东是古代盐场和盐业集散地,运盐河发挥了重要的盐外运作用,它在流经余东时,古镇东、西、北三面被运盐河环绕,因此又是余东古城提防倭寇的护城河。


8大夫第宅院:大夫第始建于明代,于清代重修。当中为朝南向三间七架头瓦房,中间为会客厅,两边为书房,向后是后院、天井,后堂为九架进深,是“明三暗五”的大堂,因衙门赠程氏祖先“大夫第”匾额而得名大夫第宅院。


9文昌阁:也叫文昌宫,儒教圣地,供奉文曲星、孔子和朱熹塑像。始建于明代,抗战期间被毁,2001年重修。据《张氏宗谱》记载由张文元在明嘉靖年间修建,“东城之文昌楼,为公所创建,至今犹称道之,又于文昌楼前环澹一池,纳泉莳荷于其中,名池曰‘芙蓉池’,为暇时游观之所。”


10崔桐故居遗址:崔桐,字来凤,号东州,余东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殿试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1536年)编修第一部《海门县志》,著有《东州集》、《东州续集》。今旧屋已改,而门枕石犹在,显然为名门望族之遗物。


11震丰恒布庄:震丰恒布庄又称姚氏布庄,建于清末民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曾为北伐军驻地。抗战时期,做过伪南通县十一区区公所半年、镇公所一年。


12盐码头遗址:余东古称“盐埠”,明代时为外运盐建有一码头,称为“西码头”。码头下用木桩固定,上用废旧石磨,逐步向上堆成台阶直至路平(现存有物尚在水中)。清乾隆年间,余东场大使王嘉俊利用修建保安桥所余石条在桥左又新建一盐码头。


13余东钱粮房:余东钱粮房,是余东地区因地租赋征收米谷或折征银钱之所在,乃旧制产物。由刘、江、何、姜四家管理,每家为一团,世代相传。各团向衙门包干后,凡灶地、土地买卖契税和征收钱粮均由钱粮房一手操办,提成后解交场署(即衙门)。


14郭利茂银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徽商郭利茂兴建。银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共有上下两层,集商用、加工为一体,是余东古镇辉煌一时的标志性建筑,主营银器首饰加工业务,生意十分兴旺,遍及通东地区,远近闻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