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北入海口处千秋古镇——海门余东镇
(2008-10-11 10:05: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现存余东古镇区,面积0.89平方公里,为明代余东城所在地。原有的四城门、十庙、五山、五牌坊虽已不存在,但仍能保持明清时期余东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基本格局。
文物建筑
1法光寺建筑群
法光寺,古称东岳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门市内唯一留存的明代古刹。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1984年,政府出资对寺庙进行整修,恢复了10个侧殿,并复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楼、僧寮楼,现已成为通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庙宇。
法光寺建筑群现包括文昌阁和芙蓉池。文昌阁,古称文昌宫,儒教胜地,内供文曲星、孔子和朱熹塑像,始建于明代,抗战期间被毁,现存文昌阁为2001年复建。据《张氏家谱〉记载,芙蓉池为文昌阁同期所建。现存芙蓉池已被整修一新,并于池中央增建了湖心亭、九曲桥等设施。
法光寺建筑群,反映了余东古镇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处的宗教文化,为苏中、苏北地区所罕见。
历史建筑:
1
东岳庙天王殿:东岳庙天王殿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其建筑形制具有明代风格与地域特色。初为道教宗庙,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庙,香火历来很盛,素有“小狼山”之称,1986年列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2泰
安桥:泰安桥,又名北高桥、百灵桥,据明《通州直隶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桥宽3.3米,南北挎头各4.5米,全长23米,桥中竖柱蹲伏四石狮,桥堍两旁石柱亦雄踞四石狮。
3保安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是海门境内现保存最好的古石桥。桥中宽4米,桥堍宽10米,桥拱8米,全长24米,有12对石狮相对,在麻石堆砌的桥墩上,“乾隆”字样仍清晰可辨,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4姐
妹井:姐妹井,两口井以老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为明代两姐妹同嫁余东城后同时开凿而成。两井圈面光光,口径虽小,但深不见底,常年水量充沛、水清如镜,饮用时生津甘醇,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5张氏私塾:张氏私塾又名张兰轩秀才府,初为张氏四世祖张成(明探花崔桐之师)所建的张家祠堂,后经张兰轩改建为私塾,为余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曾多次应邀来此讲学,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6程氏大门堂:大门堂是通东地区传统民居的标志。门槛高可盈尺,门檐砌有砖雕,两边还有凹凸不等的大小方棱形的装饰,并在大块中“灰雕”人物或鸟兽,以显美观。黑漆大门中间有红底黑字的对联,程姓用“儒宗世泽、理学家声”作大门楹联,来显示其家族门第,大门槛前有青石(或麻石)横卧,阶石两端前有“松鹤延年”、“鹤鹿同春”、“凤穿牡丹”等雕花石鼓或石座。
7古运盐河:运盐河开凿于唐代天佑二年(公元9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运盐河西起利和镇,经余西、四甲、余东、包场、六甲达吕四,主河道全长30公里。余东是古代盐场和盐业集散地,运盐河发挥了重要的盐外运作用,它在流经余东时,古镇东、西、北三面被运盐河环绕,因此又是余东古城提防倭寇的护城河。
8大夫第宅院:大夫第始建于明代,于清代重修。当中为朝南向三间七架头瓦房,中间为会客厅,两边为书房,向后是后院、天井,后堂为九架进深,是“明三暗五”的大堂,因衙门赠程氏祖先“大夫第”匾额而得名大夫第宅院。
9文昌阁:也叫文昌宫,儒教圣地,供奉文曲星、孔子和朱熹塑像。始建于明代,抗战期间被毁,2001年重修。据《张氏宗谱》记载由张文元在明嘉靖年间修建,“东城之文昌楼,为公所创建,至今犹称道之,又于文昌楼前环澹一池,纳泉莳荷于其中,名池曰‘芙蓉池’,为暇时游观之所。”
10崔桐故居遗址:崔桐,字来凤,号东州,余东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殿试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1536年)编修第一部《海门县志》,著有《东州集》、《东州续集》。今旧屋已改,而门枕石犹在,显然为名门望族之遗物。
11震丰恒布庄:震丰恒布庄又称姚氏布庄,建于清末民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曾为北伐军驻地。抗战时期,做过伪南通县十一区区公所半年、镇公所一年。
12盐码头遗址:余东古称“盐埠”,明代时为外运盐建有一码头,称为“西码头”。码头下用木桩固定,上用废旧石磨,逐步向上堆成台阶直至路平(现存有物尚在水中)。清乾隆年间,余东场大使王嘉俊利用修建保安桥所余石条在桥左又新建一盐码头。
13余东钱粮房:余东钱粮房,是余东地区因地租赋征收米谷或折征银钱之所在,乃旧制产物。由刘、江、何、姜四家管理,每家为一团,世代相传。各团向衙门包干后,凡灶地、土地买卖契税和征收钱粮均由钱粮房一手操办,提成后解交场署(即衙门)。
14郭利茂银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徽商郭利茂兴建。银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共有上下两层,集商用、加工为一体,是余东古镇辉煌一时的标志性建筑,主营银器首饰加工业务,生意十分兴旺,遍及通东地区,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