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本陈列馆讲解词一

(2007-04-12 08:33:44)
分类: 苍梧旧事

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光临连云港市博物馆!

当您走进这座在历史与现实间穿针走线的艺术殿堂时,您一定会感受到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赋予了我们一份沉重而自豪的责任!那散发着远古文明之光的文化遗存、连椟充栋的书画印作,篆香袅袅,定会让您思绪万千、流连忘返……..

我馆的现有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连云港地区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陈列由常设的基本陈列、专题陈列组成,另外,还辟有较大面积的专门用于举办各类展览的临时展厅。下面就请您跟随我一同参观吧!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基本陈列《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这个陈列共分为洪荒郁洲、三代文明、秦汉雄风、唐宋凤采、明清神韵五个部分。

首先看第一部分:洪荒郁洲(2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一万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连云港这片秀丽的大地上繁衍、生息。距今3—1.2万年前,全球经历了最后一次冰川期,人类历史也进入了以射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2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业革命。这一时期,连云港大地沧桑巨变,从黄海平原西缘高地变为浅海和临海平原,云台山也从陆地山峦成为海中群岛。勤劳智慧的连云港先民即东夷族先民,不仅在寒冷的冰川期创造了独具特征的细石器文化,而且在冰川期结束后,利用精美实用的磨制石器,发展起辉煌的稻作农业,修筑了坚固的军事城堡,挥洒出东方的文明曙光。

一、旧石器晚期:经考古调查发掘,在我市发现了将军崖、大贤庄等多处旧石器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细石器,证明早在2--1万年前,当地先民已经披荆斩棘地开拓这片土地,并超越了粗放的追猎,进步到以弓箭为工具的渔猎阶段。

1、将军崖遗址

将军崖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南麓桃花涧西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经2004年考古调查发掘,在距今一万多年前人类活动的原生地层中,出土了以细石器为主的大量石器。

   这就是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原生地层的照片,这是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

下面的六件文物就是在遗址中出土的石器:砸击石核(2件)、尖状器、石叶(2件)、刮削器

2、这些就是在我市东海县以及海州锦屏镇酒店村出土的大约在一万年前的古动物化石:马牙、亚洲象们齿、象牙化石、水牛牙、鹿下颌骨等

3、这是在东海大贤庄遗址中出土的细石器:楔状石核、石核(3件)、刮削器等,时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为距今16000~10000年前。连云港是我国已知距海最近的细石器发现地点,发现成果填补了江苏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由于它和二涧7000年遗址的时代相衔接。可以找到新石器早期的直接源头

二、新石器时代

最后一个冰川期的终结,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当地的东夷族先民在从采集走向生产、从游猎走向定居的漫长岁月中,发展起了辉煌的原始锄耕稻作农业,并与中原先进的部族同步,将原始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军事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1、二涧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二涧村,面积2万平方米。经1959和1960年两次发掘,出土了红衣陶钵、磨光石斧、带槽石斧等100余件文物,内涵极为丰富,是北辛文化的典型遗址。

这就是在锦屏二涧遗址出土的两件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石锛和石镞。

2、大村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前云村,面积约2万平方米。经1959、1960年两次发掘,出土了泥质红陶钵、石斧、石锛等大量遗物,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勤劳的东夷族先民已经开发了郁州诸岛。

这里共展示了8件出土于花果山乡大村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贯耳陶罐、鹿角镐、石锛(2件)、石斧(2件)、有把泥质红陶碗、竹节杯。

3大伊山遗址

遗址位于灌云县伊山乡大伊山东麓清风岭上,1981年发现,经1985、1986年两次发掘,清理出6500年前的石板墓64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170余件文物。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石棺墓,反映了环渤海地区的东夷族的葬俗。1996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大伊山新石器遗址和发掘现场的照片

这个景箱是我们复原的一个石棺的照片,墓葬的产生,十与人们对死去亲人的怜爱、保护死者及灵魂观念产生所分不开的。这种石棺葬使用遗址所在地——大伊山上的自然片石镶嵌而成的,墓内死者都姓杨甚直肢葬法。在第一次发掘的38座石棺葬中,有16座用红陶钵或红陶盆盖于死者头部,陶钵地不有的有小孔,这是大伊山墓地中特别盛行的葬俗,它带有一定的原始宗教色彩,红陶钵该透视出民对天对祖先崇拜的表现,战国时的幂目、汉代德玉面罩以及至今苏北民间死人面部遮着蒙面纸等都推理为陶钵盖面的延续。另外,这种葬俗的表现可能还与先民纯朴的道德观念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意识的逐步提高,先民们认为直接用泥土盖在死去的亲人棉布,玷污了亲人的口、耳、牧,是对祖先和亲人的不尊敬,进而用陶钵和陶盆盖在死者面部。

4、藤花落遗址

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西诸朝村南,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86年发现。经1996-2000年3次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的城堡遗址。城堡由内外两重城垣、隍壕构成坚固的防卫设施,城垣内发现了建筑台基、水稻田等大量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等文物2000余件。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东夷族先民不仅发展起了辉煌的稻作农业,而且将氏族社会推进到了军事民主制的鼎盛期,即将步入历史文明的殿堂。该遗址已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是城堡复原示意,大家请看,古城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外城城周1520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内城位于外城内的南部,城周806米,面积4万平方米。在内城内发现了各式房址35座,其中一座“回”字形大房址有110平方米,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座具有内外两重城垣的史前城址,也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对研究文明、国家和城市的起源具有重大价值。

这是藤花落遗址平面图和藤花落遗址位置图

在遗址里还发现了特定情形下的祭祀类的活动遗迹,这就是大型祭祀坑照片,为人祭和动物祭坑,当为奠基的“人牲”和“牺牲”,它表明在重大的建筑活动中,用动物或人来祭拜命运之神以求顺利和永固,成为一种固定仪式。

藤花落古城已比较充分反映了史前当地社会组织结构(如登记差别)、人们的精神信仰(如祭祀)、社会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下面是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文物,这里共展出11件:A.灰陶罐    B.灰陶鼎   C.灰陶鼎  E. 陶甗    F. 陶盆G. 灰陶豆    H.灰陶鬹  I.白陶鬹   J.白陶鬹   K陶箅子  D. 稻谷标本

第二部分  东夷文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早期文明时代,其鼎盛的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夏、商时期,当地的东夷族先民就已创造出足以与中原相抗衡的早期文明。两周时期,随着与齐、楚、越等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当地的东夷文明进一步加快了融入中华文明的进程,为辉煌秦汉文明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一、藤花落遗址

在藤花落遗址龙山文化城址的上层,揭露出一个岳石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文化)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出土了青铜削、炭化稻米、石器、陶器等大量遗物。同类文化遗存在我市有着广泛分布。这些发现,雄辩的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当地的东夷族先民已经走进了文明的殿堂,创造了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和青铜铸造业为特征的、并足以与中原相媲美的东夷文明。

下面是重点陈列:岳石文化遗物:尊形器、单把杯(2件),时代都相当于夏商

二.将军崖石社祭祀遗迹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南麓的一座呈半球体的山丘上。山丘顶部,由四块人工搬运来的巨石构成“石社”。石社西北侧的山坡上,分布着面积达200余平方米的岩画,岩画内容以人面、兽面、植物和星象为主,表现了天地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这处遗存,应是商周时期东夷人“以石为社”祭祀大地的遗迹。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将军崖石社祭祀遗迹全景照片,大家请看,构成“石社”的四块巨石,中间最大的巨石长4.2米,其他三石分别长2.2米至1.4米不等,这一发现与徐州铜山丘湾发现的商代石社遗址极为相像,因而推测此处遗迹同是商周时期东夷族先民社祭的遗物。

2002年春,我们在第一组岩画中发现了已经模糊近乎消亡了的“勾芒”人面像的岩刻,这是一个新发现,确凿的史证,将海州的上古文明是完全可以推到6000年前,将军崖岩画是上古时期够忙部落官天测象地记录,其中是第二组星象图,大石上的圆窝以及子午线、太阳刻划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成就。

这是将军崖岩画第一组人面像照片,画面粗犷,线条清晰,造型基本一致,阴线磨刻出九个大小不一的头像,颔下一根直线条通向大地,反映了人类与土地及农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表现了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头上是阴刻的网状或菱形的头饰。这也许正是史书记载的“夷有九种”的客观纪录,是6000年前动议“少昊部落联盟”的大联合的写照,是人方九夷领袖的大聚会。

当我们从故事传说以及上古天文学的伟大成就的视野再去认识将军崖岩画时,可以肯定地说,6000年前的东夷人方,是一个古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地区,人方九夷是一个伟大的氏族。华夏文明又一次在黄海之滨,喷涌出一个高峰性的建构,将军崖岩画将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商、周青铜器

商周时期,当地的东夷文化加快了融入中原文化的步伐。从大村贵族墓和华盖山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器群,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原及吴越风格。到战国中晚期,当地文化已经完全呈现楚文化风格。东夷文明在融入中原主体文明的同时,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大村商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群

1953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云台大村水库的工地发掘了两座西周的墓葬,墓葬遗址已淹没与碧波浩淼的水库之中,而它出土的铜器却在向我们无声的叙述着早已湮没的历史。

这批铜器共7件,铜鼎4件,铜甗3件,其中大青铜鼎口径48厘米,是江苏省出土铜鼎中口径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现陈列在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大厅中。铜鼎之作质朴淳厚从器形上看和商代末年的一半铜鼎相似但已不向上带铜鼎上有那么繁复的纹饰,素面占了很大比例,纹饰也十分疏朗简单,器身上有常见的雷带纹和弦纹。推上的兽面纹也非常简单,它最大的自身自身特点就是器身与足均有突出的钩戟来代替一般的直棱装饰。三个铜甗颈部均有凸起的弦纹两道,器身上下连为一体,中间缺箅,足中空,腹束腰,完全显示了西周初年的铜器特点。

这两件就是大村商周贵族墓出土的铜鼎和铜甗

2、华盖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

华盖山位于我市新浦区东约20公里处的南北云台山之间的中云台山之中,为中云台山中一峰,因形似华盖。故名。1977年,在这里发现了一处约有40座墓葬的墓群,清理出青铜兵器和工具计70余件。这里展出了六件青铜器:鼎、.斧附陶范 .铜削.铜矛  .铜镰 . 铜凿。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所有出土的铜鼎的底部与足部接布满烟炱,从而证明这批铜器都是实用品而非专门祭器。总之,整个墓葬所出土的器物中,都能从苏南相关的遗址或墓葬中找到可对比的资料。另据出土的兵器也都表现为第三期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华盖山铜器墓硬是一处西周末至春秋初的吴文化遗存。

3、封土石室照片(藏军洞)(南云台)

封土石室俗称“藏军洞”,主要分布于云台山、大伊山、锦屏山等山峦地带,现存186个。封土石室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刀形,小者容1-2人,大者容近20人,室壁以毛石逐层错缝迭砌,顶部以长条石平铺封盖,然后封土其上。封土一般厚1米、直径7米左右,封土外缘砌石一圈。其结构与太湖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封土石室相同,应是同时期吴越文化的遗存。

4、九龙口出土编钟:

这个编钟的时代为战国;1961年在海州锦屏九龙口贵族墓出土,是古代的一种槌击乐器,他的使用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用编钟之数是与等级身份密切相关的,依据礼制的规定,使用编钟是:天子宫悬(四面排列)、朱候轩悬(三面排列)、大夫判悬(两面排列)、士特悬(一面排列),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随葬品丰富的大墓中,常常有几套变种,这与史书记载的“其共大者其乐备”的说法相符。

5、这是二涧出土楚国蚁鼻钱,尺寸为1.8cm×1.3cm;时代是战国,来源于锦屏二涧遗址

7、这是在海州陶湾出土战国时期的“楚境尹”戈长22.3厘米,宽10.6厘米,厚1.8。

这件器物的价值在于戈上的十个字铭文,这是拓片及释文:“都寿之岁,襄城楚境尹所造。”

据铭文,此戈铸造于楚国迁都寿春之年即公元前241年。襄城战国晚期曾为秦、魏易寻(今地名)之地,该戈的出土说明公元前241年襄城为楚边境小城。“楚境尹”应为襄城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襄城楚境尹戈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他有着绝对的纪年,而且在除灭鲁、莒之后至秦灭楚之前楚国东西部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连云港是战国末期的史地变迁和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实地史证。

第三部分  秦汉雄风(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汉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今连云港市区当时为朐县辖地,秦属郯郡,汉属东海郡。在强大统一政权的推动下,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成为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遗留在连云港大地上的多处秦汉胜迹和诸多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雄辩地证明了这一时期当地文化在秦汉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秦代遗迹遗物和传说

1、秦东门遗迹

A、这是秦始皇五次巡狩路线图,我们这里列举了关于秦始皇五次出巡的史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做甘泉前殿。筑甬道,孜县阳属之。。。。至驰道。

    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送奏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秦山,立石,封,祠祀。…   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锤,穷成山,登之 ,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始皇还,过彭城。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二十九年前(218年) ,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登之 ,刻石。…旋,遂之狼邪,道上党入。

   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环城郭,决通堤防。三十七年十月  丑(前210年),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极大禹,望于男孩,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被之琅邪。…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这是馒头石及顶部碑座槽照片,馒头石位于孔望山摩崖造像正南方约10米处,为一馒头状天然巨石,高4米,直径3米,顶部由南北向长方形凿槽,槽沿向下,四壁内收,形成两层沿,为一碑槽。

这一张是东海庙碑碑阴刻铭文拓本照片上面的释文是:“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事在史记”

下面展出的是这一时期的两件文物:

第一件是铜诏量,它是秦代一种量器,外腹部两侧分别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法度量的诏书。这件铜量,证明了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法度量”的政令,已被有效地强制推行到全国,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它出土于东海县双店乡欢墩村

 这是其上的铭文拓片及释文:铜量外腹部一侧阴文篆刻秦始皇廿六年的法度量诏书,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之,皆名一之。”另一侧阴文篆刻秦二世法度量的诏书,文曰:“元年制诏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勿疑。”

第二件是茧形壷 ,时代为秦—汉初;花果山乡出土

3、下面是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和遗迹

徐福东渡是秦代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徐福,秦代方士,传说是我市赣榆人。秦始皇二十八(公元前219)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以入海寻求不死药为名,率领三千名童男女和百工,扬帆东渡,得平原广泽,称王不归。据日本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徐福东渡到日本九洲定居,在当地传授稻作、锻冶、医术等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对日本古代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日本人民奉为“农耕神”和“药神”。

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关于徐福渡海求仙药不归的记载。

这是徐福村、徐福祠、徐福像、徐福村碑照片。

徐福祠位于赣榆县金山镇徐福村北徐福庙遗址上,建于1988年,建筑面积133平方米,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徐福,又名徐市,字君房,秦代琅琊郡赣榆县人,即今连云港市赣榆县徐福村人。徐福东渡不归,乡民集资修徐福庙,世代祭祀,寄托情思。位于徐福村村头的徐福祠的前身即徐福庙,始建于西汉,后改为兴会寺。现在的徐福祠是赣榆县人民政府在原徐福庙旧址上于1988年重建的。

这是日本有关徐福渡海赴日的遗迹照片

近年在日本九州的福冈佐贺吉野里发现了公元前三世纪具有秦墓特征的“方形周沟墓”,学界认为与徐福等秦人东渡日本有关。

二、两汉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

这里列举了几个重点陈列和其他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

1、这是第一个重点陈列:尹湾汉墓出土文物

 尹湾汉墓群位于我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1993年发掘了该墓地的六座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了铜器、漆器、玉器、缯绣、简牍等大量珍贵文物。所出的一百余件简牍,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是考古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这是尹湾汉墓位置图和发掘现场照片

这是尹湾汉墓出土文物照片:陶屋、  面罩、博山炉 、木蝉

   这是 尹湾汉墓出土缯绣:两件缯绣针法细腻,构图精巧,是汉代丝织刺绣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汉代的丝织刺绣工艺有很高研究价值。刺绣图案中由仙人、神兽、天象构成的奇幻景象,展现了汉代人对幸福和生命的永恒追求。

下面是尹湾汉墓出土简牍

在6号墓中出土木牍24枚,竹简134枚,文字近4万字。主要有《神乌赋》、《元延二年日记》、《集簿》、《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博局占》、《元延元年历谱》及名谒等。简牍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秦汉史、政治史、官制史、档案史、军事史、数术史、文学史、书法史的研究,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这里展出了一些该墓葬出土的简牍:

集簿、东海郡吏员簿(木牍)、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木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簿(木牍)、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木牍)、赠钱名籍(木牍)、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木牍)、 

元延元年历谱(木牍)、元延三年五月历谱(木牍)、君兄衣物疏(木牍)、君兄缯方缇中物疏·君兄节笥小物疏(木牍)、名谒(木牍)、元延二年日记(竹简)、刑德行时(竹简)、行道吉凶(竹简)

 下面要重点介绍的是这些《神乌赋》的竹简以及它的文学价值:

 俗赋《神乌赋》全赋共有竹简21支,简宽1厘米,长23厘米,约660字。赋体为四言韵文,拟人化地讲述了一对善良的乌鸦合力筑巢、惨遭恶鸟盗巢、雌乌不屈而死的寓言故事,宣扬了“天地刚纪,各有分理”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篇俗赋,为汉赋增添了新品种,具有重大文学价值。该赋字体刚柔相济,是难得的西汉章草精品。

 这是《神乌赋》录文配创作画

2、        这是第二个重点陈列:双龙汉墓考古新发现

2002年7月8日,市博物馆在配合城市道路建设中,在海州双龙汉墓中,发现了极为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西汉女性凌惠平的软尸,这是继长沙马王堆女尸之后又一次西汉软尸的重大发现,对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的研究等,均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这是发掘现场照片和解剖尸体照片

   下面是双龙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铁刀、铁剑、木牍、梳篦三个、木俑、凌惠平铜印、漆奁盒、铜镜(两枚)、玛瑙剣饰、.针筒、铜钱

 下面是一些图片资料:

这是由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复原的三个年龄段像:这是十六岁的、这是二十五岁的、美得令人窒息。这是四十五岁的凌惠平

这是“凌惠平”丈夫复原图像,年龄大约在57岁

这是清理现场照片

3、下面是其他汉墓出土玉器

 玉猪  时代为西汉;海州网瞳庄汉墓出土

玉剑璲,时代为西汉,海州南门砖厂戴胜墓出土

玉琀    时代为西汉;新浦黄石崖西郭宝墓出土

4、这是其他汉墓出土木俑

汉代也是中国历史上雕塑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俑在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家内的奴婢和乐伎俑也占很大比例,低级官吏和地主墓中也有放置俑的。从木质上看,连云港西汉墓中出土的木俑多为楸木,木质密致、坚韧,木质细、少节,没有年轮,且均匀干燥,不易变形。这是2003年华盖山汉墓中出土的三件木俑:

   抄手女俑  高41.5厘米,高髻,面色恭顺,着坠地长裙,拴手抄于胸前。

 持盾俑,高41.5厘米,双手持盾,戴冠,完整精致。 

武士木俑,高41厘米,手持剑,戴冠,体态健硬

这是1979年12月云台高高顶汉墓出土的男木俑,时代为西汉,此俑长袍广袖,平顶,抄手而肃立,面部表情庄严,两眼直视,形象端庄,

5.海州出土汉铜镜

清白连弧纹镜、.四孔蟠螭镜、昭明镜

6、这是第三个重点陈列:东西连岛海域刻石(复制刻石及场景)

 连岛界域刻石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界域刻石,刻石字体隶中寓篆,苍劲雄沉,为汉隶中的精品。其中一处位于东连岛东端羊窝头的一临海面北石壁上,另一处位于东连岛苏马湾南缘一面北的独立巨石上。 羊窝头刻石竖文8行,计40余字,可辨认者38字,刻于西汉晚期。苏马湾刻石竖文12行,计60字,为新莽始建国四年即公元12年所刻。二处刻石为西汉时期东海郡与琅琊郡划分海域的界石,

这是羊窝头刻石拓片

  释文: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朐北界尽,因诸山山南水以北,柜西直况□,□柜分,高□为界,东各承无极。

这是苏马湾刻石拓片、 刻石环境照片

 释文: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陌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

这是是西汉和新莽时期的海政管理机构设置及西汉地图

界域刻石所在的东西连岛,秦汉时与云台山统称为郁州山,为朐县海中群岛,东西连岛位于群岛的最北端。西汉时东西连岛与琅琊郡的柜县之间隔着琅琊、海曲、赣榆诸县,而刻石记述其南属朐、其北属柜,证明当时东海郡和琅琊郡的海政管理机构分别设在朐县和柜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