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感悟随笔 |
前些日子,晚上帮儿子辅导功课,偶尔碰见课文《嫦娥奔月》中有一个叫“逢蒙”的人。引起我兴趣的并不是逢蒙这个人,而是逢字的注音“PANG”。我对“逄”字并不陌生,念“PANG”,它是一个姓氏。然而这里竟把它等同于“逢”,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字打错了,而粗心的校对者在最后审校时又将它忽略了。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查阅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甚至连《古代汉语常用字典》也查过了,得到的结论与我的初步判断完全一致,“逢”字没有“PANG”的音!
第二天清早一上班,我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打开了电脑,期待因特网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打开网页,输入逄蒙一词,搜出的资料还真不少。其中最权威的要数“凤凰语文网”的一个帖子,原文是这样的:“关于这个字在作为姓氏时的读音问题,涉及到古代语音的问题。据考证,在上古代时代,在我们的先人的语音中没有轻唇音,所以,后来的许多发“f”的音都读作“p”。你比如“阿房宫”,在当时就读作“阿房(pang)宫”,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就依照现在的读法去发音了。但是,许多姓氏的读音并没有改,尤其是在《东周列国志》上,许多古人的姓名依然要按古音去读,这一课“逢”的读音问题就是这样来的。”
苦苦思索的问题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学生手上常用的工具书就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不可能是各位手上的专业工具书。常用字典上可以查得到的字便是“逄”,常用输入法里按字音打出来的也是“逄”。我们的教材面对的是小学生,更应该注重生字的可查性和生活化。中华的汉字本来就繁复,这样使用一个常用工具书中难以查到的“逢pánɡ”,学生是否会质疑工具书的准确性呢?何不在小学阶段认识便于查找的“逄”字,等他们到了高中、大学,通过更深古文的学习,再去扩大对通假字、古汉字的认识呢?这不是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吗?也不会造成孩子对《新华字典》等工具书可靠性的质疑。
编辑们对古代文字的专业性推敲值得我们学习,你们的考虑我能够理解。不过,作为家长,我们更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和情态,希望在下一步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再仔细斟酌推敲,怎样的处理更适合我们的阅读对象——7至12岁的小学生。
前一篇: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李叔同(续)
后一篇:有感于嫦娥一号奔月成功